首页 理论教育 蚤目的分类和我国重要蚤类介绍

蚤目的分类和我国重要蚤类介绍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已发现的651种或亚种蚤中55%迄今仅在我国发现。在我国印鼠客蚤的宿主有近20种,但主要为啮齿目和食虫目动物。印鼠客蚤吸血频率较高,栖息鼠体的百分比较多,一般认为是毛蚤型。印鼠客蚤的季节消长和发生指数,在全国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印鼠客蚤是世界公认的家鼠鼠疫和人间鼠疫的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也是鼠型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播媒介。
蚤目的分类和我国重要蚤类介绍_医学昆虫学

(一)蚤目的分类系统

蚤目是昆虫纲中一个较小的目,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约2 500种或亚种,分属于5总科16科239属(图3-140),我国已发现651种或亚种,约占全世界的26%。我国蚤目的分类系统,柳支英等(1979)首次提出,并于1986年在中国蚤目志中进行了修订,1994年再行修订,由于Smit(1982)对世界蚤目提出了新变更,吴厚永等(1999,2004)对我国蚤目的分类系统进行了再次修订,包括4总科10科75属(图3-141)。在已发现的651种或亚种蚤中55%迄今仅在我国发现。

附录3-R 我国蚤目分总科、科检索表

1.第2~7腹节背板具1列鬃;第1腹节气门远高于后胸前侧片的上缘;后足胫节外侧无端齿;臀板每侧杯陷数目不多于14个…………蚤总科Pulicoidea蚤总科我国迄今仅发现蚤科Pulicidae第2~7腹节背板通常具二列以上鬃;第1腹节气门不高于或仅略高于后胸前侧片的上缘;后足胫节外侧有端齿;臀板每侧杯陷数目通常为16个以上……………………………………2

2.头、胸和腹部均无栉;胸、腹部背板后缘无端小刺;无臀前鬃,臀板横位;♀无肛锥…………蠕形蚤总科Vermipsylloidae蠕形蚤总科仅蠕形蚤科Vermipsyllidae一个科不具备上述综合特征………………………3

图3-140 世界蚤目分类系统

图3-141 中国蚤目分类系统

3.后胸背板后缘无端小刺(柳氏蚤科Liuopsyllidae例外);臀板向背方凸出(柳氏蚤科Liuopsyllidae例外);♂第9腹板肘部无骨化之阳茎杆向前延伸……多毛蚤总科Hystrichopsylloidea …………………………………………4后胸背板后缘具端小刺;臀板通常不向背方凸出;♂第9腹板肘部有骨化之阳茎杆向前延伸……角叶蚤总科Ceratophylloidae …………8

4.头、胸部均无栉;口角处的唇基呈一强几丁质化向上的骨片;♀具两个受精囊;第2~7腹节背板仅一列鬃……切唇蚤科Coptopsyllidae具前胸栉或同时具颊栉或腹栉;♀通常仅具一个受精囊(仅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lidae例外)……………………………………………5

5.基腹板前缘与后胸后侧片之间有骨化小杆相连;无颊栉;臀板明显背凸…………………………………………臀蚤科Pygiopsyllidae基腹板前缘与后胸后侧片之间通常无明显的骨化小杆相连(栉眼蚤科Ctenophthalmidae的新蚤亚科Neopsyllinae有的种类具有骨化小杆,但具有颊栉);通常具颊栉;臀板通常仅微凸……………………………………………6

6.后胸背板后缘有端小刺;颊栉4根由两组栉刺组成;♂抱器体具前端突;♀臀板平直…………………………柳氏蚤科Liuopsyllidae后胸背板后缘无端小刺;如具颊栉则不分为两组;♂抱器体无前端突;♀臀板微突………7

7.♂触角棒节通常未达前胸腹侧板;♀仅具1个受精囊…………栉眼蚤科Ctenophthalmidae♂触角棒节长达前胸腹侧板;♀具2个受精囊………………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lidae

8.具有口前栉并且通常由2~3根栉刺组成;宿主为翼手目…………蝠蚤科Ischnopsyllidae无口前栉;宿主非翼手目……………………9

9.眼发达(常有窦)或退化;眼前有幕骨拱;眼鬃高于眼的上缘,位于或靠近触角窝的前缘;通常具触角间逢;♂第8腹板通常较发达…………………………细蚤科Leptopsyllidea眼发达;眼前通常无幕骨拱;眼鬃位于眼的前方,多数低于眼的上缘并且离触角窝的前缘;不具有触角间逢;♂第8腹板狭小或退化…………………角叶蚤科Ceratophyllidae

(二)我国重要蚤种介绍

1.印鼠客蚤 亦称开皇客蚤Xenopsylla cheapis(Rothschild,1903)(图3-142)身体短圆形,几丁质化较浅,头、胸和腹节上无栉。下唇须较长,可达前足基节末端;眼大,色深,眼鬃位于眼前方,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三列,1、1、5~6根。前足和中足第5跗节上有三根亚端蹠鬃,后足第5跗节上有二根亚端蹠鬃。♂抱器第一突起(p1)短宽,略成三角形,具鬃8~9根,第二突起(p2)狭长,成细指形。♀第7腹板后缘略成弧形,受精囊呈“C”字形,尾部基段稍大于头部的宽度。

图3-142 印鼠客蚤
注:A.♀头、胸部;B.♂抱器;C.♀第7腹板及肛锥、受精囊

印鼠客蚤是世界广布种。据Jordan和Rothschild推测其原产地可能是中东尼罗河流域,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和交通的发展,印鼠客蚤同其宿主一道广布。我国除新疆、西藏和宁夏尚未发现外,其余各省、自治区都有发现和记载。

在我国印鼠客蚤的宿主有近20种,但主要为啮齿目和食虫目动物。主要宿主为家栖或半家栖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等。次要和偶然宿主有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齐氏姬鼠、田小鼠、小家鼠、家鼠云南亚种、针毛鼠、黄毛鼠、社鼠、大足鼠、大臭鼩、臭鼩、大绒鼠、赤腹松鼠、树鼩、家猫、家兔、家狗和黄鼬等。

印鼠客蚤吸血频率较高,栖息鼠体的百分比较多,一般认为是毛蚤型。雌性成虫在充分吸血的条件下每日可产卵2~10个,一生可产卵300~400个。李承毅,吴厚永(1994)报道:在实验室温度(25±1)℃,相对湿度75%±5%,并用人工膜喂血的条件下,印鼠客蚤生活史的全过程,雌蚤平均为26.2d,雄蚤为31.5d。

印鼠客蚤的季节消长和发生指数,在全国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其高峰时期,在广东雷州为4~6月,福建为6~8月,云南7~10月,而东北地区为8~9月。

印鼠客蚤是世界公认的家鼠鼠疫和人间鼠疫的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也是鼠型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播媒介。此外它还是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并且发现还可感染旋毛虫。

2.同形客蚤指名亚种Xenopsylla conformis conformis(Wagner,1903) 头、胸和腹节上无栉。头型较长,眼大,眼鬃位于眼前方,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2列,1、5根。下唇须较短,约达前足基节的2/3;后足第2跗节上有3根端鬃伸至第4跗节的下方,其中有一根可伸至第5跗节的下方。前足第5跗节上有2根亚端蹠鬃。♂抱器上有3个突起(p1、p2、p3),p1较宽,端缘有3根粗长鬃;p2较窄,低于p1;p3约为p1长之半。♀第7腹板后缘呈弧形;受精囊头部略成扁圆形,尾基部较宽而后渐细(图3-143)。

本亚种在国外分布于前苏联、阿富汗、蒙古和伊朗等国。国内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山西和陕西等省、自治区。

该蚤主要寄生于沙鼠亚科动物,主要宿主为长爪沙鼠、子午沙鼠;也常见于红尾沙鼠、柽柳沙鼠等。该蚤的主要宿主大多为鼠疫的储存宿主。在前苏联,该蚤有自然感染鼠疫的记载,在我国内蒙古、宁夏长爪沙鼠体上采到的本亚种均曾有自然感染鼠疫的报道。该亚种被认为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的重要媒介蚤种之一。

图3-143 同形客蚤指名亚种
注:A.雄性抱器和第8腹板;B.♀第7腹板受精囊

3.人蚤Pulex irritans Linnaeus,1758 又称致痒蚤。头、胸、腹皆无栉,眼大而圆,色深,眼鬃列,2根鬃,眼鬃位于眼下方。下唇须4节,约达前足基节的3/4。后头鬃1列,仅一根粗鬃。中胸侧板狭窄,无垂直棒形的侧板杆,后胸侧拱发达,侧杆短粗。后胸后侧片上有鬃12~14根,呈2列。后足基节内侧具小刺鬃6~20根,呈不规则排列;后足第2跗节的端长鬃,可达第5跗节的1/2~4/5处。仅一根发达的臀前鬃。♂抱器突起具3个(p1、p2、p3),p1较宽大,边缘密生细鬃,呈半环形,盖于p2和p3之外,p2和p3相并成钳形。第9腹板前后臂约等长,呈“V”字形。♀第7腹板后缘具一深凹,凹陷内侧具有明显的骨化,受精囊头部较大而圆,色较深,尾部呈腊肠状(图3-144)。

人蚤为世界广布种,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人蚤是广宿主型跳蚤,据Hopkins和Rothschid(1953)的资料记载,除人外,人蚤寄生鸟、兽15目、77属、130种或亚种。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也有36种之多,其中主要宿主为人、狗、狼、狐、猞猁、獾、鼬、旱獭、猫、兔、猪等。人蚤可分为城镇株和原野株;城镇株主要寄生于人和家畜体上,而原野株主要寄生在旱獭和野生食肉动物体上。

图3-144 人蚤

注:A.♀头、胸部;B.♂抱器;C.♀第7腹板、肛锥及受精囊

人蚤参见属巢蚤型跳蚤,主要孳生于人的住房和动物栖息场所。据邓国藩等(1956)报道,雌蚤每次产卵2~4个,产卵时间可延续3~6个月,一生可产卵540个。又据柳支英等(1986)所引的实验材料:在(25±0.5)℃和80%±5%R.H.(幼期),50%~70%R H(成虫期)的恒温恒湿和有利的营养条件下,各发育期平均为:卵期3d,幼虫期6.9~7.7d,茧蛹期8.2~8.7d,一世代约需18d。人蚤成虫在较低的温度和近饱和湿度的条件下,不吸血者能活125d,吸血者能活513d。人蚤跳跃能力在蚤类中为最强,跳高可达70cm,跳远可达31cm。

人蚤的季节消长和发生指数,在全国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其高峰时期,在浙江为春夏;在哈尔滨为7~8月;在广东雷州半岛为1~2月;在云南有两个高峰,7月为最高峰,3月为次高峰。

人蚤是鼠疫的重要传播媒介,曾经多次从鼠疫流行地区的人蚤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其可以感染和传播鼠疫早由法国学者证明。并且Bahmanyar等,(1976)明确提出腺鼠疫的传播可以通过人(鼠疫患者)-人蚤-人(健康人)传染链的可能性。

人蚤是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人蚤对人畜的叮咬力强,干扰也大,对叮咬过敏者奇痒无比,可出现红斑、丘疹,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抓破后可引起继发感染。

4.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Bouche,1835) 额缘倾斜,为长头型。额前缘内增厚呈棒状,较长。眼发达,大而色深,眼鬃位于眼前方,眼鬃列由2根鬃组成。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3列:1,1,5~6根。下唇须5节,末端达前足基节的3/5~4/5处。具有颊栉和前胸栉,颊栉一般8根栉刺,第一刺略短于第2刺,约达第2刺的4/5。前胸栉刺16~17根。♂第9背板前内突略呈方形,柄突细长,其末端一般不明显膨大。抱器p1较宽长,具侧鬃5~9根。分布范围超出该突的中线以下。可动突较小,呈三角形仅位于p1的基腹缘下方。第9腹板前臂较长,后臂端腹缘略膨大。♀第7腹板后缘略凹,受精囊头部较短,从背缘到后缘较圆,而腹缘较直,尾部长于头部(图3-145)。

图3-145 猫栉首蚤指名亚种

注:A.♀头部、胸部;B.♂上抱器;C.♀第7腹板、肛锥及受精囊

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原为古北界的蚤,后随着其宿主的活动渐成为世界广布种。在我国迄今除青海、西藏尚未发现外,其余各省区均有报道。其主要宿主为食肉类动物如:家猫、家犬、野猫、狐狸、貉等。其次要或偶然宿主为啮齿类(如黄胸鼠)、家兔、野兔等。

从猫栉首蚤指名亚种体内曾分离出鼠疫杆菌,由于其传播鼠疫的能力较低,不是鼠疫的重要媒介。但可能是鼠型斑疹伤寒的重要媒介(Farhang–Agad等,1984)。该蚤也是犬复孔绦虫的中间宿主。对人畜及宠物的叮刺吸血,骚扰大,可引起严重的皮炎。粟冬梅等(2004)还报道在猫栉首蚤体内分离出巴尔通体(Bartonella)。

图3-146 方形黄鼠蚤

注:A.阿尔泰亚种C.t.altaicus;B.七河亚种C.t.deztysuensis;C.松江亚种C.t.sungaris;D.蒙古亚种C.t.mongolicus
该种广布于古北界,已知分为7个亚种。王善青、吴厚永等(1994)用氨基酸、化学元素自动分

5.方形黄鼠蚤Citellophilus tesquorum(wagner) 额突小,额鬃列一般1根鬃。眼鬃列位于眼前方,眼鬃列3根鬃。下唇须可达到或超出前足基节末端,无颊栉,具前胸栉,前胸栉刺18~22根。♂臀前鬃3根,仅中位者发达。第8背板宽大,内侧上部有棘丛区。可动突略呈三角形,后缘处大多数亚种有2根短刺鬃。而七河亚种下位的一根短刺鬃通常由普通鬃取代。第8腹板末端具有穗状的膜附器。♀具有2根发达的臀前鬃,第7腹板后缘凸出,其上有或无凹陷。受精囊头部呈卵圆形,尾部略呈纺锤形,并略长于头部(图3-146)。析仪及气相色谱法对我国方形黄鼠蚤各亚种的氨基酸、化学元素、脂肪酸、单糖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用扫描电镜对各亚种的细微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方形黄鼠蚤在我国存在4个亚种,即是阿尔泰亚种(C.t.altaicus),七河亚种(C.t.deztysuensis),松江亚种(C.t.sungaris)和蒙古亚种(C.t.mongolicus)。在形态上我国4亚种的区别是:阿尔泰亚种♂可动突较大而略窄,其后缘2根刺鬃相距较远,第8腹板膜附器后缘常可见较发达的缘穗;七河亚种♂可动突后缘的下位刺鬃被普通鬃所代替,第8腹板膜附器的穗膜不发达或仅留残迹;蒙古亚种可动突端部较窄,前端角较钝;松江亚种可动突端部较宽,前端角向前延伸。♀不易区分。

在我国阿尔泰亚种分布于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和塔尔巴哈台山南坡,宿主主要为中黄鼠、长尾黄鼠和赤颊黄鼠;七河亚种主要分布于新疆的中天山和北天山地区,宿主主要为长尾黄鼠;蒙古亚种分布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及河北等地,宿主主要为阿拉善黄鼠和赤颊黄鼠;松江亚种分布于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宿主主要为达乌尔黄鼠。方形黄鼠蚤是黄鼠的特有寄生蚤,除黄鼠外还寄生于沙鼠、跳鼠、仓鼠、旱獭、鼢鼠、鼠兔、草原兔尾鼠和褐家鼠、小家鼠等啮齿动物。方形黄鼠蚤的季节消长,根据蒙古亚种和松江亚种的资料一年有两个高峰,4月为次高峰,9月为最高峰。方形黄鼠蚤是黄鼠鼠疫流行的最主要媒介。阿尔泰亚种是新疆天山森林草原带的黄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七河亚种是新疆长尾黄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蒙古亚种是我国北方广大草原、荒漠地区,包括河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以及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区黄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松江亚种是我国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广大黄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由于方形黄鼠蚤也能寄生于家鼠体上和叮人吸血,所以在家鼠和人间鼠疫的发生上,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6.斧形盖蚤Callopsylla dolabris(Jordan &Rothschild,1911) 额突小,额鬃列缺。眼发达,眼鬃位于眼前方,眼鬃列2~3根鬃。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2列:1,5~6根。下唇须超出前足基节末端。无颊栉,具前胸栉,前胸栉刺20根。臀前鬃♂1根,♀3~4根。♂第8背板仅在亚背缘前段有不发达的小棘丛区。第8腹板具穗状的端膜。不动突较长,可动突略成斧形,背缘较直,后缘上方有两根距离较近的短刺形鬃。柄突较短,略长于前内突。♀第7腹板后缘后凸较平直。受精囊头部略呈长卵圆形,长于和宽于尾部(图3-147)。

图3-147 斧形盖蚤

注:A.♀头、胸部;B.♂抱器,第8腹板及阳茎钩突端部;C.♀第7腹板、肛锥及受精囊

斧形盖蚤分布于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等省区,其主要宿主是旱獭,特别是喜马拉雅旱獭的主要寄生蚤之一。也可采自长尾黄鼠,仓鼠,偶尔发现于狐、艾鼬、普通田鼠和狍体。该蚤基本为巢蚤型,其季节消长为单峰型,4、5月为最高峰。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和西藏曾经多次从其体内分离到鼠疫杆菌,因此斧形盖蚤很可能是喜马拉雅旱獭间鼠疫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

7.具带病蚤Nosopsyllus fasciatus(Bosc,1801) 额突小,额鬃♂4~5根,♀1~2根。眼发达,眼鬃列位于眼前方,1列,3根鬃,中位者较小。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2列:0~2,5根。下唇须接近或略超出前足基节末端。无颊栉,具前胸栉,前胸栉刺18~22根。臀前鬃♂2~3根,♀3根,仅中位者长。♂第8背板背缘在最后一根长鬃之后呈弧形向腹面弯下,背板内侧近背缘处无棘丛区,第8腹板退化。第9背板前内突与柄突上缘成钝角。可动突较小,其前缘中段突出成角,此处为最宽,不动突宽大。第9腹板后臂在狭凹下方无粗壮发达的刺形鬃。受精囊头部背缘较圆突,腹缘略平直,尾部细长,长大约为头部的2倍。交配囊骨化深,袋部卷曲,管部较长略成弓形(图3-148)。

图3-148 具带病蚤

注:A.♂抱器,第8背板及阳茎钩突端部;B.♀第7腹板、受精囊及交配囊管

具带病蚤原为欧洲的固有蚤,因此又名欧洲鼠蚤,以后随其宿主并借助于交通工具传播于世界各地,成为广布种。我国早年虽然在南方城市如苏州、上海、武汉、福建、厦门等地有过发现具带病蚤的报道,但以后在上述地点均没有再发现该蚤。该蚤在我国分布于东北的大连、哈尔滨、长春、长岭和内蒙古的赤峰等地。其宿主在我国主要为褐家鼠,小家鼠,也寄生于姬鼠、黄鼠等啮齿动物;另外在家猫、家犬、兔和人体上也有采集记录。该蚤适宜于较冷的气候,繁殖高峰多见于秋冬季。

具带病蚤在实验室研究对鼠疫有较高的媒介效能,但其外潜伏期明显长于印鼠客蚤。

具带病蚤属于病蚤属,该属中还有的种类发现能够自然或实验室感染鼠疫杆菌,如秃病蚤蒙翼亚种(N.laeviceps kuzenkovi)、秃病蚤指名亚种(N.laeviceps laeviceps)、适存病蚤(N. nicanus)等,特别是秃病蚤蒙翼亚种现认为是内蒙古高原沙鼠鼠疫疫源地的重要媒介蚤种。

8.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Wagner,1898) 又称为长须山蚤。额突明显。眼较小,眼中央缺少色素,眼鬃位于眼前方。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2列:1,5根。下唇须长,其第5节一整节超出前足基节末端。无颊栉,具前胸栉,前胸栉刺18~24根,前胸栉刺的长度小于前胸背板的长度。臀前鬃♂1根,♀3根。♂不动突较宽短,端部圆,与可动突端略等高;可动突后缘略呈圆形。阳茎钩突端部呈细指状。♀第7腹板后缘呈截断状,其中部有凹,受精囊头部呈卵圆形,略短于尾部,尾部末端有发达的骨化乳突(图3-149)。

谢氏山蚤分布于古北界的前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阿富汗和我国;也分布于新北界的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我国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四川、内蒙古和云南等省区。谢氏山蚤是旱獭的特有寄生蚤,在我国其主要宿主为,灰旱獭、喜马拉雅旱獭、长尾旱獭、草原旱獭、草原旱獭国内亚种等。有时也可在其他啮齿动物、食肉动物和鸟类体上检出,也能叮人吸血。该蚤属于毛蚤型。其季节消长,在新疆为双峰型,3~4月为小高峰,8~9月为高峰。在青海和甘肃的喜马拉雅旱獭体上高峰在8~9月,在旱獭洞穴内高峰在4月。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和西藏曾经多次从该蚤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被认为是我国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和天山山地灰旱獭鼠疫疫源地的重要传播媒介和保菌宿主。

9.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Rothschild,1907) 额突明显,额鬃♂2~4根,♀1~3根。眼发达,眼鬃列3根鬃,上位者位于眼的上缘。后头鬃除后头缘鬃外,一般2根。下唇须达到或超出前足基节末端。无颊栉,具前胸栉,前胸栉刺19~22根。后足第2跗节长度约等于第3、4跗节之和,其端长鬃,♂接近,♀可达第3跗节的末端。臀前鬃3根,♂中位者发达,上下两根退化。♂第8背板内侧无棘丛区,背板背缘长鬃4~5根。第8腹板狭长,端末叶小,不分裂呈穗状。不动突较窄,略成圆锥形,达可动突前缘1/2以上。可动突略成长刀形,前缘角在前缘中点以下,后缘在中下段微凹,前端角较尖,后端角较圆。第9腹板前臂后弯,后臂狭长,末端圆钝。阳茎钩突端部略成鸟嘴状。♀第7腹板后缘呈后突,后突不向上翘,较圆。受精囊头部呈弯筒形,长度约为尾部的3倍,尾部末端或有乳突。

图3-149 谢氏山蚤

注:A.♂抱器,第8腹板及阳茎钩突端部;B.♀第7腹板、肛锥及受精囊

不等单蚤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日本和朝鲜,曾有“横滨单蚤”之称。在我国除新疆和西藏还未见报道外,遍布于各省区。不等单蚤属于多宿主寄生蚤。其主要宿主为黄胸鼠和褐家鼠。也寄生于黄毛鼠、青毛鼠、大足鼠、社鼠、黑家鼠、黑线姬鼠、齐氏姬鼠、卡氏小鼠、小家鼠、藏鼠兔、赤腹松鼠、树鼩、灰麝鼩、鼬,以及家犬、家猫、兔,并偶尔从鹰、鹊等鸟体上采到,也叮人吸血。

在我国北方、福建和云南,不等单蚤的季节消长,春季为高峰。据漆一鸣(1982)饲养观察,不等单蚤主要为巢蚤型蚤。在温度(25.6±2.1)℃,相对湿度(72.8±7)%的条件下,其变态发育时间:卵期2.5~3d,幼虫期9~9.5d,茧期7~9d,♂比♀晚羽化1~1.5d,♀羽化后在小白鼠体上吸血34h开始产卵。

不等单蚤能自然感染鼠源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假结核杆菌、猪丹毒菌和李斯德菌等。是犬复孔绦虫的中间宿主。关于传播鼠疫问题,据马金秀等(1989)和张红英等(1995)实验研究报道,不等单蚤叮刺吸血感染鼠疫菌血症的小白鼠和黄胸鼠后,其感染率为100%,终生感染潜能与印鼠客蚤无显著性差异,其疫蚤形成菌栓塞的潜能,约为印鼠客蚤的1/2;其集群传疫率仅为20%~50%。且该蚤在自然情况下曾多次分离到鼠疫杆菌,其分布广,又多见于较冷季节;因此在我国南方云南、福建等省区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中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对鼠疫杆菌的越冬和种群的延续有一定的作用。

10.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Wagner,1893) 额突较明显,位于额缘中部,额鬃5~7根。眼退化,眼鬃列3~4根鬃。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3列,前两列均为4~8根。下唇须末端大约达到前足基节的3/4。颊栉由两根在基部交叉的栉刺组成。前胸背板具两列鬃,前胸栉刺17~20根。后足基节内侧前下方处具成丛的小鬃,不呈刺形。臀前鬃3根。♂第8背板前缘呈齿状前突。第8腹板略成三角形,后角钝圆,前缘有指状前突。不动突前叶较小后叶宽大,可动突略成圆锥形。第9腹板前臂后端角呈指状后突,后臂端部膨大,在后腹缘处的刺鬃可分两组,近基部的一组短刺鬃4~6根,近端部的一组较长刺鬃8~9根。阳茎钩突较宽大,后端角略成钩状。♀第7背板主鬃列在气门下无鬃,第7腹板后缘背叶呈指状后凸。受精囊头部略呈筒形,尾部较细稍长于头部。

二齿新蚤分布于古北界的东北亚界、西伯利亚亚界和中亚亚界。在国外包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和山东等省区。在上述广大地区的林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丘陵、高原以及农垦区和城市周围的各种生境几乎都有分布(图3-150)。

图3-150 二齿新蚤

注:A.♀头、胸部;B.♂抱器;C.♀第7腹板及受精囊

二齿新蚤的宿主范围很广,包括寄生于野栖、半野栖和家栖的啮齿动物:黑线仓鼠、大仓鼠、长尾仓鼠、灰仓鼠、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狭颅田鼠、东方田鼠、东北鼢鼠、草原鼢鼠、草原旱獭、喜马拉雅旱獭、黄兔尾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小毛蹠鼠、褐家鼠、小家鼠等,也可在兔形目的达乌尔鼠兔、红耳鼠兔,食肉类的艾鼬体上采到。二齿新蚤基本上属于巢蚤型。其季节消长在达乌尔黄鼠体上有4月和9月两个高峰,而在达乌尔黄鼠巢穴内只有7月一个高峰。

由于二齿新蚤分布广,宿主多,也能叮人吸血,并且在吉林、内蒙古和青海等地区曾经多次从其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因此对其应予以重视。

11.近代新蚤东方亚种Neopsylla pleskei orientalis Ioff et Argyropulo,1934 额突明显,位于额缘下1/3处,额鬃5~6根。眼退化,眼鬃列4根鬃。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3列,5~6、5~ 7和6~7根。下唇须末端约达前足基节的2/3。颊栉由两根在基部交叉的栉刺组成。前胸背板具两列鬃,前胸栉刺18~20根。后足基节内侧近前缘处有20多根小细鬃。臀前鬃3根,中位者发达。♂第8腹板略呈三角形,后缘分成背腹两叶,腹叶膜质状。不动突前叶较小后叶宽大端圆,可动突略呈长圆锥形,端尖,后缘弧形,后缘下段无凹陷。第9腹板后臂端部较细,腹缘内侧有14~17根亚刺鬃。阳茎钩突略成肾形。♀第7腹板后缘背叶突起较发达。受精囊头部略呈筒形,尾部较细,其长度约为头部的2倍。

近代新蚤东方亚种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古北界中亚亚界的蒙新区,包括新疆、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省区。其宿主较广。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以黄兔尾鼠和长爪沙鼠为主要宿主分别占其体蚤组成的82%和35%,在锡林郭勒草原以布氏田鼠为主要宿主,占其体蚤组成的46%,其巢穴蚤指数比体蚤高出20倍。在新疆以灰仓鼠为主要宿主。另外其宿主还常见于达乌尔鼠兔、赤颊黄鼠、达乌尔黄鼠、子午沙鼠;也见于红尾沙鼠、郑氏沙鼠、灰旱獭、大仓鼠、黑线仓鼠、三趾跳鼠、狭颅田鼠、社田鼠、大林姬鼠、林姬鼠、褐家鼠、小家鼠等(图3-151)。

图3-151 近代新蚤东方亚种

注:A.♂抱器;B.♀第7腹板、受精囊及交配囊管

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和我国内蒙古等地区曾经多次从该亚种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被认为是内蒙古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的重要媒介蚤种。

12.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 specialis specialis Jordan,1932 额突位于额缘中部稍下处,额鬃列6~8根。眼退化,眼鬃列4根鬃。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3列,4~7、5~7和6~8根。下唇须较短,末端达前足基节的1/2~3/5处。颊栉由两根在基部交叉的栉刺组成。前胸背板具一列鬃,前胸栉刺17~20根。后足基节内侧近前缘处有10根左右的小刺鬃。臀前鬃3根,中位者发达。♂第8腹板后缘被一狭窄凹陷分成背腹两叶,背叶呈指状,腹叶呈截形,较宽大。不动突前叶等于或高于后叶,后叶背方的透明区一般宽度大于深度。可动突略成长圆锥形,端尖,后缘弧形明显,其最宽处在中点或略上。第9腹板后臂端段较窄,末端圆或略尖,腹缘内侧有5~6根亚刺鬃,上位一根距离末端较近。阳茎钩突末端圆或略尖,不分叉。♀第7腹板后缘背叶通常无凹陷或仅有微凹,背叶下之内凹呈锐角或近直角。受精囊头部略呈筒形,尾部长度为头部的1.7~2倍(图3-152)。

特新蚤在我过有多个亚种其指名亚种分布于云南和贵州等省。该亚种在云南的主要宿主为齐氏姬鼠、大林姬鼠、中华姬鼠;次要宿主为大绒鼠、西南绒鼠、藏鼠兔;另外也见于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社鼠、大足鼠、斯氏家鼠、针毛鼠、白腹鼠、锡金小家鼠、卡氏小鼠、黑腹绒鼠、滇绒鼠、隐纹花鼠、树鼩、白尾鼹、云南攀鼠、鼩猬等。

图3-152 特新蚤指名亚种

注:A.♂抱器及第8腹板;B.阳茎钩突;C.♀第7腹板、受精囊及交配套管

根据解宝琦等(2000)报道,1976~1984年,在剑川峨颈山和老君山调查,该亚种在薛氏姬鼠体上采到最多,占该鼠寄生蚤的48.6%,月平均指数在0.14~1.04之间。各月均有出现,但以春季最多。

特新蚤指名亚种在自然情况下在云南曾经多次从其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据张红英等(1996)报道,经多次实验研究证实该亚种对鼠疫的感染潜能高达0.97,菌栓潜能0.55,均与印鼠客蚤的无显著性差异;传播潜能0.63,低于印鼠客蚤(1.56);媒介效能为0.34,仅约为印鼠客蚤0.93的1/3;媒介指数为0.08约为印鼠客蚤0.39的1/5;其菌栓形成时间平均7d,比印鼠客蚤的提前3.67d,且能够形成2次性菌栓;集群传疫率为100%,带菌时间长达27d。从而确认该亚种为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

13.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Schnherr,1811) 额缘前突,额亚缘鬃列具2根短刺鬃。眼退化,眼鬃列2根鬃。后头鬃包括后头缘鬃,4列。下唇须较短,末端约达前足基节的3/5处。颊栉由4根刺组成,横位,末端钝圆,自上而下第2根刺最长。前胸背板具一列鬃,前胸栉刺20~24根。后足胫节后缘鬃排列呈梳状。臀前鬃♂3根,♀4根,从腹至背,大小相间。♂第8腹板不退化。抱器体连同可动突略呈椭圆形,不动突与可动突同高。可动突略成肾形,其后缘有6根鬃,第2根较长。第9腹板后臂基段较窄而末端部较宽。阳茎钩突大而突出,后段略成三角形。♀第7腹板后缘上段斜直,下段圆凸。受精囊头部的后端约宽于前端(图3-153)。

图3-153 缓慢细蚤

注:A.♀头、胸部;B.♂抱器;C.♀第7腹板、受精囊及交配囊管

缓慢细蚤为世界广布种,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多见于东南沿海,华中、华南、西南以及东北地区。主要宿主为小家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也现于黄毛鼠、田小鼠、针毛鼠、黑家鼠、大足鼠、黑线姬鼠、小林姬鼠、四川短尾鼩、臭鼩和家犬等。

缓慢细蚤为毛蚤型。其季节消长在福州1~4月,湛江1~3月,都是冬春季高峰。据解宝琦(2000)的资料,在云南弥渡调查(1953),全年均有出现,月平均指数最高为8月,其次为1、5、12月。

缓慢细蚤在云南亚热带地区占家栖鼠和部分田野鼠类鼠体蚤总数的71.96%,热带地区占23.94%。在云南黄胸鼠鼠疫中该蚤鼠疫菌的自然感染率为8.42%,为自然感染蚤的第二位,并且在福建、广东和云南曾多次从该蚤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然而据吴明寿、何晋侯等(1993)的实验研究表明,该蚤对黄胸鼠的媒介效能为0,疫蚤集群叮咬黄胸鼠的传疫率为0;对小白鼠具有0.028的媒介效能和形成菌栓潜能0.037,但仅为印鼠客蚤的1/32~1/25和1/20。该蚤又不嗜吸人血,因此认为该蚤不是家鼠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粟冬梅等(2004)报道在缓慢细蚤体内分离出巴尔通体(Bartonella)。

缓慢细蚤属于细蚤科细蚤属,该科还有额蚤属、双蚤属、眼蚤属及怪蚤属中的有些种类,现在发现能够自然或实验室感染鼠疫杆菌,其中有分布于我国的有光亮额蚤(Frontopsylla luculenta)、似升额蚤指名亚种(F.elatoides elatoides)、棕形额蚤(F.spadix)、原双蚤田野亚种(Amphipsylla primaris mitis)、角尖眼蚤(Ophthalmopsylla praefecta)和绒鼠怪蚤(Paradoxopsyllus custodis)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