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虫
形状一般狭长,头部发达,较坚硬,口器为咀嚼式。从外形上大体可以分为几个类型:①肉食甲型:表皮坚硬,胸足发达,5节,行动活泼,如虎甲和步甲的幼虫,这些幼虫都是捕食其他昆虫的;②金针虫型:表皮坚硬,至少末节坚硬,胸足不太发达,4节,行动不太活泼,如叩头虫的幼虫;③伪蠋型:表皮柔软,大体像蚕,胸足不发达,4节,行动不活泼,如叶甲的幼虫;④蛴螬形:表皮柔软,身体肥大弯曲,胸足4节,但不善爬行,如金龟子的幼虫;⑤象甲型:身体柔软肥胖,中间的节特别膨大而隆起,足退化或无,如象鼻虫和豆象的幼虫;⑥钻蛀虫型:身体细长而扁平,足退化,如天牛和吉丁虫的幼虫。
(二)蛹
为裸蛹。触角、翅、足的芽体露在外面,化蛹在隐蔽的场所或茧中。
(三)成虫
体小形至大形。体壁坚硬,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静止时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线,后翅膜质,通常纵横叠于鞘翅下。这些构造在保护身体免受不良气候影响、机械伤害和天敌的袭击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也是它们能够适应生活环境而成为昆虫中最昌盛一支的主要原因。
头壳坚硬,头式一般为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类的额与头顶向前极度延伸,形成象鼻状的“喙”,口器生于喙端咀嚼式。触角有丝状、棒状、锯齿状、念珠状、鳃叶状和膝状等,一般11节,少数1~6节。复眼通常发达,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很少种类具单眼。上唇发达,有的隐藏于唇基下或消失,上颚多发达,有的种类非常强大,几乎与身体等长,下颚显著,肉食亚目的下颚分为外叶和内叶,外叶分2节,呈须状,内叶发达呈叶状;下唇的颏颇发达,亚颏存在,或与外咽片融合,下唇须通常3节,少数2节,个别种类不分节。
胸部3节,前胸发达,能活动,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与侧板间在肉食亚目中有明显的缝分开,而多食亚目则二者愈合。前胸腹板为一骨片,其上有l对前足基节窝,该基节窝后缘若被骨片环绕,即称为“闭式”,反之则称为“开式”,此特征常用于分类。中、后胸融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间,中、后胸背板的其余部分为鞘翅所覆盖。中、后胸基节窝的形式,也常作为分类依据。胸部一般有胸足3对,并全部分节,包括明显的跗节和1对爪。
前翅由于角质化,翅脉已不可见,静止时合拢于胸腹部背面,主要司保护虫体和后翅的作用。后翅膜质、宽大、少翅脉,平时纵横折叠于前翅之下,是飞翔的主要器官。足一般适于步行或奔走,但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在功能和形态上也常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地下活动种类的前足适于开掘,水生种类的中、后足适于游泳,某些行动活泼的种类其后足适于跳跃等。3对足跗节的数目按前、中、后足顺序排列,称为跗节式,通常是分类的重要特征。如5-5-5则表示前、中、后足跗节均为5节;5-5-4则表示前、中足跗节为5节,后足为4节等。跗节的着生情况通常有两类,一种是跗节5节时,第4跗节甚小并隐于第3跗节之间,称为隐5节或伪4节;另一种是跗节4节时,第3跗节甚小并隐于第2跗节中间,则称为隐4节或伪3节。
腹部变化较大,一般10节,第l腹节退化,第3~9腹节明显。由于腹板多有融合或退化现象,可见腹板通常为5~8节。雌虫腹部末端数节变细而延长,形成可伸缩的伪产卵器,平时缩于体内,产卵时伸出。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缩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间。腹部无腹足,但有的在第9节背板上有l对骨化的尾突。气门共9对,第1对着生在前胸与中胸之间,其余8对着生于第1~8腹节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