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格物”与数据挖掘

“格物”与数据挖掘

时间:2023-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我们知道,“格物”即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就是数据的挖掘,就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获得新知识,从而了解事物背后相关联的东西。因此,加深对“格物”这一儒家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

在治国理政方面,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遗产。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的那样,“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探索治国安邦的问题。在古老文献《尚书》中,已有大量关于治国安邦的思想言论。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治理国家,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实现“天下大同”的历史情怀,是一种责任担当的崇高境界。因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古代仁人志士的道德追求。

但是,“治国、平天下”不仅需要“修身、齐家”,更需要“格物致知”。

孔子三千门徒、七十二弟子中的佼佼者曾子在《大学》开篇第一句话中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为政之道,就是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德行,亲近民众,采取适时、合理的立场。这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除了“三纲”,他又提出了“八目”,这是达到“善治”目标的基础。即“古云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古时候有所作为,光明自身的德行,扬善于天下的人,他们先从国家着手,设法治理和管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从家庭着眼,设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要治理好家族,就必须从自身做起,用心改变态度习惯,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并按道德的要求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要修好自己的品德,还必须做到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品行端正,心不妄动、不生邪念,用王阳明的话来讲就是“致良知”。端正心思的前提是意念真诚,做到诚心、诚意、诚实。要意念真诚,心意诚实,就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本领,认真探究事物的道理,探究事物的本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人是治理的核心,这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是高度契合的,即人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它体现的是中国人本主义的政治观。这一点与西方政治哲学和国家治理的理念是不同的,它们强调的是利益观。因此,在古代先贤眼中的国家治理,任何设计再精妙严密的政治体系,最终都需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修身”和“修为”。因而,君子的个体修养水平是国家治理不可缺失的,是基础性的。这样,“修其心,治其身”就成了为政者的基本素养,它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政治理想。

但是,曾子的“八目”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和农业文明的影响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有失偏颇。古代治理天下、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人们主要是从献身社会,从道德的角度去阐释它、理解它、宣传它,这就造成人们仅仅从道德层面去释放它的本意。但实际上,曾子所说的“修齐治平”,还重在讲求对社会的如何治理,以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去治理,最终要治理到什么样的社会状态的问题。

国家治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首先是一种方法、一个知识系统,不具备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知识是无法求真和证伪的,而知识无法求真和证伪又如何谈得上国家治理呢?“平天下”在于“修身”;“修身”在于“格物”,这是曾子为治国理政总结出来的路径,因而它也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若曰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程、朱都将“格”解释为与“穷”义近似,即推究、穷尽的意思。穷其理,就是探索关于人类认识规律的一些合理观点,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

朱熹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种,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深刻体认。

到了清代,陈沣既概括了朱熹的思想又加以补充,将“格物”之意解释得比较完善系统。他认为“格物”既是对事物本源的精研细查,也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因此,我们知道,“格物”即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就是数据的挖掘,就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获得新知识,从而了解事物背后相关联的东西。但是,自汉代以来,由于文化断层等原因,人们对“格物”的解释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仅仅把“格物致知”的目的看作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因此具有局限性,正如北宋司马光所批评的“未尽古人之意”。

在曾子那个时代,“格物”成为一个人修为的基石,同样,数据也是“格物”不可离开的重要资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关联性就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所说的“道”,“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的重要手段,它与今天的“数据挖掘”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加深对“格物”这一儒家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