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的“遗憾”

诸葛亮的“遗憾”

时间:2023-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备受赞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但是一代名相,而且也是智慧和道德的化身。当时,诸葛亮是16岁,出山时是27岁,当时刘备比诸葛亮大17岁。两年之后的夷陵之战,蜀汉又死者万数。虽然,诸葛亮作为军师,在给刘备提出咨询报告时,只是提出战略目标和路径,没有充分考虑现实资源数据的条件以及现实资源数据边界对实现战略目标的限制,但是,诸葛亮在实施过程中做了很多战略上的调整。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备受赞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但是一代名相,而且也是智慧和道德的化身。从三国时期到现在,虽历经1700多年的岁月沧桑,他仍为世人称颂,并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化身和偶像。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琊郡阳都县人,也就是现在山东沂南县。孔明的“孔”不是百家姓的孔,“孔”在这里是“非常”的意思,“孔明”就是非常的鲜明。

诸葛亮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和弟弟由叔父诸葛玄代为抚养。后来,叔父带着他们来到了襄阳,就是现在湖北省襄阳市,投奔了割据一方的刘表。诸葛亮叔父去世后,他就和弟弟相依为命,在距离襄阳20里处的隆中住了下来,耕种田地,维持生活,史书叫作“躬耕陇亩”。

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有12个年头,大体上是从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到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随刘备出山为止。当时,诸葛亮是16岁,出山时是27岁,当时刘备比诸葛亮大17岁。诸葛亮的志向远大,自比管乐,就是文治方面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大政治家管仲;武功方面把自己比作战国时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燕国名将乐毅。

隆中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水路有汉水,陆路则有从中原到南方荆州的通衢大道,因此,这个地方人流聚集、信息通畅,这些也为诸葛亮了解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诸葛亮写给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句话说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在诸葛亮的草庐中,他就给刘备做了一番战略规划上的设计,这就是著名《草庐对》,后来称之为《隆中对》。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战略时这样说道:“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意思是,第一步先把眼下的荆州拿下来,然后再把西面的益州也拿下来,等待天下有利的时机,再两面发动钳形攻势,这样就可以完成你的霸业,兴复刘家的汉室。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阐述的战略主要分两步:一是先取刘表的荆襄建立家业,然后取西川建立汉室的基业,横跨荆、益二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二是待天下形势变化,有利时机形成之时,联吴抗曹,从荆州和秦川同时进兵北伐中原。

那么,诸葛亮的宏伟蓝图最后为什么没能实现呢?因为,《隆中对》属于战略层面的规划,它所确立的目标需要战术层面来实现。而战术层面的实施又需要相应的资源支撑,需要数据计算的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分析。没有数据资源计算的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在分析诸葛亮统一中国失败原因时,针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荆州、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魏的总战略,是这样评论的:“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部署无法做到互为支撑,必然让蜀汉分散了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毛泽东指的是关羽镇守荆州而被孙权偷袭,关羽父子命丧孙权之手;刘备率军进攻东吴;诸葛亮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感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刘备也因此失去了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基础。

公元219年是蜀汉势力的巅峰,特别是汉中之战后,横跨荆益两州,正如《隆中对》中诸葛亮规划部署一样。这时,蜀汉的兵力接近20万。在冷兵器时代这就是蜀汉的本钱。

关羽的水陆两军驻守荆州,赵云、黄忠护卫成都,此外,还有张飞、魏延等统兵的蜀汉兵力在九个战略方向分别驻守,形成与吴、曹三足鼎立之势。但是,这个数据在与吴、曹的博弈中发生了变化。关羽统领的兵力人数不少于5万,可是荆州之战全军覆没了。更严重的是,蜀汉的精锐水军也损失殆尽。荆州之战后,刘封和孟达的数万兵马也瓦解了,孟达降魏,刘封自裁,预计蜀汉损失1万人马。两年之后的夷陵之战,蜀汉又死者万数。蜀汉成建制没有受损的,只有魏延和赵云统领驻守江州的大部分人马。

这样,从公元219年到公元222年,短短三年时间,蜀汉竟然死伤降高达10万人马,约占蜀汉总兵力的50%以上。遭此打击,刘备托孤后,驾鹤西去。

曹操之后,蜀汉之所以是司马氏首选的进攻对象,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22年间力量对比的数据变化。一是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死伤降高达10万人马。二是五虎中关、张、马、黄相继去世,特别是谋士法正的过世,使蜀汉的战力锐减。

三年,决定了蜀汉的国运。这时,“蜀汉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也成为历史典故。

《隆中对》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被世人奉为古代战略分析的典范,也由此赢得了历史上的高度赞扬。它值得称道的是,诸葛亮未出茅庐就能规划三分天下的战略,体现了诸葛亮超人的政治经略和战略眼光,可以说是一个宏伟的蓝图。但是由于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导致了蜀国的失败。

力量的对比说到底就是数据的对比,特别是实施过程中动态数据的变化也将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古代,由于条件的限制,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除了孟子所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取决于战争进行过程中国力、兵力的变化。尽管《隆中对》中提出了实现的战略目标和路径,但是,由于孙权偷袭荆州,关羽父子丧命,刘备复仇心切率军进攻东吴,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战争胜负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即魏、蜀、吴三大集团手里所掌握的、可利用的、可借用的各种资源以及这些要素动态数据之对比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虽然,诸葛亮作为军师,在给刘备提出咨询报告时,只是提出战略目标和路径,没有充分考虑现实资源数据的条件以及现实资源数据边界对实现战略目标的限制,但是,诸葛亮在实施过程中做了很多战略上的调整。比如先是经营南中,后来又经营陇地,这些都是诸葛亮用来增强蜀汉的战略实力、弥补《隆中对》中的战略局限。关键是当吴蜀联合已经出现危机时,数据运动中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自己的变化,蜀国君臣并不能及时做出根本性战略调整。

今天,1700多年过去了,现代版的《隆中对》仍然可见,但我们缺乏的却是实施战略目标过程中运用数据进行的战略预判和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