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逻辑思维,少不了培养观察力

培养逻辑思维,少不了培养观察力

时间:2023-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逻辑思维,第一步是要集中注意力,第二步要注重观察力的培养。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想要练成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不能放松对观察力的培养。培养观察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培养逻辑思维,离不开培养观察力。很多时候,我们通过直接观察是得不到有效结论的,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间接观察法,挖掘出一些隐藏的信息,或者利用他人观察成果,总结出深刻的结论。

培养逻辑思维,第一步是要集中注意力,第二步要注重观察力的培养。注意力和观察力联系紧密,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训练观察力的时候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观察的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可见,面对这个变幻多端的世界的时候,缺少观察力,也就意味着我们会错过很多别致新奇的体验。

人类认识客观现实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一种带有目的和计划,全面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艺术家擅长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这对于他的艺术创作极有裨益。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想要练成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不能放松对观察力的培养。

实际上,观察是人们对现实世界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而作为人们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的。

观察力是一种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出的高超判断力和卓越的观察力。

观察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孩童时期,家长就应督促孩子养成认真观察身边各种现象的习惯或兴趣,细心积累各种感性认识,直到将其变成一种能力。而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轻易地放弃由观察带来的独特体验。为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我们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确立观察目的,带着目标去观察。想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主要方面或者其他有效的信息上,想要在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我们一定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再着手进行观察。如果你想要知道对方的身份背景,不妨多注意对方的衣着打扮,行动谈吐;如果你新开了一家水果店,想了解同行是怎样进行店面布置的,只需要侧重去观察这一点即可,既省时间又省精力。

带着目的进行观察,你才会对自己的观察结果提出要求。如果你漫无目的,左顾右盼,敷衍了事,你的观察力非但得不到提升,还会日趋退步。想要让自己的观察行为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就要明确观察目的。

·在对面前的事物进行观察前,可以先制订出计划。我们可以花个几十秒的时间在脑海中细细盘算一下,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列出一份隐形的清单后再按部就班、系统地去观察。

如果一开始你并没有掌握在脑海中列写清单的能力,不妨先用纸笔记录下来,时间久了,你自然会形成这样一个好习惯,并训练成在脑海中列清单的能力。观察的时候不要毫无计划、盲目进行,这样很难会有收获。

·就是要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只有兴趣充足,人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才会一直保持着足够的耐心和专心,才会全神贯注地去进行多层次的、深入的观察。

有的人对神秘莫测的太空世界怀着浓烈的兴趣,他便能持续保持着观测星空的热情,并不断查阅资料,坚持撰写日记与心得;有的人喜欢花草植物,他们便能耗费巨大的精力日复一日地去观察植物从发芽到发育、成熟、开花的一系列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足够的兴趣,我们的观察力才能持久、才能深入。

培养逻辑思维,离不开培养观察力。想要提高观察能力,就要有良好的观察方法。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不突出,观察能力也很逊色,大多是因为他们缺少生活经验,本身性格又太过粗心,观察事物的时候经常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毫无逻辑又杂乱无章。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多多培养良好的观察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全面观察法。指的是在观察的时候要兼顾事物的方方面面,力求观察得全面清晰。

重点观察法。指的是在观察的时候怀揣着某种特殊的目的和要求,重点观测事物的某些特征。

直接观察法。指的是我们为了观察到真正有用的信息,需要深入实际,亲自上手来获取有效信息。

间接观察法。很多时候,我们通过直接观察是得不到有效结论的,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间接观察法,挖掘出一些隐藏的信息,或者利用他人观察成果,总结出深刻的结论。

对比观察法。当我们需要观察的对象并不只是特定的某一个时候,将这两个或者多个观察对象进行对比,根据相似点和差异性再得出结论。

解剖观察法。当我们的观察对象太过复杂,结构太过混乱的时候,这种观察方法经常会被运用到。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观察对象解剖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再在每个部位中圈出重点,逐一进行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