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山谷中和长在山顶上的松树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松树,但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生长方式。树的生长方式是树对环境的个性表达。当我们把它放到某种生长环境时,会发现它们的生长方式与我们的预期有出入,那是因为每棵树都有自己的生长方式,并且它的生长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机械反应。
人类也是如此。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看到的生活方式,都需要分析它与现存环境的确切关系以及随着环境变化个体产生的思想变化。只要人们处于有利地位,就无法看清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在新的环境中,当他们面临困难时,生活方式开始变得不同,变得清晰。一个受过训练的心理学家甚至能够发现处于有利地位的个体的生活方式;而如果个体处于困境,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个体的生活方式。
生活不是游戏,不如意事常八九。形形色色的困难时刻环绕着人类,当主体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必须研究他们了,要找出他们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反应:正如我们说过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统一体,它起源于早年的困难,并在对目标的追求中不断发展。
相比过去,我们对未来更感兴趣,为了理解某个人的未来,我们必须理解他的生活方式。即使我们理解本能、刺激、驱动等,我们也不能预测会发生什么。一些心理学家试图通过观察本能的行为或创伤来得出结论,但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所有这些元素都预先假设了整个生活方式,因此,无论接收到什么信号,都只是在强化生活方式而已。
我们已经看到有生理缺陷的人如何遭受自卑感的折磨——他们深陷困境,惶恐不安。但他们不可能一直忍受这种状况,自卑感会刺激他们行动,导致目标形成。个体心理学起初把个体朝向目标的连续活动称为“生活的计划”,但因为这个名字有时会被误解,现在它叫作“生活方式”。
因为个体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有时通过和他们谈话、向他们提问,就可以预测他们的未来,就像是看戏剧的第五幕,所有的谜题都解开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做出预测,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个体有哪些困难,他的生活有哪些问题。因此,通过经验和部分事实可以预测在那些总是远离他人的孩子身上将会发生什么,也包括那些黏人的、被溺爱的、在新环境中畏首畏尾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就是获得别人的支持,那么在他的身上会发生什么呢?——他会犹豫,停止寻找,逃避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下此结论,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相同的事发生了上千次,我们知道他们不想独自应对,而总想被溺爱,远离生活的基本问题,投入到不相关的事情上,而不是为重要的事做斗争。他们缺乏社交兴趣,结果发展成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罪犯,然后自杀——做最后的逃避。现在,我们对这些都有了更好的理解了。
我们意识到,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正常的”生活方式作为衡量的标尺,也可以以那些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人作为比对的标准,通过与“正常”的对比发现异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