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电子装置叫作触发器,尽管它有两个电子管,但触发器中的电流只能通过其中的一个——左边或者右边。触发器有四个接触点,其中两个的作用是从外部输入短暂的电信号(脉冲),另外两个的作用是从触发器输出回答脉冲。
触发器是如何工作的呢?当外部输入的脉冲抵达时,会使触发器瞬间翻转,导通的电子管发生闭锁,电流开始通过另一个电子管。当右边的电子管闭锁,左边的电子管导通时,触发器就会输出回答脉冲。
如果连续输入多个脉冲信号,触发器的工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以右边电子管的工作状态为参考,当电流不通过右边电子管时,我们视触发器状态为“0”,当电流通过右边电子管时,我们视触发器状态为“1”。
以图1为例,假设电流首先通过左边的电子管,那么触发器就处于状态0。第一个脉冲抵达左边电子管时,触发器瞬间反转为状态1,左边的电子管闭锁,电流开始通过右边的电子管。但此时,触发器是不输出回答脉冲的,因为此时发生闭锁的是左边的电子管,而只有当右边的电子管闭锁时才能输出。
图1 脉冲信号的传递
紧接着,第二个脉冲到达左边的电子管,这时触发器再次发生翻转,重新变回状态0,但此时触发器输出了回答脉冲,这是因为触发器在第二个脉冲到达后回到了初始状态。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程序就很清楚了。当第三个脉冲到达后,像第一个脉冲到达后一样,触发器处于状态1;而第四个脉冲到达后,像第二个脉冲到达后一样,触发器回归状态0,并输出回答脉冲……如此不断循环,触发器的状态在每两个脉冲到达之后重复一次。
现在,假设我们有不止一个触发器,比如图2中有多个触发器从右向左依次连接。输入的脉冲信号进入第一个触发器后,第一个触发器输出的回答脉冲作用到第二个触发器上,第二个触发器输出的回答脉冲作用到第三个触发器上……那么这一串触发器是如何工作的呢?
图2 触发器工作图
我们首先假设所有的触发器都处于状态0,而触发器的总数是5个。初始时,触发器的状态组合就是00000。
第一个脉冲到达后,第一个触发器,也就是最右边的那个,瞬间变为状态1,而此时并未发出回答脉冲,所以其他的触发器仍处于状态0,这时5个触发器的状态组合是00001。
第二个脉冲到达后,第一个触发器变回状态0,同时发出了回答脉冲,于是第二个触发器被接通,变为状态1,此时其他触发器仍是状态0,这时5个触发器的状态组合是00010。
第三个脉冲到达后,第一个触发器再次变为状态1,其他触发器没有变化,此时5个触发器的状态组合是00011。
第四个脉冲到达后,第一个触发器又回归状态0并发出回答脉冲,第二个触发器也变回状态0,同时它发出的回答脉冲使第三个触发器被接通,变为状态1,此时5个触发器的状态组合为00100。
……就这样不断推断下去,会得到如下的结果:
第一个脉冲 状态组合00001
第二个脉冲 状态组合00010
第三个脉冲 状态组合00011
第四个脉冲 状态组合00100
第五个脉冲 状态组合00101
第六个脉冲 状态组合00110
第七个脉冲 状态组合00111
第八个脉冲 状态组合01000
……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串触发器不仅数出了外来信号的数量,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了下来。但是,怎样看懂它们的记录?只需要换个思路就可以了。我们惯用的计数法为十进制,而它们的记录所用的计数法却是二进制。因此用二进制计数法来分析这些组合,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二进制计数法用数字0和1来表示所有的数,每个数位上的1都是前一数位上的1的2倍——在十进制计数法中这个倍数是10,因此二进制中,末尾数位上的1表达的是它本身,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1,倒数第二位上的1相当于十进制的2,倒数第三位上的1相当于十进制的4,再前面的一位相当于8,接下来是同样的规律。
举例来说,19=16+2+1使用二进制计数法来表示就是10011。
这一串触发器使用二进制的计数法,就像我们所分析的那样,数出了输入信号的数目,并将它们记录了下来。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记录速度非常快,触发器工作的每一次状态都会被记录一个输入脉冲,而它的持续时间只是一亿分之几秒。人凭肉眼识别的最快速度是识别出每隔0.1秒出现一次的信号,而现代触发器的计数速度却是最快的人眼识别速度的100万倍,它每秒钟“计算”出来的脉冲可以达到1000万个以上!
我们可以将思路再放开一点,假设这一连串的触发器足有20个,可以记录下多少个输入的脉冲呢?可见,需要记录的输入脉冲的数量并未超过二进制的二十位,它能够记录下的总数是(220-1)个。这个数到底有多大?它比100万还要大!如果连在一起的触发器有64个呢?用它们来记录著名的“象棋数字”是再好不过的了!
计数的速度高达每秒钟数百万个信号,没有什么比这更适合应用于核物理的实验研究。比如原子裂变时释放出来的各种粒子的数目等种种庞大数目的计数,有了这种“神器”便不在话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