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时间:2023-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缠绵悱恻,甜蜜浪漫,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爱情”同样是一个充满着诱惑与困惑的话题。上课一开始,我选择了色彩明丽的图片、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朗朗上口的爱情诗,伴随着背景音乐《梁祝》,将学生带入一个朦胧、浪漫、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氛围中,引发大家对爱情的畅想,水到渠成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一、作品简介

题目:致橡树

作者:刘春燕

学校:鲁中中等专业学校

获奖: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组二等奖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爱情为主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缠绵悱恻,甜蜜浪漫,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爱情”同样是一个充满着诱惑与困惑的话题。

中职学生青春勃发,思维活跃,情感细腻,“爱情”这个看似遥远的话题对他们来说,又渐渐逼近,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解读、领悟“爱情”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篇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显得非常重要。

二、教学设计

(一)选题确定

学生对“爱情”这一玫瑰色的篇章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诵读、赏读、品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独立、坚贞伟大的爱情,从而进一步教会学生习得鉴赏诗歌的方法。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视频和翻转课堂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诵读品味法、音乐熏陶法、讨论比较法,营造了浓厚的诗歌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赏析和感悟在“读诗歌、析诗意、悟诗境”中总结、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二)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掌握诵读—赏析—品悟的鉴赏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感受“爱”、领悟“爱”、升华“爱”。

诗歌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意境而创作的,要正确地解读它,就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所以我把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三)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微视频和翻转课堂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诵读品味,音乐熏陶、讨论比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悟,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过程设计

1.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视频和翻转课堂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诵读品味法、音乐熏陶法、讨论比较法,营造了浓厚的诗歌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赏析和感悟在“读诗歌、析诗意、悟诗境”中总结、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学习微课、课堂品味诗歌、课后抒写情感三个篇章。

课前学习微课篇章:教师制作微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登录网络平台观看微视频,并分成三个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上传至平台。

课堂品味诗歌篇章:包括新课引导——追忆爱情、走近诗人——呼唤爱情、诗歌鉴赏——吟咏爱情、拓展延伸——感悟爱情、教师寄语——升华爱情5个环节。

课后抒写情感篇章:了解“诗意盎然”组上传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罗映珍坚守在病床前不离不弃、唤醒爱人的故事,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的留言板,交流讨论。

(1)课前学习微课篇章

①教师制作微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

②学生登录网络平台观看微视频,并分成三个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上传至平台。

“诗韵流长”组:负责搜集诗歌及诗人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诗情画意”组:负责搜集能够与诗歌相合的爱情诗词、音乐等资料。

“诗意盎然”组:负责搜集能够引发讨论的爱情故事、视频等资料。

(2)课堂品味诗歌篇章

1)新课引导——追忆爱情

上课一开始,我选择了色彩明丽的图片、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朗朗上口的爱情诗,伴随着背景音乐《梁祝》,将学生带入一个朦胧、浪漫、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氛围中,引发大家对爱情的畅想,水到渠成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一环节所用资料来自学生上传至平台的资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更奠定了本课以情感人、以情塑人的基调。

2)走近诗人——呼唤爱情

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走近女诗人舒婷。安排“诗韵流长”组的同学说一说她的人、她的诗歌及以她为代表的朦胧诗派。

3)诗歌鉴赏——吟咏爱情

诗歌鉴赏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根据学习诗歌“诵读—赏析—品悟”的过程,我设计了三个步骤——读诗歌、析诗意、悟诗境,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同时引领学生掌握“诗歌、诗意、诗境”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①读诗歌

好诗不厌百回读。首先我设计了教师范读,一读激起千层浪。声情并茂的朗读,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甚至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诵需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诵读,再读吟出万般情。饱含情感的诵读正是学生感知诗歌内容的方式、进入诗歌意境的桥梁。

然后,我带领学生一起赏读,三读品出百般味。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去轻吟低诵,品出百般滋味。

②析诗意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也学生解读诗歌的困难所在。因为学生课前已经观看了微视频,对于诗歌的意象已经有所掌握,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很快找出了这首诗的意象,并总结出意象的特征。

接着我带领学生共同赏析诗歌的第一小节,通过对“凌霄花”意象的分析,总结出这是一种“极力攀附”型的爱情,诗人是反对、否定的。然后我将诗歌放给学生,引导他们举一反三,根据意象的特点,自主赏析诗歌。

学生在诗歌后半部分的赏析中只单一理解“木棉”的意象特点,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橡树”和“木棉”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所以我展示了“诗情画意”组上传至网络平台的爱情诗歌片段,一起理解意象的综合运用——“风裹挟着沙,沙依恋着风”所体现的爱人之间的深深依恋、款款柔情,引导学生举三反一,再回到诗歌,就不难理解诗人把“橡树”和“它近旁的木棉”放在一起所营造出的意境,即诗人追求向往的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的爱情。

通过课前观看信息化微课,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诗歌内涵,热情踊跃地交流内心思想。在举一反三、再回到举三反一赏析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意象的特点,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解决了本课重难点。

③悟诗境

在接下来这个问题(诗人追求的爱情内涵是什么?)的引领下,我和学生一起总结诗人所追求向往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独立的基础上,互依互助、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坚贞伟大的爱情。

领悟了诗人的爱情之后,我带领学生倾听“诗韵流长”组上传的Flash朗读,徜徉于诗歌的海洋。

4)拓展延伸——感悟爱情

在接下来的拓展延伸环节中,我选取了爱情诗词《我愿意是急流》《关雎》《蒹葭》,引导学生比较赏析,说出自己的感悟,在观点的表述、思维的碰撞中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大家意犹未尽时一起欣赏“诗意盎然”组上传的《简爱》片段,在这段经典对白中感受简爱的自尊自信,体悟爱情的高贵圣洁。

5)教师寄语——升华爱情

最后教师点拨爱的真谛:爱是无私、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花开应有时,爱还需等待。

教师的深情寄语,既是对论题的一个简评,也是对这堂课的小结,更是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生活中除了爱情,还有朋友之爱、师长之爱、父母之爱、家国之爱……将爱升华为一种更宽广深厚的人类感情。

(3)课后抒写爱情篇章

在课后抒写情感篇章,我把“诗意盎然”组提供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罗映珍坚守在病床前不离不弃、唤醒爱人的故事留给学生,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上传到网络平台交流讨论。这既是学生内化本课内容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内心对“爱”的理解和情感升华。

(五)资源制作

1.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

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钻研。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互动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不仅使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还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

2.视频

在课堂上视频展示生动、真实、形象的一面。播放《致橡树》朗读视频、《简爱》经典对白片段,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习的热情,一改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教师一言堂”和死板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的心境中主动打开思想的翅膀,开拓创新思维,使得教学在和谐共振氛围中达成教学目的,体现了教育性、辅助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3.音乐

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在语文课堂上巧妙、恰当地运用音乐,将使语文表达的一切得到提高和升华,学生会更深刻地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得更愉悦、更灵动。

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运用音乐,将会令课堂充满不寻常的活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遐思,触发学生想象,加强学生记忆。

4.图片

语文主要是语言魅力的讲述,是流动的艺术。只是单讲,信息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印象不深;加入图片,就是加入了静的力量,将流动的语言在静的力量中有效结合,静动碰撞,在合理冲撞下,拥有着不可思议的美。有了图片,用做引子,吸引学生的眼球,可以短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疲劳,学生兴趣盎然;总结内容,深化主体,印象深刻。图片更从视觉角度刺激了学生的神经,从而刺激学生的大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堂深化到课下,不由自主地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归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又综合了学生的语言、观察、想象等知识和能力,将图、景、情、意融为一体,全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三、特色创新

本节课我通过微视频和翻转课堂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了民主自由、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思考空间,让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真正做到了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人格的塑造者。

四、对话作者

问题1:通过这次比赛,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014年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我在语文教研道路上的成长与探索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从教学理论、设计理念、参赛经验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精神与技能的比翼齐飞。这次难得的机会里,我了解到全国同行的专业水平,体会到“天外有天”和“学有专精”,也学习到了许多奇妙和精彩的教学构思,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的思想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升华,让我深刻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和语文老师专业发展的魅力。

带着这些所得与所悟,我先后四次获得省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一等奖,两次获得全国教学设计、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在各级各地的各类教学比赛中披荆斩棘、一路成长。

感谢比赛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大赛专家与评委们的肯定和指导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动力;参加省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承担省中职语文精品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承担市首届“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工作,让我在语文教学教研的路上继续探索着。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我征战的擂台,是我展示的舞台,更是我成长的平台。

问题2:请列举比赛现场评委问的一两个问题及你的应对。

你是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的?使用信息化资源教学平台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后,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有哪些优势?

准确明晰评委老师的问题,整理逻辑思路,组织语言,有条理地逐一回答,力求准确无误、层次清楚、有理有据。

问题3:参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

如何将教学内容动态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发生过程”或理解“思维展开过程”;怎样通过网络,将课堂与外面的世界联结起来,拓宽教学的活动空间,扩大沟通交流的范围。诸如此类的应用研究和实践。

在团队中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帮助与协助下,开发研究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寻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技术支持。

问题4:信息化教学大赛赛程较长,你觉得是什么支撑你走到最后?

从接到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通知备赛伊始到11月份完成现场的决赛和答辩,历时几个月。是学院领导和全体老师的努力与无私奉献,才使我有机会站在了全国比赛的赛场上。奖项,虽然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但荣誉属于我们整个教学团队。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同事们不计个人名利,鼎力相助,协助我完成相关任务,让我顺利地通过了专家初评进入决赛。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是学院领导、教务处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点,才让我完成了决赛作品的最终修改和完善,走到赛场上,完成比赛。

问题5:你对想要参加比赛的老师有什么好的忠告与建议,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

第一,正确的目标是放飞成功的跑道。

一个好教学设计参赛作品选题是关键,正确的方向很重要,不要盲目地选题。在有了合适的选题之后,接下来就是围绕目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第二,合理的教学设计,恰当的信息化手段,庞大的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教学设计,一个好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源自一堂真实的课。真实地设计一堂课,才能让信息化手段有的放矢。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备学生、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然后精心设计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作为专业课,要充分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从任务引入到任务评价,要明确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存在哪些教学难题,然后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解决在每个环节中传统的教学难题,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另外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参照大赛评分标准,不要盲目准备。评分标准里面的每一条都要在你的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例如恰当运用图、文、音、视、动画等媒体形式,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做中学、做中教。

第三,及时听取专家指导,把握准确信息。

专家经验丰富,总结到位,尤其是参加大赛的评委级专家。所以他们的指导大家要重视,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但是这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专家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应该如何选择。这也是我曾经遇到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自己要有主见,辩证地采纳为我所用。

第四,学校重视,团队合作,不遗余力。

任何一项大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的重视、领导的关心、团队的协作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教师个人,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一个人的思路是有限的,当遇到瓶颈的时候及时与同事沟通,开拓思路。

第五,充分准备,自信笃定。

万事俱备,就是在台上15分钟的展示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赛场上要机智灵活,答辩时要谦虚,放下姿态。

问题6:作为参赛者,你认为信息化教学大赛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设计哪个更重要?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7:信息化教学相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有哪些?

一是教学场所由课堂转向全程。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在课堂上得到反馈,课堂以外的学习,教师是不可控的,最多从作业中得到反馈,时效性很差。而信息化教学借助网络及相关软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掌控,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

二是教学成效由粗略转为精确。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如何,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老师比较难掌握,通常都是大致多少,即使能准确获得,时效也很差。使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反馈系统后,教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精确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是教学资源由稀缺转向丰富。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开发,使微课、微视频、动画及虚拟仿真技术等各类资源进入课堂。这些资源的广泛应用,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习者的视野。诸如此类作用,传统教育根本无法相比!

四是教学评价由单一转向综合。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全程评价,这是教育评价的追求。传统教学评价因大量数据无法以人工处理,最终难以实现。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数据收集、统计与处理工作,因而完全可以在教育教学方面,对学生开展全程、全面的过程性与综合性评价。

五是教学诊断与个性化辅导成为现实。大班教育、合作学习中,马太效应是传统教学中难以消除的问题。针对学生某一课程或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怎样作出全面、科学的结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学习者可以与教师或优生开展在线交流,教师也可提供资源,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