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中感情重体验 

“做”中感情重体验 

时间:2023-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已知桁架的跨度是600 mm,确定有两根长度为300 mm的杆件对接为下弦杆。根据高跨比,确定桁架的高度为400 mm,则斜杆长为500 mm。教师填写评价表,对各小组进行评价。以微课为基础,以导学方案为导向,既让学生再次巩固知识,又能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为模型设计奠定知识基础。从2014年的3月份接到比赛任务起,经历准备方案、市赛选拔、省赛选拔、参加国赛,历时9个月。

一、作品简介

题目:建筑桁架模型设计

作者:颜学英

学校:鲁中中等专业学校

获奖: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实训教学三等奖

《建筑桁架模型设计》是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职组实训教学的比赛项目,依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建筑类通用教材《土木工程力学基础》(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有关桁架的知识来设计定稿。

我任教的班级是2013级中专建筑班,这些学生活泼好动、思路开阔、可激发的潜力巨大,已经具备了CAD绘图能力,但是贪玩和任性也是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的点拨、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回顾微课内容,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导学方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教学,各小组对桁架的设计,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技能;小组的解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做到了说、练、做的综合能力的提升;知识学习、模型设计和模型搭设,构建一种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加强知识的学习;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豪感,达到了肯定自我的效果。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熟悉理解力学中有关桁架的基础知识,会运用这些知识设计简单的桁架;能够熟练掌握建筑桁架模型的搭设方法和步骤,能够正确搭设桁架模型,并使搭设的模型满足一定的承载能力测试。教学中运用微课学习、仿真模拟、动手实操,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由知识到技能,在技能训练中完善对知识的学习,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从而构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良好的学习局面。

二、教学设计

(一)选题确定

本节课是实训教学,制作桁架模型成为教学关键。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桁架的书籍,得到山东建筑大学力学教研室雷教授的大力协助。为了不使自己的选题落入俗套,与时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的谭辉多次交流,共同探讨有关桁架的相关知识,确定了最初的设计方案和设计题目。

(二)目标分析

在确立目标时,我参照《土木工程力学基础》的教学大纲,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把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大类。

1.知识与技能

熟悉、理解力学中有关桁架的基础知识,会运用这些知识设计简单的桁架。

熟练掌握建筑桁架模型的搭设方法和步骤,能够正确搭设桁架模型,并能满足一定的承载能力测试。

2.过程与方法

各小组对桁架进行设计,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技能。

小组内学生解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做到了说、练、做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学习、模型设计和模型搭设,构建一种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加强知识的学习。

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豪感,达到了肯定自我的效果。

知识的学习是铺垫,通过技能训练,达成、升华为情感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建筑桁架设计为教学重点,建筑桁架模型搭设为教学难点。

(三)策略选择

为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微课学习、仿真模拟、动手实操,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建立健全了校园网络覆盖、仿真模拟实验室、建筑操作实训室,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上观看老师的微课教学,并模拟操作,在熟知操作流程的前提下系统地学习本课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过程设计

1.思路设计

本课依托教学平台,整合信息化资源,借助微课及Flash动画软件,巩固学生对建筑桁架的基础知识;通过丰富的图片、有趣的动画和层层递进的问题讨论,带领学生掌握桁架搭设的学习方法;凭借全真模拟和动手实操软件,化解桁架搭设的难度;利用校园网和QQ群交流平台,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延伸借助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贴近岗位实际;通过动手制作桁架模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职业责任感得到提升,基础知识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两个部分。

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微课学习、仿真模拟、动手实操,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1)课前准备

观看校园网有关桁架基础知识的视频,熟悉桁架的定义、组成、分类和内力特点,对桁架有个全面认识。

学生观影并思考:我们能够自己动动手制作桁架吗?应该怎样做呢?

设计目的:将桁架的理论知识内化在视频中,学生从中感悟、认知,引发学生动手制作的热忱。

(2)课中教学

1)创设情境(观影感悟,汲取知识能量)

重新播放微课,引领学生回顾微课内容,重温知识结构,熟悉设计任务要求,从而为确定设计任务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桁架搭设的相关知识和搭设方案,为本节课的桁架搭设做好铺垫。

2)确定任务

已知桁架的跨度是600 mm,确定有两根长度为300 mm的杆件对接为下弦杆。根据高跨比,确定桁架的高度为400 mm,则斜杆长为500 mm。加垫板将下弦杆和竖杆连接。加垫板连接竖杆和斜杆。桁架一端,将斜杆和下弦杆固定在支座上,另一端只固定在垫板上,如图所示。

通过计算,角度满足要求,桁高满足设计要求。

3)任务实施

①力学知识学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引领学生回顾微课内容。完成导学方案,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

请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桁架的定义。

请学生举例说出见过的桁架,引导学生分析出桁架的分类。

展示桁架的图片,请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从而得出桁架的组成。

请学生完成以下填空,得出桁架的内力特点。

设计意图:以微课为基础,以导学方案为导向,既让学生再次巩固知识,又能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为模型搭设奠定知识基础。

②桁架模型设计,构建综合运用的知识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任务,各小组展示设计任务书,师生共同总结出最终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任务,各小组展示成果,营造进一步探索的课堂学习氛围,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模拟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制作过程,既节省了材料的损耗,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③桁架模型搭设,构建知识运用的知识体系

学生依据设计方案,进行模拟操作。

教师示范桁架模型搭设过程,并讲解操作要点、操作安全。

在将课堂交给学生前,重点强调安全问题。

A.操作要点

我所设计的桁架跨度为600 mm,由两根长度为300 mm的直杆组成,两侧加节点板临时固定,再螺钉固定。

根据高跨比,确定桁架的高度为400 mm,则上弦杆为500 mm,将竖杆临时固定于下弦杆中间,再螺钉固定。

将两根上弦杆摆放到位后,用节点板把竖杆和上弦杆临时固定,再螺钉固定。

在桁架的一端,将下弦杆固定于节点板上,做成可动铰支座,另一端将下弦杆和节点板一起固定于支座上,做成固定铰支座。

最后用螺钉将上弦杆固定在下弦杆上。

B.操作安全

作业前应检查各种部件,符合要求后方可作业;操作前必须将操作区周围及脚下作业的杂物清理干净。

作业时必须扎紧袖口、理好衣角、扣好衣扣,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戴手套。作业人员长发不得外露,需戴安全帽。

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必须立即停止、切断电源。

作业时使用的工具应随时放进工具箱内,操作中铁钉不得含在嘴中。

安排学生利用现成的材料完成桁架制作,我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熟记实训步骤和注意事项,为动手操作作好准备;再次强调安全和注意事项,保证学生安全;实训环节,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

④承载能力测试,构建由抽象的力学知识到具体的实物展示的能力体系

学生通过承载能力测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组间填写评价表进行互评。教师填写评价表,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来检验作品的可行性,通过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度认识。

(3)课后提升

评价学生: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工具使用是否恰当,有无缺失混乱现象;设备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熟练;是否具备安全意识;小组成员配合是否团结、默契;实习制度遵守情况;作品是否完成;完成的作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不足之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各组完成情况不同。针对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能在课上完成工作的小组,我将在课下再次开放活动室,并采用一帮一的方式帮助后进小组。

(五)资源制作

1.微课学习

以微课为基础,以导学方案为导向,既让学生再次巩固知识,又能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为模型设计奠定知识基础。

设计目的:观看视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进入课堂。

必要性:力学知识学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动画展示

设计目的:观看动画演示桁架制作过程,熟悉桁架制作流程。

必要性:由课本知识到具体实物的过程,增强感官认识。

3.虚拟仿真

学生先通过仿真模拟熟悉制作过程,接着教师示范桁架模型搭设,搭设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设计目的: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模拟操作和教师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桁架制作过程,既节省了材料的损耗,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技能。

必要性:桁架模型搭设,构建综合运用的知识体系。

4. QQ聊天模式

充分利用QQ群,与学生交流桁架知识学习和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达成和完善设计方案。

设计目的:网络平台促学习,及时反馈激动力。

必要性: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特色创新

第一,网络平台促学习,及时反馈激动力。

充分利用教学平台,仿真模拟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利用班级QQ群及时反馈。

第二,层层深入任务,理论实践相统一。

课前学生学习微课,熟悉桁架设计任务,完成初步设计方案;课上让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有理有据地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制作桁架模型,课下完善制作任务,并寻找生活中的桁架。

第三,结合专业做设计,评价总结提能力。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职业特色,无论是任务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贴合专业特点,并在课堂的最后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再次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对话作者

题1:参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

由于自己参加的是实训教学比赛,比赛用具五花八门,用具的选用成为困难。通过和各地市参赛老师沟通交流,并多次询问承办院校提供的比赛用具,本着节约、高利用率、合理的原则,从网络上购置到适合自己的比赛用具。

问题2:信息化教学大赛赛程较长,你觉得是什么支撑你走到最后?

从2014年的3月份接到比赛任务起,经历准备方案、市赛选拔、省赛选拔、参加国赛,历时9个月。期间要进行反复的修改、训练,保证不断地提高,曾几度想放弃比赛。但心底的那份不服输的信念、自己做事执着的态度、学生求知的热情、领导和老师无私的帮助,最终帮助自己顺利完成了比赛。

问题3:你对想要参加比赛的老师有什么好的忠告与建议,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

拿到比赛任务或课题,要反复推敲、仔细研究,深刻领悟比赛要求和规则,便于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做出合适的比赛方案和设计思路。

要多方询问与比赛内容相对熟悉的各行各业的人士,特别是企业行家,对用到的专利还要多方征询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做到正确讲解和使用。

实训项目是命题作文,设计方案尽可能新颖、奇特,突出自己的设计特色。

问题4: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对你的个人成长有帮助吗?

人的潜力无限,不挖掘一下,不知道自己能力有多大。参加信息化大赛,拓宽了我的知识面,结交了不少好友,增进了和同事间的友谊和合作互助,增强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更重要的是,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让我感觉原来一个小小的知识点蕴藏着无穷的知识链接,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更多的教法、更广的思路、更为广阔的知识拓展。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通过信息化大赛这个平台,展示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起学生更为广泛的求知欲,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魅力十足。

问题5:信息化教学相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有哪些?

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学习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小组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上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