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到良好的原始衍射数据后,还必须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最终才能获得可靠的应力数值。数据处理包括:衍射峰形处理、确定衍射峰位、应力计算及误差分析等内容。由于目前计算机已十分普及,许多复杂数学计算都变得容易,给数据处理工作带来了方便。
13.3.1 衍射峰形处理
对原始衍射谱线进行峰形处理,例如扣除背底强度、进行强度校正和Kα双线分离等,以得到良好的衍射峰形,有利于提高衍射峰的定峰精度。
但必须指出,当衍射峰前后背底强度接近时(尤其是采用侧倾测量方式时),不必进行强度校正;当谱线Kα双线完全重合时,即使衍射峰形有些不对称,也不需进行Kα双线分离,在此情况下,只需扣除衍射背底即可,简化了数据处理过程。
1)强度校正
如果要进行角因子和吸收因子校正,则角因子为Lp=(1+cos22θj)/sin2θicos2θi,吸收因子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同倾法的吸收因子A=1-tanΨcotθi和侧倾法的吸收因子A=1。强度校正公式为Ii=I′/(LpA),I′i及Ii分别为校正前后的强度。
2)扣除背底强度
严格地讲,衍射背底是一条与衍射角有关的曲线。当衍射背底曲线比较平缓时,可将其近似视为一条直线。在保证衍射峰形完整的前提下选择前后背底角(2θ1及2θn),确定这两点衍射强度,连接两点作一条直线,将衍射峰形中各点强度减去该直线强度,即得到一条无背底的衍射线。为减小扣除衍射背底所造成的偶然误差,在前后背底角各取三点进行强度平均,分别作为起始背底强度(I′1)和终止背底强度(I′n)。扣除背底前后的衍射强度I′i,与Ii的关系为
3)双线分离
由于Kα1与Kα2辐射的波长十分接近,它们的衍射谱线经常重叠在一起,使得衍射谱线宽化且不对称,甚至会出现明显的Kα1及Kα2分离峰,此时必须实施Kα双线分离操作,以获得对称的纯Kα1谱线。有关Kα双线分离的方法,将在后面章节中讨论。
13.3.2 定峰方法
应力测量,实质是测定同族晶面不同方位的衍射峰位角,其中定峰方法十分关键。定峰方法有多种,如半高宽中点法、抛物线法、重心法、高斯曲线法及交相关函数法。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根据衍射谱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定峰方法。
1)半高宽中点定峰法
常规的半高宽中点定峰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随意性,测量误差较大。这里主要介绍改进的半高宽中点定峰法。如图13-9所示,首先扣除衍射背底,将衍射峰两侧0.3Imax~0.7Imax区间的衍射数据(Imax为峰值衍射强度),分别拟合为左右两条直线,即
图13-9 半高宽中点定峰法
借助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分析,左侧直线方程系数为
式中,nl为左侧0.3Imax~0.7Imax区间衍射数据点数。将上式中的C1变为C3,C2变为C4,Il变为Ir及nl变为nr,即得到右侧直线方程的系数。
令式(13-15)中Il=Ir=0.5Imax,得到的相应的衍射角为
2θl=(Imax/2-C1)/C2,2θr=(Imax/2-C3)/C4(13-17)
衍射峰位角2θp为
2θp=(2θi+2θr)/2(13-18)
2)抛物线定峰法
如图13-10所示,不需要扣除衍射背底,将图中衍射峰顶部0.8Imax~Imax区间的衍射数据拟合为一条抛物线,其顶点角度即为衍射峰位2θp。
图13-10 抛物线定峰法
抛物线方程为
Ii=C1+C2(2θi)+C3(2θi)2,i=1,2,…,nm(13-19)
经回归分析,确定系数C1,C2及C3,而抛物线顶点角度即衍射峰位角为
2θp=-C2/(2C3)(13-20)
式(13-19)的正则方程组为
解上述方程组,求出系数C2和C3,由式(13-20)得到衍射峰位角2θp为
其中,
由于抛物线定峰方法仅利用衍射峰顶部附近的数据,并不要求衍射峰形的完整性,从而使扫描角度范围大为缩小,有利于节省测量时间。
3)重心定峰法
对一条扣除背底后的完整衍射峰形,求得其0.1Imax~Imax区间衍射数据所包围的面积之重心,其重心角度即为衍射峰位角2θp,表示如下:
式中,n为上述区间衍射数据点数,2θ1为该区间第一点的衍射角,δ(2θ)为采样扫描的步进角间隔。
4)高斯曲线定峰法
该方法适合于对称且接近高斯曲线的衍射峰形,或者Kα双线分离后的纯Kα1峰形,必须首先扣除衍射背底。将0.1Imax~Imax区间数据拟合成高斯曲线,其顶点角度即为衍射峰位。
高斯函数为
Ii=Imaxexp[-(2θt-2θp)2(4ln2)/S2](13-25)
式中,S为衍射峰的半高宽。
式(13-25)取对数并整理后得到
ln(Ii)=C1+C2(2θi)+C3(2θi)2(13-26)
式中,实际又转变为二次多项式的回归问题,衍射峰位角即为2θp=-C2/(2C3)。
5)交相关函数法
利用交相关函数法,主要是确定两条衍射谱线的峰位之差,而并非是确定每个衍射谱线的绝对峰位值,该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都十分奏效。
假设有两条完整且扣除背底后的衍射谱线,分别是在Ψ1和Ψ2情况下获得的,每个谱线包含了n个衍射数据点,起始角和终止角分别为2θ1和2θn。利用这两条衍射谱线的数据,可以构造出一个新的函数,称为交相关函数,其表达式为式中,ξ是新引入的变量,δ(2θ)为采样扫描的步进角。可以证明,该函数极值点对应的ξ即为两衍射谱线峰位角之差,即
由于式(13-27)中的ξ及H(ξ)均为离散值,无法确定函数的极值点。采用抛物线拟合,将函数顶部ξ及H(ξ)转换为连续形式,则可以确定H(ξ)的极值点,这实际上是交相关函数与抛物线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交相关函数是两个衍射谱线计数强度相乘以后再相加,其峰值肯定明显高于普通X射线衍射的计数强度,即交相关函数的随机误差较小。
13.3.3 误差分析
经过衍射峰形处理并确定衍射峰位后,即可进行应力计算工作,然后还要对应力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由于应力值等于应力常数K乘以斜率M=∂2θ/∂sin2Ψ,故应力测量误差直接与斜率M的误差有关。在应力测量过程中,同时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偶然误差)。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已知应力的标样来校准仪器。消除随机误差的方法有两种,即多Ψ值法和重复测量法。
1)多Ψ值法
在多Ψ值测量中,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斜率M=∂2θ/∂sin2Ψ,其形式为式(13-9)。此斜率误差的表达式则为
式中,Xi=sin2Ψi,Yi=2θi,,n为Ψ角数。需要指出是,由于织构材料的2θ与sin2Ψ直线关系已被破坏,即使2θ测量误差和Ψ设置误差为零,仍存在一定的|ΔM|值,若仍利用式(13-9)及式(13-29)计算,其计算值肯定与实际情况不符。
2)重复测量法
对试样同一测点进行重复应力测量,然后计算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及标准误差。该方法对任何情况都适用,而且对消除随机误差非常有效,取平均应力作为测量结果。假定共进行了m次应力测量,应力值分别是σ1,σ2,…,σm,则平均应力及其标准误差分别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