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法定计量单位
1971年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决定: 国际单位制共有7个基本单位,并用国际符号“SI”表示。这7个基本单位如下表:
国际单位制由SI单位和SI单位的倍数单位组成。其中SI单位分为SI基本单位和SI导出单位两大部分。SI单位的倍数单位由SI词头加SI单位构成。在实际应用中,基本单位、导出单位以及它们的倍数单位是单独或交叉或混合或组合使用的,构成了可以覆盖整个科学技术领域的计量单位体系。一切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都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1.5.2 测量的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些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有的误差可加以校正,有的误差则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错误造成的。即使采用最可靠的分析方法,使用最精密的仪器,由很熟练的分析人员操作,也不可能得到绝对准确的结果。
为了使测定结果尽可能接近客观真值,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出现的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小误差。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对误差的大小作出正确表述,并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程度做出合理判断。
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以大致将误差分为两大类。
1. 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原因造成的,它具有单向性、重复性,即正负、大小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当重复进行测定时会重复出现,若能找出原因,并设法加以测定,就可以消除,因此也称为可测误差。
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方法误差 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误差;
(2)仪器误差 仪器本身不够精确引起的误差;
(3)试剂误差 试剂不纯,含有被测组分或干扰物质等所引起的误差;
(4)操作误差 操作人员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
系统误差的存在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为了检查分析过程中有无系统误差存在,需做对照试验(与标准样品对照,与标准方法对照),对实验结果用统计检验方法确定有无系统误差。
2. 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难以控制、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其大小、正负都不固定。偶然误差不能通过校正而减小或消除,但统计规律表明,增加测定次数,可以使分析结果的平均值更趋近于真实值。一般的分析结果总是平行测定4~6次,用平均值报告结果。
偶然误差的大小决定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由于分析工作人员粗心大意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的误差称为过失,结果应弃去重做。
误差的表示方法
1. 误差与准确度
误差: 测定值(x)与真实值(T)之间的差值。
准确度: 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
误差的大小是表示准确度高低的尺度。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即E=x-T,有正值或负值,表示测定结果偏高或偏低。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实值,即Er=E/T,相对误差能更好地反映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比例,对于比较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更为合理。
例如称量,绝对误差相同时,称取质量较大的样品的相对误差较小,即该样品称得的准确度较高。
2. 偏差与精密度
在成分分析实验中,一般待测物含量的真实值是未知的,为了得到可信赖的结果,往往在相同的条件下,对试样进行重复多次测定,取其平均值,将任一测得值与平均值进行比较,其差值称为偏差。多次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则称为精密度,表示测定结果重现性的好坏。
偏差的大小表示精密度的高低。
偏差是单独测定值与平均测定值的差异。
绝对偏差: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绝对偏差的值可正可负。若令代表一组平行测量的平均值,则单个测量值xi的偏差d为:
平均偏差: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以表示,n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偏差定义式如下: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称为相对平均偏差,定义如下式:
相对平均偏差越小,表示实验结果的精密度越高。
3.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比较
准确度: 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组分的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大小来衡量。
精密度: 表示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大小来衡量。
1.5.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 有效数字
实验数据不仅表示测量值的大小,也反映出测量的精确程度,过多或过少地使用有效数字都会对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产生误解,因此必须正确记录数字的位数。
有效数字就是实际上能够测量得到的数字,它包括所有确定的数字和第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是由实验方法和仪器准确度决定的。
如常用容量仪器,容量分析一般应保证四位有效数字。而量筒的精度为1m L,故读数可取10.3m L。台秤的精度为0.1g,故读数可取0.56g。分析天平读数可达小数点后5位。
2. 有效数字的使用
(1)0的定位认定
数字末位和中间的0有效,第一个非0数字前的0无效。
(2)计算规则
数据处理时,经常遇到一些有效数字位数不相同的数据,因此必须按一定规则进行计算,以节省时间,减少计算错误。
①在记录测定的数据时,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
②加减法 会造成各个数据绝对误差的传递,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为依据,保留和(或差)的位数。
③乘除法 各个数值相对误差会传递,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为依据,保留积(或商)的位数。
④对数运算 整数部分代表该数的方次,其有效数字的位数仅取决于尾数部分的位数,而且尾数部分的所有“0”都为有效数字。
⑤非测量数 不是测量所得数字,其有效数字位数可视为无限。
⑥准确度和精密度 多数情况下,只取1~2位有效数字。
⑦用计算器计算时,只对最后的结果进行修约。
(3)修约规则
数据处理时,常遇到一些准确度不同即有效数字位数不同的数字,每一个测量值的误差都要传递到结果上面去,对于这些数据,必须按一定规则修约。当有效数字位数确定后,多余的尾数应弃去。规则是“四舍六入五成双”
当尾数≤4时,舍去,当尾数≥6时,进位。
当尾数=5时,5后面为非0数时进位。
5后面为0时,前位数为奇数时,进位。
前位数为偶数时,舍去。
1.5.4 数据处理
数据是表达实验结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要求实验者将测量的数据正确地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归纳、处理,并正确地表达由实验结果所获得的规律。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主要用到列表法和图解法。
1. 列表法
化学实验中,多数测量至少包括有两个变量。在实验数据中,选出自变量和应变量,将两者的对应值尽可能整齐地、有规律地列成表格表达出来,使得全部数据一目了然,便于处理、运算,容易检查而减少差错。
列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一个表的开头都应写出表的序号及简明而又完备的表的名称。
(2)在表的每一行或每一列应正确写出表的栏头,即名称和单位。
(3)表中的数值应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示,公共的乘方因子应放在栏头注明。
(4)每一行的数字要排列整齐,小数点应对齐。
(5)直接测量的数值可与处理的结果并列在一张表上。必要时应在表的下面注明数据的处理方法或数据的来源。
(6)表中所有数值的填写都必须遵守有效数字规则。
2. 图解法
1)作图工具
处理化学实验数据时,作图工具主要有铅笔、直尺、曲线板、曲线尺、圆规等。
2)坐标纸
用得最多的是直角坐标纸,半对数坐标纸和全对数坐标纸(对数—对数坐标纸)也常用到。
3)坐标轴
用直角坐标纸作图时,以自变量为横轴,应变量(函数)为纵轴,横轴和纵轴的读数不一定从0开始,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坐标轴旁应注明该轴变量的名称和单位。在纵轴的左边和横轴的下边每隔一定距离写上该处变量应有的值,以便作图及读数。
4)代表点
代表点是指坐标系中与测得的各数据相对应的点,代表点反映了测得的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将测得数量的各点绘于图上,在点的周围画上圆圈、方块或其他符号,其面积大小应代表测量的精确度。若同一坐标纸上有几组不同的测量值,则各组测量值的代表点应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以示区别,并须在图上注明。
5)曲线
在图纸上画好代表点后,按代表点的分布情况,用曲线板或曲线尺,连出尽可能接近于诸实验点的曲线。曲线应光滑均匀,细而清晰。曲线不必也不可能通过所有的点,但各点在曲线两旁的分布,在数量和远近程度上应近似于相等。
6)图名及图坐标的标注
每个图应有序号和清楚完备而简明的标题(即图名),有时还应对测试条件等作简要说明,这些一般都放置在图的下方(如写实验报告也可在图纸的空白地方写上实验名称、图名、姓名、日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