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公元前1000年,巴比伦的天文学已有很大发展,积累了相当多的观察数据,他们把太阳在天空中的视动路线当作“黄道”,命名了十二星座的名称(如狮子座、天秤座、巨蟹座,等等). 按照常见的行星(日、月、金、木、水、火、土),把每周分为七天,每一星神主管一天(太阳、星期日; 月神,星期一; 火星,星期二; 水星,星期三; 木星,星期四; 金星,星期五; 土星,星期六),这种习俗,流传至今,为世界通用. 到了公元前600年左右,天文的计算已使巴比伦人得到了60进制的17位大数. 希腊的天文学是在巴比伦的信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天文学家希帕库斯(Hipparchus,公元前190—前125)将球面三角法用于天文计算,又用平面三角法作出0°~90°的正弦函数表,使天文学从经验的描述发展成为理论的可以进行预测性的科学,而渐开三角法一科之端倪,被誉为三角学的开山鼻祖. 门纳劳斯(Menelaus,约公元98年),使希腊的三角学研究达到了顶峰. 他的《球面学》是一部使三角学脱离天文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专著. 天文学家兼数学家托勒玫(Ptolemy Claudius,约公元85—165),以数学为骨架将天体运行的表象作理论解释,为建立数量化的天文学耕耘终身.他呕心沥血于三角学基础的建立,确定了三角学的基本形式,并持续达千年之久,托勒玫写过一本天文学巨著,名为《数学体系》. 该书以其材料完备、结构紧凑、论证优美而独步一时,堪与《几何原本》相提并论. 托勒玫证明了“圆内接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之积等于两又对边之积之和”——即托勒玫定理. 并以之为原理,制作了一张0°~90°依次相隔0.25°的正弦值的表. 直到16世纪,三角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数学学科.
中国古代天文观察已很发达,制定历史法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开始,就有“上元积年”的计算. 这是因为一部历法,需要规定一个起算点(我国古历算家称这个起算点为历元,或上元)——上元,并把从上元到所求年累计的年数叫做上元积年. 确定了上元积年,就可根据各项天文周期(回归年、朔望月、交点月)来推朔置闰,计算气节,……,整个历法乃得安排.
古代天文学家假设,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冬至节气恰恰在甲子日的零时,并且平朔也与冬至节气同一时刻,有这么一天的年度叫上元,从上元到本年经过的年数叫上元积年. 在既知本年的冬至时刻、十一月的平朔时刻的条件下,求出上元积年是一个一次同余式问题. 设a为一回归年的日数,R1为本年冬至距甲子日零时的时间,b为朔望月的日数,R2为冬至距十一月平朔的时间,那么上元积年x满足下列一次同余式组:
a X≡R1(mod60)≡R2(mod6)
公元4世纪出现的《孙子算经》,以举例的形式载了一道“物不知数”题,反映出当时的学者们已经掌握了解一次同余式组的剩余定理,到13世纪,大数学家秦九韶提出了关于解一次同余式组的“大衍求一术”,的确是伟大的创造.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关于一次同余式的研究,实源于汉代历算家关于上元积年的计算.
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J.Kepler,1571—1630),在他的老师第谷(Tycho,1546—1601)所积累的天文资料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利用微分方程容易证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这三个定律是天文学和数学的里程碑,既开创了现代天体力学,也是微分方程应用的有力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