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统计的含义
统计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指对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过程,其成果是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 包括原始的调查资料及经过整理分析得出的系统、全面的资料。 例如:各种统计报表、统计报告、统计公报等。
统计科学,即统计理论,是关于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是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三者有着密切联系。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科学是统计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实践。
统计一词包括上述三方面含义,在理解它的时候要把三方面结合起来,运用统计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统计工作。
1.1.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指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比例、结构、速度、普遍程度等。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统计也是在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出发,达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质的目的,使统计学真正成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
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为研究领域,具有如下特点:
1)数量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数量的多少,即研究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 二是研究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即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等。 三是研究现象质与量的关系,即研究现象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统计就是通过对现象量的研究去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
2)总体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总体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个体是构成总体的基础,没有个体就没有总体。 但个体现象往往带有偶然性或特殊性,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不能代表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本质和规律,只能以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为研究对象,才能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例如,我们了解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就要把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城镇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不论收入高低、性别、职业,只要是城镇居民都包括在内,这样就可以反映居民在收入、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一般状况。
3)具体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数量,是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 这和数学所研究的抽象的量有着根本的区别。 例如,2013年我国的钢材产量是106762.20万吨,这是我国在2013年这一具体条件下钢材生产的数量表现,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这些数字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4)社会性
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站在不同的立场,持有不同的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些都体现了统计的社会性。
1.1.3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在长期的统计实践中,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统计推断法等。
1)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或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从而反映现象总体的特征。 例如,在统计实践中广泛采用的人口普查、统计报表等。
2)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按照一定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通过分组揭示现象总体的内部构成和数量关系,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 例如,可以将人口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标志进行分组,可以将企业按所有制性质分组,等等。
3)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就是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在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综合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这些指标从静态上和动态上综合反映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等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4)统计推断法
统计推断法就是根据样本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统计方法。 当只掌握总体中部分单位的资料,而又想了解总体的全貌时,就可以采用统计推断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