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将统计调查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是整个统计研究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只有通过科学的审核、分类、汇总等整理工作,才能使统计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由个别到全体、特殊到一般、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才能从整体上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 否则,统计调查所得的资料再丰富、再完备,统计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统计调查就将徒劳无益,统计分析也将无法进行。
3.1.2 统计整理的步骤
统计整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统计整理通常按下列几个步骤进行:
1)统计整理方案
统计整理方案即设计统计汇总方案,明确规定统计分组的方法和设置汇总的统计指标。
2)审核资料
为了保证统计资料整理工作的质量,首先要对原始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 审核的主要内容有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3)资料分组
根据研究目的的要求和统计分析的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划类分组。
4)统计汇总
在分组的基础上,将各项资料进行汇总,得出反映各组和总体的总量指标。
5)编制统计表
编制统计表可根据整理提纲进行设计、编制。
上述内容中,统计整理方案和审核资料是统计整理的前提,资料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基础,统计汇总是统计整理的中心,编制统计表则是统计整理的结果。 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统计整理的工作过程。
3.1.3 统计整理技术
统计整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技术,这里只讨论审核与汇总技术,分组和编表技术在后面介绍。
1)统计资料的审核
按任何统计调查方法搜集到的资料,在汇总整理前,都必须进行全面检查,这是保证汇总质量的重要手段。 统计资料的审核,包括汇总前的审核和汇总后的审核。
(1)汇总前的审核
汇总前对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审核,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是保证统计汇总质量的首要环节。 审核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审核资料的完整性。主要检查被调查单位是否有遗漏,调查的内容是否齐全。 二是审核资料的及时性。 主要检查资料是否按规定时间报送,以及未按时报送的原因。 三是审核资料的准确性。 对资料准确性的检查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 逻辑检查主要是从理论上或根据常识来判断调查资料的内容是否合理,指标之间是否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例如,在人口调查资料中,如果发现其中有人填报年龄为5岁,文化程度为大学毕业,显然是矛盾的。 计算检查是检查调查表或报表中资料的计算口径、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有无差错,计算单位有无与规定不相符,等等。
(2)汇总后的审核
汇总后的审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复计审核,即对每个指标数值进行复核计算;二是表表审核,即审核不同统计表上重复出现的同一指标数值是否一致,对同一表中互有联系的各个指标数值,则审核它们之间是否衔接和符合逻辑;三是对照审核,即对某些统计、会计、业务三种核算都进行计算的指标数值,进行相互对照检查,发现可能出现的错误;四是表实审核,即把汇总得到的指标数值,与了解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行检查。
2)统计资料的汇总
统计资料经过审查无误后就要进行汇总。 选用合适的汇总统计资料的技术方法,可以提高汇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统计汇总实践中,采用的统计汇总技术主要有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汇总。
(1)手工汇总
就是以算盘和计算器为手段,通过手工操作方式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常用的汇总方法有划记法、过录法、折叠法和卡片法四种。
①划记法。 划记法是在预先设计的汇总表上画点或画线作为记号的汇总方法,它适用于对总体单位数的汇总。 汇总时,看总体单位属于哪一组,就在汇总表上相应组内划上一个点或一条线,最后,计算各组内的点或线的数目,便得到各组单位数。 常用的符号有“正”字等。 划记法运用简便,但它只能汇总总体单位数,不能汇总标志值,而且画线太多,容易错漏,所以划记法一般在总体单位数不多且只要求汇总单位数,不要求汇总标志值时运用。
②过录法。 过录法先将调查资料过录到预先设计的汇总表上,然后计算加总,得出各组和总体的单位和标志值的合计数,最后填入统计表。 过录法既可以汇总单位数,又可以汇总标志值,而且便于校对。 但过录工作花时间,过录项目一多,也容易发生错误。 因此,在总体单位不多,分组简单的情况下可采用过录法。
③折叠法。 折叠法就是把调查表所要汇总的同一项目的数值全部折在边上,一张接一张叠放在一起,直接进行汇总,并将结果填入统计表。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标志值的汇总,不需过录,简便易行。 缺点是在汇总的过程中发现错误,只能从头再来,无法从汇总过程中查明产生差错的原因。
④卡片法。 卡片法就是事先设计一种特制的摘录卡片作为分组计数的工具。 将所有调查材料先过录在卡片上,再利用卡片分组归类,汇总计算。这是汇总大量调查资料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比上述三种手工汇总方法更为简便准确。
由于手工汇总速度慢、容易出差错,现逐渐被现代化的汇总技术——电子计算机所代替。
(2)电子计算机汇总
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汇总,其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编程。 根据汇总方案编制计算机运行程序。 包括统计分组、汇总、制表等程序设计。
②编码。 就是把表示信息的某种符号体系转换成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另一种符号体系的过程。 编码的质量不仅影响数据录入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将影响数据处理的最终结果。
③数据录入。 就是把经过编码后的数据和实际数字由录入人员通过录入设备记载到存储介质上(如磁带、磁盘、穿孔卡片等),供电子计算机操作时调用。
④逻辑检查(也称编辑)。 就是按照事先规定的一套逻辑检查规则对输入计算机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整理。 计算机自动将误差超过允许范围的数据退回,重新更正,把在允许范围内的个别误差按编辑程序规则更正。
⑤制表打印。 计算机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对编辑检查订正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制表,并通过输出设备把计算结果打印出来。
以上是计算机汇总的全过程,其中编程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按照计算机语言对汇总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 一般在统计工作中有已编好程序的软件可供选用。 常用的统计软件有数据库管理软件、录入软件、编辑整理软件、统计制图软件和分析评价软件等。
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统计资料的汇总,不仅具有计算容量大、速度快、准确程度高的特点,而且还可以进行各种逻辑判断和数据储存。 因而计算机汇总是统计资料汇总工作的发展方向。
3.1.4 统计整理的组织
统计整理的大量工作是汇总各组和总体的合计数,即统计汇总。 统计整理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 因为统计汇总的资料繁多,范围广泛,而且对汇总资料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需要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保证统计汇总工作的顺利进行。
统计汇总的基本形式有逐级汇总和集中汇总,还有由这两种形式结合而成的综合汇总。 其中逐级汇总是最常用的。
1)逐级汇总
逐级汇总是按照一定的统计管理体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调查资料。 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取这种组织形式。 其优点是便于就地查对审核调查资料,及时满足各地区、各部门所需的统计资料。 其缺点是汇总层次较多,反复转录资料,发生登记性误差的可能性较大,而且费时较多,影响资料的时效性。
2)集中汇总
集中汇总是将全部调查资料集中到组织统计调查的最高一级机关或它指定的机构统一汇总。 其优点是:不经过中间环节,可大大缩短汇总时间,便于贯彻统一的汇总要求,适用于快速普查、快速电讯报告等资料的汇总。 在有电子计算机的条件下,更能发挥集中汇总的优点,提高汇总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但集中汇总的缺点是原始资料如有差错,不能就地审核和更正,汇总的资料也不能及时满足各地区、各部门的需要。
3)综合汇总
综合汇总是对各级都需要的基本资料实行逐级汇总,对调查所得的其他资料则实行集中汇总。 这种组织形式既能满足各级对统计资料的需要,又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是逐级汇总和集中汇总结合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如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就是首先将地方急需的总户数和总人数,以及按性别、文化程度和民族分组的人口资料进行逐级汇总,而将人口普查得到的其他资料交由省市和中央两级统计机构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集中汇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