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味和色泽
纯净的脂肪是无色无味的,天然油脂略带黄绿色,是由于含有一些脂溶性色素(如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等)所致,油脂精炼脱色后,色泽变浅。
多数油脂无挥发性,少数油脂含有短链脂肪酸,会产生臭味。油脂的气味大多是由非脂成分引起的,如芝麻油的香味是由乙酰吡嗪引起的,椰子油的香味是由壬基甲酮引起的,而菜籽油受热时,黑芥子苷受热分解产生刺激性气味。
二、烟点、闪点和着火点
油脂的烟点、闪点、着火点是油脂接触空气加热时的热稳定性指标。
烟点是指在不通风情况下,观察到油样发烟时的温度。闪点是油样挥发的物质能被点燃,但不能维持燃烧时的温度。着火点是指油样挥发的物质能被点燃,并能维持燃烧超过5s时的温度。
各类油脂的烟点差异不大,精炼后的油脂烟点一般在240℃左右,但未精炼的油脂,特别是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脂,其烟点、闪点和着火点大大降低。
三、结晶特性
1.同质多晶现象
经X-射线衍射测定表明:固体脂的微观结构是高度有序的晶体结构,其结构可用一个基本的结构单元(晶胞)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排列而得到。
固体脂的结晶方式有多种,即存在同质多晶现象。所谓同质多晶是指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结晶时可以得到多种晶体型态(晶型),熔融时生成相同的液相,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晶现象,具有同质多晶现象的物质称为同质多晶物。
不同的晶型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在多数情况下,多种晶型可以同时存在,而且各种晶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是亚稳态的同质多晶体在未熔化时会自发地转变成稳定态,这种转变具有单向性。天然脂肪多为单向转变。
2.脂肪酸的同质多晶
长碳链化合物的同质多晶与烃链的不同堆积排列方式或不同的倾斜角有关,可以用晶胞内沿链轴方向重复的最小单元——亚晶胞来表示堆积方式。脂肪酸烃链中最小重复单元是亚乙基(—CH2—CH2—),甲基和羧基并不是亚晶胞的组成部分,如图5-6。
图5-6 脂肪酸烃链的亚晶胞晶格
已发现烃类亚晶胞有7种堆积类型,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有三种,见图5-7。
①三斜堆积(T//):也称β型,其中,两个亚甲基单位连在一起组成乙烯的重复单位,每个亚晶胞中有一个乙烯,所有的曲折平面都是平行的。β型最稳定,在正烷烃、脂肪酸及甘油三酯中均存在β型。
图5-7 烃亚晶胞的常见堆积类型
②正交(O⊥)堆积:也称β′型,每个亚晶胞中有两个乙烯单位,交替平面与它们相邻平面互相垂直。β′型具有中等程度稳定性。石蜡、脂肪酸及脂肪酸酯都呈现正交堆积。
③六方形堆积(H):一般称为α型,当烃类快速冷却到刚刚低于熔点以下时,往往会形成六方形堆积。分子链随机定向,并围绕着它们的长垂直轴而旋转,最不稳定。在烃类、醇类和乙酯类中观察到六方形堆积。
3.三酰基甘油的同质多晶
一般三酰基甘油的分子链相当长,具有许多烃类的特点,具有三种主要的同质多晶形物:α、β′、β,如图5-8,三种晶型的特征见表5-2。
图5-8 三酰基甘油的主要晶型
表5-2 同酸(R1=R2=R3)三酰基甘油同质多晶体的特征
一般来说,甘油三酯的同质多晶现象比较复杂,与三个酰基有关。
在具有相同脂肪酸的三酰基甘油的晶格中,分子排列呈2倍链长(DCL)的椅式结构,形成最稳定的β晶型,熔点也最高,记作β-2。如图5-9,1,3位上的链与2位上的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而混合型三酰基甘油晶体中的分子排列更为复杂,这是由于三酰基甘油中含有不同链长的脂肪酸,不同的链排列产生不同的结构。此时形成的长间隔结构是由3倍链长(TCL)决定的。混酸甘三酯很难获得β晶型,所以其最稳定的晶型为β′型。图5-10给出了三酰基甘油的分子排列方式。
图5-9 三月桂酸酰基甘油的分子排列
图5-10 DCL和TCL的结构
脂肪的同质多晶性质,很大程度上受到酰基甘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其位置分布的影响。一般三酰基甘油品种比较接近的脂类倾向于快速转变成稳定的β型;而三酰基甘油品种不均匀的脂类倾向于较慢的转变成稳定构型。
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椰子油及红花油还有可可脂和猪油倾向于形成β型;而棉籽油、棕榈油、菜籽油、牛乳脂肪、牛脂及改性猪油倾向于形成β′型晶体,该晶体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在制备起塑油、人造奶油及焙烤产品时,期望得到β′型晶体,因为它们有助于大量的气体以小的空气泡形式搅入,形成具有良好塑性和奶油化性质的产品。
在实际应用中,若期望得到某种晶型的产品,可通过“调温”即控制结晶温度、时间和速度来达到目的。
生产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脂中,含有三种主要甘油酯Sn-POSt(40%),Sn-StOSt(30%),Sn-POP(15%),能形成六种同质多晶型(I~VI)。其中,I型最不稳定,熔点最低;V型最稳定,是所期望的结构,使巧克力涂层具有光泽的外观;VI型比V型的熔点高,储藏过程中会从V型转变为VI型,导致巧克力的表面形成一层非常薄的“白霜”。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能改变脂肪熔化温度范围以及同质多晶型物的数量与类型,表面活性剂将稳定介稳态的同质多晶型,推斥向最稳定型转变。山梨醇硬脂酸一酯和三酯可以抑制巧克力起霜,山梨醇硬脂酸三酯可加速介稳态同质多晶型转变成V型。
四、熔融特性
(一)熔点和沸点
由于天然油脂是各种三酰基甘油的混合物,所以没有确定的熔点和沸点,但是有一定的熔化或沸腾的温度范围。
游离脂肪酸、一酰基甘油、二酰基甘油、三酰基甘油的熔点依次降低,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极性依次降低,分子间的作用力依次减小的缘故。油脂的熔点一般最高在40~55℃之间,而且随着脂肪酸碳链的增长,饱和度提高,三酰基甘油的熔点越高;脂肪酸反式结构熔点高于顺式结构;共轭双键结构的熔点比非共轭双键结构的熔点高。可可脂和陆产动物油脂相对于植物油而言,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室温下常呈固态;植物油在室温下呈液态。
油脂的沸点与其组成的脂肪酸有关,一般在180~200℃之间,沸点随脂肪酸碳链增长,而升高;但碳链长度相同,饱和度不同的脂肪酸沸点相差不大。
(二)熔化
晶体物理状态发生改变时,存在一个热焓剧变而温度不变的温度点,对于熔化过程来讲,这个温度称为熔点。由于脂肪是混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混合物,熔化时不是一特定温度,而是存在一温度范围,称为熔程。
脂肪的熔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稳定性不同的晶体相继熔化的总和。
由单一脂肪酸组成的同酸甘油三酯的热焓熔化曲线如图5-11所示。曲线ABC代表了β型的热焓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熔点时吸收热量(熔化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固体全部转变成液体为止(B点为最终点)。另一方面,从不稳定的同质多晶型α型晶体转变到稳定的同质多晶型时(从E点开始,并与ABC曲线相交),伴随有热的放出。
5-11 稳定的β型和不稳定的α型同质多晶体热焓熔化曲线
脂肪熔化时,除热焓变化外,体积也会膨胀,但当固体脂从不太稳定的同质多晶体转变为更加稳定的同质多晶体时,体积会收缩,因此,可以用膨胀计测定液体油与固体脂的比容(即比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得到如图5-12的膨胀熔化曲线,此图与热焓—温度图是完全相似的。由于膨胀测量的仪器简单,比量热法更实用,于是采用膨胀计测定脂肪的熔化性质。
图5-12 甘油酯混合物的热焓或膨胀熔化曲线
曲线XY代表体系中固体组分逐步熔化的过程,固体在X点处开始熔化,Y点处全部变为液体。在曲线b点处是固液混合物,混合物中固体脂所占的比例为ab/ac,液体油所占的比例为bc/ac。而在一定温度下固液比则为ab/bc,称之为固体脂肪指数(Solid fat index,SFI)。如果脂肪熔化温度范围很窄,熔化曲线的斜率是陡的;相反,如果熔化开始与终了的温度相差很大,则该脂肪具有“大的塑性范围”。
(三)油脂的塑性
在室温下表现为固体的脂肪,实际上是固体脂和液体油的混合物,两者交织在一起,用一般的方法无法将两者分开。这种脂具有可塑造性,可保持一定的外形。所谓油脂的塑性是指固体脂肪在外力的作用下,当外力超过分子间作用力时,开始流动,但当外力撤去后,脂肪重新恢复原有稠度,表现出固体脂肪具有的抗变形的能力。
1.脂肪的塑性取决于以下条件
①脂肪中的固液比一般用固体脂肪指数(SFI)表示,固液比适当时,塑性最好;固体脂过多,则过硬,塑性不好;液体油过多,则过软,易变形,塑性也不好。固体脂肪指数与食品中脂肪的功能性密切相关。如固体含量少,脂肪非常容易熔化;固体含量高,脂肪变脆,一般来说,脂肪固体含量在10%~30%。
含有大量简单甘三酯的脂肪塑性范围很窄,椰子油与奶油含有大量简单的饱和甘油酯,熔化速率很快。
②脂肪的晶型。当脂肪为β′晶型时,可塑性最强。因为,β′型在结晶时将大量小气泡引入产品,赋予产品较好的塑性和奶油凝聚性质,而β型结晶所包含的气泡少且大,塑性较差。
③熔化温度范围。从熔化开始到熔化结束之间温差越大,则脂肪的塑性越好。
2.塑性脂肪的用途
塑性脂肪具有良好的涂抹性(涂抹黄油)和可塑性(用于蛋糕的裱花),在焙烤食品中,具有起酥作用。在面团调制过程中加入塑性脂肪,可形成较大面积的薄膜和细条,增强面团的延展性,油膜的隔离作用使面筋粒彼此不能黏结成大块面筋,降低了面团的弹性和韧性,同时降低了面团的吸水率,使制品起酥;塑性脂肪的另一个作用是在调制时能包含和保持一定数量的气泡,使面团体积增大。在饼干、糕点、面包生产中,专用的油脂称为起酥油,是结构稳定的塑性固形脂,具有在40℃时不变软,在低温下较硬,不易氧化的特性。
五、油脂的液晶态
油脂中除固态、液态外,还有一种物理特性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态,被称为液晶态或介晶态。
油脂的液晶态结构中存在非极性的烃链,烃链之间仅存在较弱的范德瓦耳斯。加热时,未到熔点,烃区便熔化;而油脂中的极性基团(如酯基、羧基),靠范德瓦耳斯、诱导力、取向力、氢键等作用,加热未到熔点时,极性区不熔化,形成液晶相。乳化剂是典型的两亲性物质,易形成液晶相。
在脂类—水体系中,液晶结构主要有三种(图5-13),即层状结构、六方结构及立方结构。层状结构类似生物双层膜,排列有序的两层脂中间夹一层水。当层状液晶加热时,可转变成立方型或六方II型液晶。在六方I型结构中,非极性集团在六方柱内部,极性基团在六方柱外部,水处在六方柱之间;六方II型结构中,水被包裹在六方柱内部,油的极性端包围着水,非极性的烃区朝六方柱外部。立方型结构中也是如此。在生物体内,液晶态影响细胞膜的可渗透性。
图5-13 脂类的液晶结构
六、油脂的乳化及乳化剂
(一)乳状液的稳定性
油、水是互不相溶的两相,但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形成介稳态的乳浊液。其中,一相以直径0.1~50μm的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相中,前者称为内相或分散相,后者称为外相或连续相。乳浊液分为水包油型(O/W),水为连续相,如牛奶是典型的O/W型;油包水型(W/O),油为连续相,奶油是典型的W/O型,如图5-14。
图5-14 水包油和油包水型的乳浊液
乳浊液这种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会失去稳定性,出现分层、絮凝,甚至聚结现象,主要是因为:
①重力作用导致分层或沉降:由于重力作用,密度不相同的相产生分层或沉降,油珠半径越大,两相密度差越小,且沉降速度越快。
②分散相液滴表面静电荷不足导致絮凝:乳状液保持稳定主要取决于乳状液小液滴的表面电荷互相推斥作用,分散的颗粒受到两种作用力,即范德华吸引力和颗粒表面双电层所产生的静电斥力,如果分散相的表面静电荷不足,则液滴与液滴之间的排斥作用不足,导致液滴与液滴相互接近,但液滴的界面膜尚未破裂。
③两相间界面膜破裂导致聚结:这是乳状液失去稳定性的最重要的途径,两相间界面膜破裂,液滴与液滴相互结合,小液滴变成大液滴,界面面积减小,严重时会完全分相。
(二)乳化剂
1.乳化剂的乳化作用
①增大分散相之间的静电斥力。有些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在含有的水相中建立起双电层,导致小液滴之间的斥力增大,使小液滴保持稳定不絮凝,这类乳化剂适用于O/W型体系。
②增大连续相的黏度或生成有弹性的厚膜。任何一种能使乳状液连续相黏度增大的因素都可以明显地推迟絮凝和聚结作用的发生。明胶和树胶能增加水相的黏度,抑制分散相絮凝和聚结,对于O/W型乳状液保持稳定性是极为有利的。
③减小两相间的界面张力。大多数乳化剂是具有两亲性的化合物,浓集在油—水界面,明显地降低界面张力和减少形成乳状液所需要的能量,因此添加表面活性剂可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④微小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与分散的油滴大小相比,是非常小的固体颗粒,其界面吸附可以在液滴的周围形成物理垒,阻止液滴絮凝和聚结,使乳状液保持稳定。具有这种作用的物质有粉末状硅胶、各种黏土、碱金属盐和植物细胞碎片。
⑤形成液晶相。液晶对乳状液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在乳状液(O/W或W/O)中,乳化剂、油和水之间的微弱相互作用,均可导致油滴周围形成液晶多分子层,这种界面能垒使得范德瓦耳斯减弱,抑制液滴的絮凝和聚结,当液晶黏度比水相黏度大得多时,这种结构对于乳状液稳定性起着更加明显的作用。
2.乳化剂的选择
对于O/W型和W/O型体系所需的乳化剂是不同的,可根据亲水—亲脂平衡(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HLB)性质选择。HLB值表示乳化剂的亲水亲脂能力,可用实验或计算得到。表5-3列出了一些常用乳化剂的HLB值及日允许摄入量(allowance daily intake,ADI)。
表5-3 某些乳化剂的HLB和ADI
乳化剂在水中的溶解度取决于其HLB值的大小。通常,HLB值范围在3~6之间的乳化剂形成W/O型乳状液,数值在8~18之间则有利于形成O/W型乳状液,见表5-4。
表5-4 HLB值与适用性
HLB值具有代数加和性,即混合乳化剂的HLB值可通过计算得到,通常混合乳化剂比具有相同HLB值的单一乳化剂的乳化效果好。
3.食品中常见的乳化剂
(1)甘油酯及其衍生物
甘油酯是一类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的非离子型乳化剂。具有乳化能力的主要是甘油一酯(HLB2~3),二酯乳化能力差,甘油三酯完全没有乳化能力;目前用的有单双混合酯和甘油一酯,为了改善甘油一酯的性能,还可将其制成衍生物,增加亲水性。甘油一酯通常用于加工人造黄油、快餐食品、低热量涂布料、松软的冷冻甜食和食用面糊等产品。
单甘酯
(2)蔗糖脂肪酸酯
蔗糖脂肪酸酯HLB值为1~16,单酯和双酯产品用的最多,亲水性强,适用于O/W型体系,如可用作速溶可可、巧克力的分散剂,防止面包老化等。
蔗糖脂肪酸酯
(3)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及其衍生物
山梨醇酐脂肪酸酯是一类被称为司盘的产品,HLB4~8,山梨醇酐脂肪酸酯与环氧乙烷加成得到亲水性好的吐温,HLB16~18,但有不愉快的气味,用量过多时,口感苦。
(4)丙二醇脂肪酸酯
丙二醇单酯主要用在蛋糕等西点中,作为发泡剂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乳化剂配用。
(5)大豆磷脂
大豆磷脂是一种天然的食品乳化剂,是磷脂的混合物,包含有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和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以及部分磷脂酰肌醇及磷脂酰丝氨酸。其中,卵磷脂主要形成O/W型乳状液,可用作蛋黄酱、色拉调味汁和蛋糕乳状液的稳定剂。
(6)其他乳化剂
硬脂酰乳酸钠(或钙),亲水性强,适用于O/W型,可与淀粉分子络合,防止面包老化;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常用于糖果、人造奶油、糕点等食品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