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中大涌水部位的堵漏处理

对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中大涌水部位的堵漏处理

时间:2023-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治理滇池水环境污染以及远期兼顾昆明、曲靖城市供水跨邻近流域的一项引水工程。工程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的沾益县、会泽县及昆明市的寻甸县、嵩明县和昆明市盘龙区境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控制灌浆成本。该部位固结灌浆,直接采用水灰比为0.5 1的水泥浆液。当长期达不到结束标准时,报请监理人共同研究处理措施。①在对无涌水孔段灌浆时,若水泥累计注入量达到2t时,则按照相应比例加入水玻璃。

赵 东,张 润,吴 瞳

(四川力程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410000)

作者简介: 赵东(1982—),男,四川阆中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基与基础处理工程等施工。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采用高浓度水玻璃-水泥混合浆液对岩基内动水、涌水量大的部位进行堵漏处理。

【关键词】水玻璃-水泥混合浆液; 动水; 涌水部位; 堵漏处理

1 概述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治理滇池水环境污染以及远期兼顾昆明、曲靖城市供水跨邻近流域的一项引水工程。工程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的沾益县、会泽县及昆明市的寻甸县、嵩明县和昆明市盘龙区境内。工程由德泽水库水源枢纽工程、干河提水泵站工程及干河提水泵站至昆明(盘龙江)的输水线路工程组成。

位于昆明市嵩明县及官渡区境内的输水线9标主要包括: 大五山隧洞桩号3+984.000~14+770.000m段,总长10786m。

其中桩号12+055~12+507段为过对龙河段及影响区域。过对龙河段垂直埋深26~29m,洞顶基岩厚度3~12m,上部为冲洪积层,溶蚀裂隙十分发育,地下水丰富,最大涌水总量约3600m3/h,最大涌水点涌水量约200m3/h。该段属不良地质段。

针对大五山隧洞过对龙河段不良地质洞段,根据设计要求,固结灌浆前首先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试验中对灌浆参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在施工过程中进一步进行了优化。灌浆参数: ①灌浆孔布置按设计图纸施工,灌浆孔间排距为3.0m×3.0m,入岩3.0m,梅花形布置; ②灌浆压力不大于0.3MPa; ③直接采用0.5 1水泥浆进行灌浆并掺入3%的水玻璃。过程中调整为采用0.6 1 1水泥砂浆进行灌浆并掺入5%的水玻璃; ④采取间歇灌浆方法,单次灌浆量达到5t以后待凝再扫孔复灌,经多次间歇灌浆直至结束。灌浆后经压水检查结果满足要求,但平均单位注入量达4644.0kg/m。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控制灌浆成本。经业主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灌浆工艺及参数作了进一步调整优化,在该段再选一个单元进行第二次生产性试验。

2 施工难点及对策

2.1 施工难点

针对概述中阐述的第一次试验结果及周围环境的特殊性,经过分析总结灌浆处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1)该部位地下水丰富,灌浆在较大动水流速情况下进行。这就要求灌入地基裂隙内的浆液,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凝结,否则浆液就会被流水稀释和带走,达不到灌浆的目的。如何调整和控制好胶凝时间,使其不长不短,恰好满足灌浆要求。

(2)通过第一次灌浆试验,说明该部位可灌性很好,为了保证灌浆时达到一定的扩散半径,又保证浆液不流失于指定范围外,如何在给定的地质条件、浆液条件、施灌工艺及现有设备条件下实现这一要求。

2.2 处理对策

公司对实际困难进行客观分析后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1)混合浆液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凝固,则要求在水泥浆液中掺入浓度较高的水玻璃浆液。由于浓度较高,避免施工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采用的水玻璃与水泥混合浆液应距灌浆孔越短越好。

(2)为控制浆液扩散半径,同时达到堵漏的效果。灌浆压力过小,达不到堵漏效果; 灌浆压力过大,担心影响隧洞结构安全。施工中灌浆压力采取灌浆压力+实测外水压力,采取抬动观测的方式对隧洞结构进行监控。灌浆孔深在原基础上应适当减短。

(3)浆液扩散半径减小后,灌浆孔间排距则相应缩小。

(4)施工中采取“定量控制法”控制水泥总量。

3 固结灌浆实施

3.1 孔位布置

固结灌浆孔排距由原3.0m调整为1.5m,原一环4个灌浆孔调整为8个灌浆孔,排间呈梅花形布置,孔深由入基岩3.0m调整为入岩2.0m。断面孔位布置见图1。

图1 断面孔位布置图

3.2 钻孔

(1)严格按照孔位布置图进行放样钻孔,准确填写钻孔记录(钻孔时间、结束时间、混凝土厚度、孔深、涌水压力、返水颜色等钻孔相关记录)。

(2)当遇特殊地质原因导致难以成孔时,应采取预固结的灌浆方式,经灌浆处理后,再钻孔至设计深度。

(3)前期试验揭露该部位连通性较好,为避免在灌浆时串浆孔数太多,增加灌浆难度影响灌浆效果,一次性钻孔孔数不宜过多。

(4)钻孔完成后,对于不涌水的孔段,应进行钻孔冲洗,将孔内的岩粉、岩屑冲出孔外;对于涌水孔段,不进行钻孔冲洗,但须测读孔口涌水压力,为灌浆提供压力参数。

3.3 灌浆

(1)灌浆方法及方式

灌浆采用不分段、全孔一次性灌浆,灌浆方式采用“纯压式”。

(2)水玻璃与水泥浆混合方式

按照原设计思路: 水泥浆液与水玻璃的混合方式采用“孔口混合”及“孔内混合”两种方式。为了掌握水玻璃-水泥混合浆液的凝固时间,经室外试验,按照水玻璃与水泥质量比为20%进行配制,可操作时间仅为1min左右,若采用孔口混合的方式,则孔口混合器极易堵塞,安全风险明显增大,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以验证,于是利用灌浆栓塞的原理加工成孔内混合器,利用2根进浆管路,采用2台泵分别向孔内输送水玻璃与水泥浆液。

灌浆前,确定水泥浆液于水玻璃的体积比(根据体积比确定2台泵输送速率)。两台泵同时开始工作,输送速率基本稳定、平衡,同时结束。

(3)灌浆次序

①同一桩号范围内,固结灌浆应在回填灌浆及其检查结束后再进行施工,固结灌浆共分4序(按照排间分2序,排内分2序进行施工)。具体施工次序为:

Ⅰ序排1序孔 →— Ⅰ序排2序孔 →— Ⅱ序排1序孔 →— Ⅱ序排2序孔

具体施工时,在满足上述分序的基础上,先两端后中间,逐排加密、缩小灌浆区域。

②同一环内,应先灌高程低的灌浆孔,再灌高程高的灌浆孔。

(4)灌浆压力

灌浆压力确定为: Ⅰ序排0.3MPa,Ⅱ序排0.5MPa。对于涌水孔段,首先测读出孔口涌水压力,实际灌浆压力=设计压力+孔口涌水压力。为确保洞室衬砌结构安全,压力不超过0.8MPa。

(5)浆液变换

该部位固结灌浆,直接采用水灰比为0.5 1的水泥浆液。在Ⅰ序排灌浆完成后,后序孔注入量明显减小。为保证施工质量,将2序排灌浆水灰比调整为1 1、0.5 1两级水灰比。

(6)水玻璃掺入原则

①钻孔完成后,孔口有涌水孔段则加水玻璃。

②孔口无涌水,但在灌浆过程中,遇耗浆量大等异常情况时,则加入水玻璃。

③灌浆过程中,有结束趋势时,停止加水玻璃。

(7)水玻璃掺入比例

为了取得水玻璃不同掺量的试验成果,将试验单元按照灌浆环数分为三段。水玻璃按10%、15%、20%三种掺量进行试验。1~9排、10~18排、19~28排分别为10%、20%、15%的水玻璃。

(8)结束标准

固结灌浆: 在设计规定压力下,单孔灌浆注入率小于0.4L/min延续灌浆30min,该孔灌浆即可结束。当长期达不到结束标准时,报请监理人共同研究处理措施。

(9)封孔

全孔灌浆完毕后,应排除钻孔内积水和污物,采用“全孔压力灌浆封孔法”进行封孔,将灌浆塞塞在孔口灌入水灰比为0.5 1的浓浆。压力采用该孔最大灌浆压力,当注入率不大于1.0L/min,延续30min停止。对结束水灰比为0.5 1时,可不进行全孔压力灌浆封孔。

采用上述方法封孔,待孔内水泥浆液凝固后。采用人工拌制干硬性砂浆进行封孔,孔口与砼表面压抹齐平。

(10)限量控制

①在对无涌水孔段灌浆时,若水泥累计注入量达到2t时,则按照相应比例加入水玻璃。水泥累计注入量达到3t时,仍无结束趋势,则待凝后再扫孔复灌直至结束; 若相邻孔串浆,主灌孔水泥注入量达到2t时,改灌相邻灌浆孔,则上一孔作待凝处理; 在对涌水孔段灌浆时,水泥累计注入量达3t时,则作待凝处理。

②如出现串浆,待被串孔串出浆液与主灌孔灌入浆液浓度一致时,关闭被串孔球阀,主灌孔灌入浆量达到限量标准或正常结束后,再对被串孔进行灌浆。

③对于因地质原因钻孔困难时,一般采取预固结灌浆方式,固壁成孔。

4 试验成果及分析

4.1 钻孔施工情况

钻孔过程中,Ⅰ序孔塌孔、卡钻、成孔困难的现象尤为突出,采取了灌浆固壁的方法进行了处理。经过灌浆处理后,后序孔在钻孔时出现塌孔、卡钻现象的次数明显减少。1序孔大部分孔段发现涌水,涌水较大的流量达2~5L/s,涌水压力为0.2~0.4MPa; 涌水流量较小的孔段流量一般在0.2~1L/s,涌水压力为0.05~0.2MPa,其中部分孔段涌水中夹杂有大量泥沙。经过Ⅰ序孔灌浆处理后,后序造孔时,涌水孔数量及涌水流量明显降低。各序孔钻孔塌孔、涌水情况见下表。

4.2 灌浆前压水试验成果

在对不涌水的孔灌浆前,先进行简易压水试验。压水成果统计分析表明: 压水透水率随灌浆次序逐渐减小,其中Ⅰ序排2序孔较Ⅰ序排1序孔下降84.3%,Ⅱ序排1序孔序较Ⅰ序排2序孔下降51.9%,Ⅱ序排2序孔较Ⅱ序排1序孔下降57.3%。总体呈Ⅰ序排1序孔>Ⅰ序排2序孔>Ⅱ序排1序孔>Ⅱ序排2序孔。压水成果符合一般灌浆规律,灌浆效果明显。各序孔灌前压水成果及区间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灌前压水分序统计表

4.3 固结灌浆成果

灌浆成果统计分析表明: 灌浆单位注入量随灌浆次序逐渐减小,其中Ⅰ-2序较Ⅰ-1序下降71.8%,中Ⅱ-1序较Ⅰ-2序下降81.6%,中Ⅱ-2序较Ⅱ-1序下降32.4%。总体呈Ⅰ-1序>Ⅰ-2序>Ⅱ-1序>Ⅱ-2序。灌浆单位注入量随灌浆次序加密而递减,水玻璃掺量多的灌浆段,水泥平均单位注入量较其他2段均低。灌浆成果符合一般灌浆规律,灌浆效果明显。各序孔单位注入量及区间分布情况如表2、表3。

表2 灌浆单位耗灰量分序统计表

表3 水玻璃不同掺量单耗统计表

4.4 检查孔检查成果

灌浆完成后,由监理工程师根据灌浆成果及施工记录统一布置检查孔。本单元共布置检查孔12个,采用“单点法”压水试验检查。检查结果透水率最大为2.53Lu,最小为1.24Lu,满足规范及技术要求。检查孔钻孔后,未发现有涌水孔段。各孔钻孔参数及压水成果如表4所示。

表4 灌后质量检查孔检查结果汇总表

5 结语及建议

5.1 结语

(1)经过对水玻璃不同掺量单耗统计表并结合质量检查成果分析:

①水泥、水玻璃混合浆液,按照3种不同比级掺量进行灌浆,最终灌浆质量均满足设计质量要求。

②水泥与水玻璃质量比为10%的区域,在Ⅰ序排1序孔灌浆完成后,后序孔灌浆单耗虽相对较少,但总单耗仍相对最大。按照该种比级混合,混合浆液在钻孔内沿不同方向扩散范围相对较远。

③水泥与水玻璃质量比为20%的区域,在Ⅰ序排1序孔灌浆完成后,后序孔灌浆单耗虽相对较大,但总单耗相对最小。按照该种比级混合,混合浆液在钻孔内沿不同方向扩散范围最小。但现场施工管路及机具容易堵塞,堵塞后清理及维修难度大,耗费时间长。

④水泥与水玻璃质量比为15%的区域,在Ⅰ序排1序孔灌浆完成后,总进尺单耗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按照该种比级混合,混合浆液在钻孔内沿不同方向扩散范围能满足工程需要,且现场操作风险较小。

(2)在进行Ⅱ序排1序孔灌浆时,起初直接采用水灰比为0.5∶1的水泥浆液,在较短的时间内便达到结束趋势。将水灰比调整为1∶1时,灌浆时间、单位耗灰量在此基础上均略有增加。推断浆液扩散范围相对前者应更大,对保证灌浆质量更有利。

(3)灌浆孔间排距及灌浆压力调整后参数比较合理。

5.2 建议

(1)根据分析,本次固结灌浆试验结果较第一次好,各项指标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成果能作为后续施工及类似工程的参考依据。

(2)试验中所采用的灌浆参数及工艺可以在后续施工及类似工程中应用。

(3)水玻璃掺量为15%,局部涌水量较大或注入量较大的部位可掺入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