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钼蓝比色法(GB/T5537—2008)
1)原理
植物油中的磷脂经灼烧成为五氧化二磷,被热盐酸变成磷酸,遇钼酸钠生成磷钼酸钠,用硫酸联氨还原成钼蓝,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50nm测定钼蓝的吸光度,与标准曲线比较,计算其含量。
2)仪器
①分光光度计: 具1cm比色皿;
②分析天平: 分度值0.0001g;
③马福炉: 可控制温度,主要使用温度在550℃~600℃;
④封闭电炉: 可调温;
⑤沸水浴;
⑥瓷坩埚或石英坩埚: 50m L、100m L能承受的最低温度600℃。
3)试剂
①1.19g/m L盐酸;
②1.84g/m L浓硫酸;
③磷酸二氢钾: 使用前在101℃下干燥2h。
④2.5%钼酸钠稀硫酸溶液: 量取140m L浓硫酸,注入到300m L水中。冷却至室温,加入12.5g钼酸钠,溶解后用水定容至500m L,充分摇匀,静置24h备用;
⑤0.015%硫酸联氨溶液: 将0.15g硫酸联氨溶解在1L水中;
⑥50%氢氧化钾溶液: 将50g氢氧化钾溶解在50m L水中;
⑦1 1盐酸溶液: 将盐酸溶解在等体积的水中;
⑧磷酸盐标准储备液: 称取干燥的磷酸二氢钾0.4387g,用水溶解并稀释定容至1000 m L,此溶液含磷0.1mg/m L;
⑨绘制标准曲线用磷酸盐标准溶液: 用移液管吸取标准储各液10m L至100m 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并定容,此溶液含磷0.01mg/m L。
4)操作步骤
(1)绘制标准曲线
取六支比色管,编成0,1,2,4,6,8六个号码。按号码顺序分别注入磷酸盐标准溶液0 m L,1m L,2m L,4m L,6m L,8m L,再按顺序分别加水10m L,9m L,8m L,6m L,4m L,2 m L。接着向六支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015%硫酸联氨溶液8m L,2.5%钼酸钠溶液2m L,加塞,振摇3~4次,去塞,将比色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1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用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静置10min。移取该溶液至干燥、洁净的比色皿中,用分光光度计在650 nm处,用空白试剂调整零点,分别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含磷量(0.01mg,0.02 mg,0.04mg,0.06mg,0.08m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制备试液
根据试样的磷脂含量,用坩埚称取制好的试样,成品油试样称量10g,原油及脱胶油称量3.0~3.2g(精确至0.001g)。加氧化锌0.5g,先在电炉上缓慢加热至样品变稠,逐渐加热至全部炭化,将坩埚送至550℃~600℃的马福炉中灼烧至完全灰化(白色),时间约2h。取出坩埚冷却至室温,用10m L1 1的盐酸溶液溶解灰分并加热至微沸,5min后停止加热,待溶解液温度降至室温,将溶解液过滤注入100m L容量瓶中,每次用大约5m L热水冲洗坩埚和滤纸,3~4次,待滤液冷却到室温后,用50%氢氧化钾溶液中和至出现混浊,缓慢滴加1 1盐酸溶液使氧化锌沉淀全部溶解,再加2滴。最后用水稀释定容至刻度,摇匀。制备被测液的同时制备一份样品空白。
(3)比色
用移液管吸取被测试液10m L,注入50m L比色管中。加入0.015%硫酸联氨溶液8m L, 2.5%钼酸钠溶液2m L。加塞,振摇3~4次,去塞,将比色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1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用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静置10min。移取该溶液至干燥、洁净的比色皿中,用分光光度计在650nm下,用试样空白调整零点,测定其吸光度。
5)结果计算
式中: X——试样中磷脂的含量,mg/g;
P——从标准曲线查得的被测液的含磷量,mg;
m——试样质量,g;
V1——样品灰化后稀释的体积,m L;
V2——比色时所取得被测液的体积,m L;
26.31——每毫升磷相当于磷脂的毫克数。
2.重量法
1)原理
植物油中的磷脂吸水膨胀,密度增大,使其由絮状悬浮物转变为沉淀物。将试样水化后,用丙酮反复洗涤过滤,由于磷脂不溶于丙酮,油溶于丙酮,从而可使得磷脂与油分离。称量磷脂的质量,计算其含量。该方法所得到的沉淀过滤物不完全是磷脂,还有其他不溶于丙酮的类脂物质。
2)仪器
①分析天平: 分度值0.0001g;
②电烘箱: 可控制在103℃±2℃。
3)试剂
丙酮: 分析纯。
4)操作步骤
取均匀的样品约100m L置于锥形瓶中,加热至90℃左右时进行过滤。用烧杯称取试样25g(m0),加热至80℃,加水2.0~2.5m L,充分搅拌使之水化,在室温下静置过夜,或进行离心沉淀。倾出上层清液,用已知恒重的滤纸(m1)(或抽滤)进行过滤,待滤液全部滤出后,用冷的丙酮把杯内残留的沉淀冲洗入滤纸中,继续用丙酮洗涤滤纸和沉淀,洗至无油迹为止。待滤纸和沉淀上的丙酮挥尽后,送入105℃烘箱中烘至恒重并准确称量(m2)。
5)结果计算
式中: X——磷脂含量,mg/g;
m2——沉淀物和滤纸的质量,g;
m1——滤纸质量,g;
m0——试样质量,g。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植测定物油脂中磷脂组分(NY/T1798—2009)
1)原理
油脂试样用氯仿溶解提取,用氨基固相萃取柱纯化,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外标法定量。
2)仪器
①分析天平: 感量0.1mg;
②具塞离心管: 100m L;
③漩涡混合器;
④真空旋转蒸发仪;
⑤氨基固相萃取柱: 6m L,1000mg或性能相当者;
⑥离心机;
⑦液相色谱仪: 带有紫外检测器; 色谱柱: 正相硅胶柱Si60-5(5μm,250mm×4.6 mm)或性能相当者。
3)试剂
①甲醇、正己烷、异丙醇均为色谱纯,其他为分析纯;
②乙酸-乙醚混合溶液(2+144);
③氯仿-异丙醇混合溶液(2+1);
④正己烷-异丙醇混合溶液(1+1);
⑤0.025mol/L乙酸铵水溶液: 称取1.925g乙酸铵,用一级水溶解并定容到1000m L;
⑥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标准品,纯度>95%;
⑦10mg/m L磷脂标准储备溶液: 准确称取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各100mg,用正己烷-异丙醇混合溶液溶解并定量至10m L,制备成10mg/m L的标准储备溶液。改标准储备溶液在4℃下,可以稳定储藏3个月。
4)操作步骤
(1)样品提取净化
准确称取油脂试样4.000g,置于100m L具塞试管中,加入50.0m L氯仿,漩涡混合。先用1.0m L氯仿活化氨基固相萃取柱,将10.0m L油脂氯仿溶液移入氨基硅胶固相萃取柱中,然后依次用2.0m L氯仿-异丙醇混合溶液和3.0m L的乙酸-乙醚混合溶液洗脱小柱,弃去洗脱液,然后用3.0m L甲醇洗脱出磷脂,再重复四次,并收集到的15.0m L甲醇溶液几种,氮气吹干,加入10.0m L正己烷-异丙醇混合溶液溶解,在4000r/min下离心5min,取上清液用于液相色谱分析。
(2)色谱分析
取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标准储备溶液用正己烷-异丙醇混合溶液稀释至0.05mg/m L,1.00mg/m L,2.00mg/m L,3.00mg/m L和4.00mg/m L标准工作溶液,连同样品依次进样,进行液相色谱检测,以峰面积—浓度建立工作曲线。
色谱参考条件:
色谱柱: 正相硅胶柱Si60-5(5μm,250mm×4.6mm),或性能相当者;
流动相: 正己烷+异丙醇+乙酸铵水溶液=(8+8+1);
检测波长: 220~240nm之间最大吸收波长;
流速: 1m L/min;
柱温: 30℃;
进样量: 10μL。
图13-7 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胆碱(PC)标准品的色谱图
5)结果计算
试样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的含量X以每克试样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的毫克数(mg/g)表示:
式中: P——从标准曲线上得到的被测组分溶液浓度,mg/m L;
V——样品溶液定容体积,m L。
m——样品溶液所代表试样的质量,g;
测定结果取其两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6)说明及注意事项
①本方法适用于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的测定。
②本方法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方法检出限分别为: 0.12mg/g,0.38 mg/g,0.75mg/g; 线性范围分别为0.08~8.00mg/m L,0.15~15.00mg/m L,0.30~30.00 mg/m 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