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了解贝洛索夫-恰鲍廷斯基 (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 (简称B-Z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研究振荡反应的一般方法。
(2)初步了解、认识体系远离平衡态下的复杂行为,自然界中普通存在的非平衡非线性问题。
(3)研究丙二-硫酸-溴酸钾-硫酸铈化学振荡反应,测定该振荡反应的诱导期、振荡周期及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介绍了B-Z体系的浓度振荡及空间化学波现象,并利用FKN模型对振荡原理进行了讨论。
在大多数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或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而单调地增加 (生成物)或减少(反应物),最终达到平衡状态。但下列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却并非如此
在该反应的过程中可明显地观察到Ce4+浓度的周期变化现象,同时也可测到反应过程中Br-生成的周期振荡现象。苏联化学家Belousov在1958年首次发现了这类反应,几年后Zhabotinsky等人对这类反应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反应的范围大大扩展,这类反应被称为B-Z反应。锰离子或三邻菲啰啉合铁 (Ⅱ)离子均可作为这类反应的催化剂。图3-24是实验测得的B-Z体系典型铈离子和溴离子浓度的振荡曲线。
为什么会产生化学振荡现象呢?20世纪60年代末Prigogine学派对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使得人们真正了解了化学振荡产生的原因,即体系处于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无序的均匀定态并不总是稳定的,在某些条件下,无序的均匀定态会失去稳定性而自发产生某种新的、可能是时空有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的形成需要物质和能量的耗散,所以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图3-24 B-Z反应中的浓度振荡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振荡装置 (图3-25)、烧杯 (50cm33个, 150cm31个,1000cm31个)、量筒 (10cm31个, 100cm31个)、培养皿 (9cm)。
图3-25 振荡装置实物图
2.试剂 (均为分析纯)
H2SO4(浓)、CH2(COOH)2、邻菲啰啉、Fe SO4· 7H2O、KBr O3、(NH4)2Ce(SO4)3。
四、实验内容
1.浓度振荡现象的观察
(1)设定恒温槽温度。
(2)在反应器中加入0.45mol/dm3丙二酸、0.25mol/dm3溴酸钾和3.00mol/dm3硫酸各15cm3,并将其置于振荡器指示的位置,装好甘汞电极和铂电极。
(3)将振荡器的电源开关置于 “开”的位置,将磁珠放入反应器内,调节 “调速”旋钮至合适速度。
(4)将精密数字电压仪置于2V档,两电极对接清零;甘汞电极接负极,铂电极接正极(甘汞电极若为双盐桥电极,要注意外层套管内的饱和KCl的量)。
(5)将振荡器上的电压测量仪与电脑串行口连接,启动B-Z振荡器2.00软件;点击“设置”菜单— “设置坐标系”进行设置,一般电压设置为0.90~1.20V,时间为5~10min,串行口和采样时间为默认。
(6)反应恒温5min后,用注射器吸取4×10-3mol/dm3硫酸铈铵溶液15cm3从加样口加入反应器内,立即点击 “数据通讯”菜单— “开始绘图”,软件即开始绘图。若点击 “数据通讯”菜单— “停止绘图”,则绘图停止。
(7)停止绘图后,再点击 “数据处理”菜单— “诱导时间”,则弹出对话框,用鼠标右键在曲线上取合适两点 (图3-26),点击继续,则显示诱导时间。若点击 “数据处理”菜单— “振荡时间”,如上操作可得振荡时间。可在 “体系温度”文本框中输入当前温度值。
图3-26 B-Z反应中的数据处理
(8)点击 “数据处理”菜单— “添加到数据库”,把当前数据添加到数据库。
(9)将反应器中的溶液倒出,重新换溶液,改变温度 (ΔT≈10℃),重复以上操作。
2.测量诱导期 (t诱)和周期 (T1)随温度的变化
振荡的诱导期和周期的定义如图3-27所示。从加入硫酸铈铵到振荡开始定义为t诱,振荡开始后每个周期依次定义为T1,T2,T3…。
按步骤1的配方,在20~50℃之间选择5~8个合适的温度 (如20.0℃,25.0℃, 30.0℃,…),在每个温度下重复前面的实验,准确记录周期 (记录前10个周期即可)。每个温度下的t诱和T1至少重复3次。
(1)点击 “数据处理”菜单— “历史数据”,选择一组实验数据;点击 “查看曲线”可在主界面显示曲线图,将选择的几组数据标记为T;点击 “计算”按钮,对所选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可求出诱导表观活化能和振荡表观活化能。
(2)点击 “导出”按钮,可将当前数据库所在的数据导出,文件格式为*.BZZ和*.Xls。点击 “文件”菜单— “保存”则可保存绘制的曲线。选择一组实验数据,点击 “查看曲线”可在主界面显示曲线图,将选择的几组数据标记为T。点击 “计算”按钮,对于所选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可求出诱导表观活化能和振荡表观活化能。
3.空间化学波现象的观察
先配制种溶液:将3cm3H2SO4(浓)和11g KBr O3(s)溶解在134cm3去离子水中制得溶液Ⅰ;将1.1g KBr O3(s)溶解在10cm3去离子水中制得溶液Ⅱ;将2g丙二酸 (s)溶解在20cm3去离子水中制得溶液Ⅲ。接着在一小烧杯中先加入18cm3溶液Ⅰ,再加入1.5cm3溶液Ⅱ和3cm3溶液Ⅲ,待溶液澄清后,再加入3cm3邻菲啰啉亚铁指示剂 (配制方法同上),充分混合后,倒入一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水平放在桌面上盖上盖子,下面放一张白纸以利观察。培养皿中的溶液先呈均匀的红色,片刻后溶液中出现蓝点,并成环状向外扩展,形成各种同心圆式图案。如果倾斜培养皿使一些同心圆破坏,则可观察到螺旋式图案的形成,这些图案同样能向四周扩展。
五、数据处理
(1)结果与反应机理讨论。
B-Z振荡反应的机理是复杂的,对用铈催化的B-Z反应,1972年Field、Koros及Noyes提出了著名的FKN机理,它比较成功地解释了振荡的产生。
设该体系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总过程Ⅰ和过程Ⅱ,哪一种过程占优势,取决于体系中溴离子的浓度,当c(Br-)高于某个临界值时,过程Ⅰ占优势,当c(Br-)低于临界值时,过程Ⅱ占优势。过程I消耗Br-导致过程Ⅱ,而过程Ⅱ生产Br-又使体系回到过程Ⅰ,如此循环就产生了化学振荡现象。
用铈催化的B-Z反应机理大致可认为如下:当c(Br-)较大时,发生下列反应:
Br O-3+Br-+2H →—+ HBr O2+HOBr (3-36)
HBr O2+Br-+H →—+ 2HOBr (3-37)
反应方程式(3-36)、式(3-37)使c(Br-)逐渐降低,这两个反应属于过程I。
当c(Br-)低于临界值后,发生如下反应:
Br O-3+HBr O2+H →—+ 2Br O2+H2O (3-38)
Br O2+Ce3++H →—+ HBr O2+Ce4+ (3-39)
2HBr O →—2 Br O-3+HOBr+H+ (3-40)
上述反应生成的Ce4+又促使产生Br-:
于是c(Br-)又增大,上述反应方程式 (3-38)至式 (3-41)属于过程Ⅱ。当c(Br-)超过临界值时,反应方程式 (3-36)、式 (3-37)又开始进行,体系开始一个新的循环。这样的循环就产生了周期性的振荡现象,该反应的振荡周期约为30s。
上述振荡反应的化学变化是:
随着反应的进行,Br O-3的浓度逐渐减小,CO2气体不断放出,体系的能量与物质逐渐耗散,如果不补充新的原料最终导致振荡结束。
(2)分析周期随温度的变化。
(3)将所选定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求出诱导表观活化能和振荡表观活化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