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制备三草酸合铁 (Ⅲ)酸钾,学习简单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2)练习用 “溶剂替换法”进行结晶的操作。
(3)进一步掌握配离子和简单离子的区别。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用铁 (Ⅱ)盐与草酸反应制备难溶的Fe C2O4·2H2O,然后在有K2C2O4存在下,用H2O2将Fe C2O4氧化成K3[Fe(C2O4)3],同时有Fe(OH)3生成,加适量的H2C2O4溶液,可使其转化成配合物。主要反应如下:
三草酸合铁 (Ⅲ)酸钾是翠绿色单斜晶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往该化合物的水溶液中加入乙醇后,可析出K3[Fe(C2O4)3]·3H2O结晶,它是光敏物质,见光易分解。
配离子在水溶液中存在下面的配位平衡:
由其稳定常数可知,溶液中自由的Fe3+和C2O2-4含量很少,绝大部分都存在于Fe(C2O4)3-3配离子中。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台秤、布氏漏斗、吸滤瓶、干燥器、称量瓶。
2.试剂
Fe SO4·7H2O(s)、H2SO4(3mol/dm3)、H2C2O4(1mol/dm3)、K2C2O4(饱和,1mol/dm3)、H2O2(6%)、HCl(6mol/dm3)、K3Fe(CN)6溶液、Na HC4H4O6(饱和)、Ca Cl2 (0.5mol/dm3)、Fe Cl3(0.2mol/dm3)、KSCN(1mol/dm3)。
四、实验内容
1.制备三草酸合铁 (Ⅲ)酸钾
称取4g Fe SO4·7H2O晶体于烧杯中,加数滴3mol/dm3H2SO4(防止该固体溶于水时水解)及15cm3去离子水,加热使其溶解,然后加入20cm31mol/dm3H2C2O4,加热至沸,同时不断搅拌以免暴沸,维持微沸约4min后停止加热 (证实沉淀反应基本完全),静置。待黄色Fe C2O4·2H2O晶体充分沉降后,倾析弃去上层清液,晶体用少量去离子水洗涤2~3次。
加10cm3饱和K2C2O4溶液至盛有洗净的Fe C2O4·2H2O晶体的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40℃左右的热水中,用滴管慢慢加入10cm36%的H2O2溶液,边加边充分搅拌,此时有沉淀生成 (是什么物质?)。加完H2O2后,取1滴所得悬浊液于点滴板中,加1滴K3Fe(CN)6溶液,如果出现蓝色,说明还有Fe2+,需再加入H2O2,至检验不到Fe2+。
证实Fe2+已氧化完全后,将溶液加热至沸 (加热过程要充分搅拌)以去除过量H2O2,并分两次加入8~9cm31mol/dm3H2C2O4,第一次加入7cm3,然后将剩余的慢慢滴入至沉淀溶解。此时溶液呈翠绿色,p H值为4~5。
往所得透明的绿色溶液中加入10cm3乙醇,将烧杯盖好,在暗处放置数小时后,即有K3[Fe(C2O4)3]·3H2O晶体析出,减压过滤,往晶体上滴少量乙醇,继续抽干,称重,计算产率。
2.确定配合物的内外界
称取0.5g产品溶于10cm3去离子水中,供下面实验用。
(1)检定K+。取少量1mol/dm3K2C2O4及产品溶液,分别与饱和酒石酸氢钠Na HC4H4O6溶液作用。充分摇匀,观察现象是否相同。如果现象不明显,可用玻璃棒摩擦试管内壁,稍等,再观察。
(2)检定C2O2-4。在少量1mol/dm3K2C2O4及产品溶液中分别加入2滴0.5mol/dm3 Ca Cl2溶液,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3)检定Fe3+。在少量0.2mol/dm3Fe Cl3及产品溶液中,分别加入1滴1mol/dm3 KSCN溶液,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综合以上实验现象,确定所制得的配合物中哪种离子在内界,哪种离子在外界?
五、注意事项
(1)在Fe SO4溶液中,加数滴H2SO4酸化,以防Fe SO4水解。酸性太强,不利于Fe C2O4·2H2O沉淀生成。
(2)温度太高能促使H2O2分解,因此一般控制在40℃。
(3)Fe2+一定要氧化完全,如果Fe C2O4·2H2O未氧化完全,即使加再多的H2C2O4溶液,也不能使溶液变透明,此时应采取趁热过滤,或往沉淀上再加H2O2等补救措施。
(4)控制好反应后K3[Fe(C2O4)3]的总体积,以对结晶有利。
六、思考题
(1)请设计一实验,验证K3[Fe(C2O4)3]·3H2O是光敏物质,这一性质有何实用意义?制得的K3[Fe(C2O4)3]·3H2O应如何保存?
(2)制得草酸亚铁后,要洗去哪些杂质?
(3)能否直接由Fe3+制备K3[Fe(C2O4)3]?有无更佳制备方法?
(4)为什么要加H2C2O4,且分两次加入?H2C2O4过量后有何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