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情实践,价值突现

真情实践,价值突现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诚信问题”为主题的班会课,帮助学生从生命成长中面临的现实的道德困境中解脱出来,并体验道德成长的快乐,实现小学班级道德教育的有效和高效。基于学生现实问题的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所以整个活动过程必须充分展现学生的真实的思想流程。学生在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作出多层次的选择,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诚实、守信的价值观逐步地形成了。

(三)真情实践,价值突现

以“诚信问题”为主题的班会课,帮助学生从生命成长中面临的现实的道德困境中解脱出来,并体验道德成长的快乐,实现小学班级道德教育的有效和高效。

1.目标指向非常清楚:提升学生基础道德品质

在班会课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选择或创设了一些比较直观、形象、具体的生活实例和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去讨论、去评判,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形成并发展道德认识。由于呈现的案例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学生们感觉到有话可讲。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他们讲自己内心的话,倾诉自己的烦恼,换位思考同伴的问题,课堂气氛热烈、真实,师生关系走近了。

由于做到了一课一主题,使得问题的探讨有了针对性。教育过程中强调知、情、意、行统一,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寓于生动的教育形式中,引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促进了内化。从前期准备到过程引导,最后,还不忘追踪教育,使学生的受教育行为变成一种习惯,由习惯变成了一种行为,由行为变成了一种思想,进而养成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

2.问题解决思路清晰:对学生问题的有效应对

(1)解决问题一条线

找真问题——想真办法——做真研究——求真实效

(2)解决问题五原则

①现实性原则。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借鉴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道德教育的小组讨论模式”的有效经验,围绕道德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民主讨论。通过讨论,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层次上获得发展。

②真实性原则。针对学生现实问题的道德教育也可采用辩论的形式,但它与辩论赛不同,学生所持的观点必须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辩论过程中随时可以改变观点,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流程,目的在于探索真理。

③导向性原则。针对学生现实问题的道德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反思弄清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

④主体性原则。基于学生现实问题的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所以整个活动过程必须充分展现学生的真实的思想流程。学生在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作出多层次的选择,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3.价值趋向十分鲜明:初步形成主流价值观

全校班主任参加这个课题的研究,很自然地成为了学习共同体。往往是你们班级的学生问题同时也是我们班级的学生问题,这样,就使课题研究有了更大的价值。在运作过程中我们将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各班主任尝试解决,尝试后的结果在班主任例会上介绍,做到资源共享。各班班主任结合自己班级的问题特点,运用找真问题——想真办法——做真研究——求真实效的解题思路,开展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学生知道了哪条路好走,哪条路是死胡同,哪条路风光无限,哪条路必翻跟头;学生知道了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是不该做的。诚实、守信的价值观逐步地形成了。

实施该项研究以来,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表现和基础道德品质方面有了明显提高,“明礼”教育更加扎实、有效,“团结互助”的品德得到强化,“勤奋进取”的精神予以激发,更主要的是诚实守信的价值观逐渐形成,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我们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营造舆论、强化措施、行为训练和榜样激励等方式,联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以诚实守信为价值观的小学生基础道德品质培养,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资料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周作宇《道德生成与德育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3.杜时忠《学校德育何以可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2期。

4.刘恩允《德育功能观的反思与高校德育目标构建》,《江苏高教》,2002年。

5.史林《德性成长: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道德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6.糜海波《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7年第3期。

7.马兰霞《从问题出发的道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2000年第10期。

8.张恬恬《师生互动对低年级小学生诚信行为的影响》,《科技向导》,2010年第2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