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字理识字,传承民族文化

字理识字,传承民族文化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字理教学,能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了解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精神。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来看,还是从弘扬民族文化来看;是从启迪人的智慧来看,还是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来看,字理教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字理识字,传承民族文化

被视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汉字,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字理教学,能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了解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精神。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来看,还是从弘扬民族文化来看;是从启迪人的智慧来看,还是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来看,字理教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染色的“染”字不仅小学生容易写错,连成年人也经常写错,常看见马路的小商店招牌上把“染”字中的“九”写成“丸”字,叫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第三册教材第四十课《请不要》正巧要教到生字“染”,于是,我在备课时花了点时间,动了些脑筋,千方百计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个“染”字时留下一个正确的、生动的、深刻的字形结构印象,不再在以后的写字、造句、作文中出差错,不再在长大工作中用到“染”字时闹笑话。我查阅了有关“染”字的字理,借鉴有关材料后,改编了一首顺口溜:上山砍草木,加水反复煮;煮出颜色后,再加白棉布;搅拌九次后,白布变蓝布。学生对此顺口溜很感兴趣,一边背诵,一边做着动作,脸上露着会心的笑容。我知道那是学生们在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我们师生心底油然而生。接着,我又讲了一个《染坊里卖丸药》的故事:从前有个读书人,看到镇上有家染坊的招牌上把“染”字写错了,但又不方便指出。于是,他假装要买东西,来到那家染坊,对店老板说:“我想在你们这里买一味丸药。”染坊的老板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我们这里是染坊,哪来丸药卖啊?你跑错人家了。”读书人听了,指着商店的招牌说:“既然是染坊不卖丸药,为什么上面有个‘丸’字呢?”老板一听,无言以对。这个故事还是我小时候,父亲讲给我听的,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我还是记忆深刻。今天再讲给我的学生听,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一来,传承了中华语言文字的文化渊源,二来,学生在学顺口溜的基础上听了这个故事,更加深了对“染”字的识记,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课后,我又布置回家作业,让学生把学到的顺口溜和听到的故事对家长说一说。事后,家长的反响很好,许多家长认为,这样学生字,避免了枯燥、乏味,孩子们学得生动、有趣,家长也在孩子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一个字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充盈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过这一课例,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字理,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蕴的文化,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汉字字理犹如一股活水,给识字教学带来了活力,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并不是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生字都适合字理识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字理识字的尺度,注意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有助于学生巧记字形的,讲(如:藏);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讲(如:染);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构字规律的,讲(如:顶、颗、顺、须)。

三不讲:由于汉字的简化,字形变化较大的,不讲;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即使讲了学生也不易听懂、理解的,不讲;脉络不清、解说不便的,不讲。

汉字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中华民族步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它是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见鸟兽蹄远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的。汉字像“诗”像“画”是因其意性使然。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学生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汉字是在朗读“一首优美的诗”,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逐渐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

参考资料

1.吴东平《汉字的故事》。

2.黄亢美《字理教学手册》。

3.刘家齐《字理新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