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儿歌不简单
——一年级语文简短儿歌的教学案例
黄欣欣
【案例背景】
在二期课改背景下,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和以前的教材相比更加富有童趣,大多是一年级儿童常见的、喜爱的内容。特别是一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易唱易诵。比如第一课只有一句话“我是小学生了。”还有一些课文只是二三句话组成的儿歌等等,内容非常的简单。这样的课文我们该怎么教呢?通过细心研究,我发现,其实每篇简短的课文或儿歌里都有它暗藏玄机的地方,这真是:简短儿歌不简单!
【案例内容】
案例1:《数金鱼》课堂教学片断
《数金鱼》一课是一首儿歌,具体内容是“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呀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课了,老师先问学生:“儿歌讲了些什么?”学生有的说“水草”,还有的说“金鱼,还有小弟弟”。于是老师出示事先画好的背景图和儿歌中讲到的水草、金鱼、小弟弟等活动图片,让学生上台边说边贴图。在学生交流时,逐步出示儿歌中的词句。老师则随机介绍:“这是绿水草,嫩绿色的水草在清澈的水中摇摆,好像在跳舞。”学生个别读词语,齐读词语。然后依次介绍并学习词语。(师:这是红金鱼。学完词语,男女生对读儿歌。男生读“绿水草”,女生读“红金鱼”,齐读“小弟弟呀数金鱼”,再交换。)
然后要学习“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了,老师问:“你为图片添上几条金鱼呢?”学生回答:“七条。”老师问道:“为什么是七条呢?”学生回答:“因为儿歌中写‘一二三四五六七’,所以应该添七条。”老师表扬学生读得真仔细。然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心地读整首儿歌。
案例2:《做早操》课堂教学片断
课的开始,老师利用拼音引出“早操”,首先请学生读拼音“zǎo,cāo”。因为学生还处在学习拼音的阶段,拼音是重点,先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接着老师出示:“早操”。“这两个字就是早操,谁愿意来读一读?”学生读得都不错。老师说:“愿不愿展示一下你们的广播操呢?”然后引导学生做一节广播操。老师这时开始引入课题,说:你们的早操做得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做早操”。
(出示课题,齐读)在学习了生字“早”后,老师讲道:“这不,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开始做起了早操。有哪些小动物在做操呢?让我们听听课文录音吧。”接下来就听录音,读课文,学生字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
【案例分析】
案例1:
这一课的教法很好,老师通过各种形式完成了教学目标。特别是朗读的部分,学生读得很好,有的小朋友还兴致盎然地给儿歌加上了动作。那么为什么学生们这么喜欢这首儿歌?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它富有童趣,还有就是它的语言,简短易懂,而且蕴含着对仗关系和押韵顺口。如“绿”对“红”,“水草”对“金鱼”,“绿”和“红”都是颜色,“水草”和“金鱼”分别是水里的植物和生物。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不必要让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这么深,但是,可以让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这一点,这样,孩子们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另外,这一课还教小朋友数数呢。如果说还有生字,这一课的生字也只是几个数字的汉字而已。那么教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儿歌中有了“一二三”还要有“三二一”,最后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呢?其实细心研读就不难发现,“一二三”是小朋友在顺着数金鱼,“三二一”是倒着数金鱼,而且这时可能已经不是刚才顺着数的那三条了,为什么呢?因为金鱼在鱼缸里是游动的,小朋友用小手指着数来数去数不清楚。最后终于数清楚啦!所以儿歌最后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问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为什么他一会顺着数,一会又倒着数呢?再去看课文的插图,学生就会慢慢领会儿歌的意思,并且感悟到课文用字的准确性。
案例2:
《做早操》一课,内容是:“花鹿姐姐喊口令,大家一起做早操。排好,排好,小狗,小猫。小白兔别跳,小公鸡别跑。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刚开始看,就会想到儿歌讲的是小动物们做早操,所以老师说:“这不,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开始做起了早操。有哪些小动物在做操呢?”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仔细去读,就会发现这只是小动物在为做早操做准备呢!上课时,我们可以问问学生,这首儿歌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如果讲到“做早操”,老师便可以顺势引导:他们开始做早操了吗?为什么呢?此时学生肯定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发现,它们还没有做呢!因为花鹿姐姐说“排好排好”,让各个小动物都排好队才去做早操。从这里看出,小动物们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先排好队才能做早操的。这样在语文课上也顺便训练了学生的规范意识。那为什么儿歌会说“小公鸡别跑,小白兔别跳”?这“跑”和“跳”能互换吗?为什么?哦,原来是不能互换的,因为小白兔喜欢跳,而小公鸡一般是跑而不是跳。这样一提醒,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想象说话时就能有的放矢,不会瞎说乱说了。
总结以上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的一些简短儿歌,并非缺少内容,简单枯燥。我们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更要认真研究,潜心设计,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要做到这些,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做好课前对文本的解读。一年级的简短儿歌并非无内容可教。我们二期课改的教材中许多的内容都是经典之作。在上课之前,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读一读这些儿歌,在朗读中体会它的童趣,体会它的美妙,体会它意义深刻之处。只有把文本读透了,才能在有限的35分钟之内给学生更好的教育,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如《漱口》一课,看似简单的课题,其实需要我们研究的内容有很多。什么是漱口?就是刷牙吗?其实不是,只是刷牙之前的一个步骤或者饭后也可以漱漱口。怎样漱口?“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这里把漱口的每一步都写得很详细而生动。特别是几个动词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做做动作,体会漱口的每一个步骤,不知不觉当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卫生习惯。这里还包含有一个象声词“咕噜咕噜”,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词语,可以告诉学生这是表示声音的,叫做“象声词”,那么还有哪些表示声音的词呢?学生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出很多此类的词,这也是低年级儿童在语文学习中拓宽识字渠道,打开识字的大门的重要途径啊!
第二,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所谓“学问”即要学还要问,学生会提问,会思考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也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在低年级这个学习的起始阶段,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预设一些问题,带动学生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数金鱼》一课中,对“为什么一会儿是一二三,一会儿又是三二一”的提问,在《做早操》中对“跑、跳”两个词的质疑都很有价值,这些往往是学生不会关注到的内容,在课堂上提出来,可以达到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的效果。
第三,通过朗读体会儿歌的韵味。一年级的简短儿歌一般易读易诵,学生很喜欢。很多儿歌其实蕴含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押韵就是儿歌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这样才能使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使孩子们更喜欢诵读。如《采蘑菇》是这样写的:“小兔跑步,绕过大树,穿过草地,去采蘑菇。”儿歌压u韵,读起来非常好听。我们老师可以在引导孩子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体会这些儿歌的韵味,增强学习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一年级的简短儿歌并非无内容可教,还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研究,不断探讨,带领低年级孩子走好语文学习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