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所有的孩子都精力旺盛”

“所有的孩子都精力旺盛”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孩子难管教、爱发牢骚、不好好学习,大多数这样孩子的家长都简单地将其归纳于精力过盛的症状。此外,还存在一种“后天精力过盛”,也被简单地称为反应紊乱症。对儿童出现的这种症状是不可忽视的。这类儿童没有明确的标记,他们既不属于真正的精力过盛型,也不属于反应紊乱型。人们常常将早熟的儿童误认为是精力过盛。面对真正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儿童该怎么办呢?

我的心脏每分每秒的跳动都变得越来越痛苦,因为我劝自己平静下来,接受厄运的同时却变得更加焦躁不安。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在斯万家那边》,1953年

 

近年来,社会已普遍接受了儿童存在着精力过盛或精神不稳定的概念。有些孩子难管教、爱发牢骚、不好好学习,大多数这样孩子的家长都简单地将其归纳于精力过盛的症状。那么,什么算是脾气正常的孩子的合理焦虑呢?从何种程度开始,儿童身体和行为被视为出现了病症?

精力过盛,从前曾被叫作“精神不稳定”,由于被认为带有贬义,就改称为“多动症”(Hyperkinésie),后来普遍使用英文学术名词“ADHD”(也就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在研究这一心理障碍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一下儿童运动发展的几大阶段。

起初,新生儿处于张力减退阶段,也就是说他们的肌肉是放松的。他们很快地具备了对头部的控制。与站立的姿势相反,坐姿不是以一种早期的反射形式预先存在的。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脊部变直,尽管那时他们的平衡感还不稳定。他们只有到了10个月大的时候才能保持端坐的姿势。9个月大时,婴儿会臀部向后突出地站立。在12到14个月大时,他们开始能够独立站立,但是会频繁摔倒。只有到了3岁时他们才算真正具有了平衡能力,并且能从跪的姿势学会站立。13到14个月大时(根据婴儿的身体状况,在9到18个月之间变化),婴儿突然学会行走。最初,他们步伐蹒跚,走走停停,样子不好看,他们看着自己的脚,伸出手臂以保持平衡。也只有到了6—7岁时,孩子走路的样子才会跟成年人一样。我们再注意观察一下婴儿上、下楼梯的变化。15个月大时,婴儿四肢着地爬楼梯。2岁左右,他们能够一个人不用扶栏杆,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楼梯。到了4岁左右,他们能够左右脚交叉上楼。

婴儿在4个月大时具有了抓取能力,该能力是在最初的抓取反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借助肩部带动手臂胡乱地触碰物体。经历了抛物线阶段后,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的肘和手腕趋于协调。8个月左右,大拇指用来支撑手掌,也叫作下方夹持。从第9个月开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了夹持力并且逐渐熟练。婴儿在4个月之前双手是完全互相独立的,互不协调。5个月大时,婴儿能够两只手分别拿着东西。6个月时,双手从协调变成协作,婴儿能将一只手里的东西递给另一只手。儿童通过模仿成年人,然后是自我模仿,开始形成了自己身体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整体的概念。

不论发育状况如何,儿童精神运动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顺序是不变的。

精力过盛的儿童是如何经历这些阶段的呢?其实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但会表现出更加冲动的个性和不稳定的注意力。综合征早已有之,只有5%的儿童会受其影响,并很早地就表现出来。有多个子女的母亲甚至在怀孕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胎儿的运动机能过盛。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甚至在语言功能出现之间,他们也会在不伴随言语的情况下表现出激动情绪。

我们可以列举几个特征,它们在7岁前出现并持续至少6个月,它们可以作为判断儿童是否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诊断标准:

孩子喜欢挥动手足,坐在椅子上时会扭来扭去,不听要求,很难稳坐。

他们容易为有外部刺激的活动所满足,在游戏或群体活动中缺乏耐心,不按顺序,不等别人把话讲完就抢答。

他们不喜欢听从大人的命令(既不是因为不理解,也不是因为持相反意见),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或游戏中不能集中注意力。

他们做事情常常有始无终,滔滔不绝但没有明确目的,玩的时候不能保持安静。

他们喜欢打断别人,引起别人的注意,不听别人讲话,他们经常丢东西,特别是那些对学校学习和课外活动有用的东西。

他们冒失胆大,喜欢从事危险的身体活动,不考虑后果。

如果上述特征中的8个在任何地点、场合和时间都能表现出来,那就该给孩子做ADHD障碍检查了。

然而,这个多动型孩子仍然属于是正常的情绪反应,睡眠正常,没有智力缺陷和攻击性行为。由于孩子年纪尚小,他们并不在乎别人对他们行为的评价。他们起初是很快乐、惬意的。在精力旺盛的孩子中,大部分(75%)是男孩。他们常常伴随着口头语言障碍和运动机能不成熟:如动作粗暴,不协调。一项神经学研究揭示出了一些尽管微小的、但是由大脑中枢(d’origine centrale)引起的行动失调表现:末端运动障碍(手指发抖,手臂紧张),辨识运动(gnosopraxique)障碍以及时空信息整合障碍。

由于家长不能正确地看待儿童精神运动旺盛现象,他们严厉的态度往往会引起孩子易怒和反叛的情绪。另外,儿童在学校里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特别是8岁到10岁的时候,家长的这种态度会给孩子融入社会带来更多的困难。

此外,还存在一种“后天精力过盛”,也被简单地称为反应紊乱症。这是一种旨在表述某种情感冲突、表述对家庭的担忧或无法形容的焦虑时的阳性障碍。这种对抗性表现大多发生在性格外露的儿童身上。这并非反应性躁动者(turbulent réactionnel)所愿。孩子在焦躁中,往往表现出对立,甚至带有攻击性。那些被询问的家长们也承认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直表现出焦躁的情绪。

有时,儿童的睡眠会受到干扰,紊乱现象往往表现在某个明确的时期,也并不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而是在非常具体的场合下才出现。更恰当地说,这是一种行为举止紊乱,反映出了孩子的不佳状况。对儿童出现的这种症状是不可忽视的。

最近研究者又发现了一种现象,一些年幼的儿童,他们好动,不专心(不停换位型),但在参与游戏、电视台节目这类趣味动感的活动时却能够保持冷静。这类儿童没有明确的标记,他们既不属于真正的精力过盛型,也不属于反应紊乱型。由于缺乏坐标,他们尚没学会自我管理,不懂得去参照规范生活的框架;他们的问题在于缺乏教育,而不是精神障碍。所以他们需要别人指导他们如何定位,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的焦躁或运动神经兴奋,该现象通常发生在5岁前的男孩中。由于这种过盛的精力并非体格上的,因此给予孩子正确的疏导就能够纳入轨道。

人们常常将早熟的儿童误认为是精力过盛。诚然,有些儿童会表现出一些类似的症状,但对于聪明的孩子来说,他们语速虽快,但想法缺乏条理,因此让人觉得是精神运动紊乱,他们其实一点也不是。

面对真正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儿童该怎么办呢?首先,要持某种宽容态度。儿童无法对自己的状态承担责任。精神疗法医生建议借助于体力练习来疏导过盛的运动机能活动,合理利用放松技巧也是较好的解决途径。对于最严重的病例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当然,精神刺激药物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必须有神经科医生的医嘱才能使用。这类药能缓解和改善3/4患者的病情,但不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这种障碍会持续整个童年,但到了青少年时期,其演变趋势是运动精神更加平缓,但在思维方面仍然表现为动态和快速。

什么是该障碍的原因呢?我们可以将其归因于可能由于妊娠期和围产期出现的轻微大脑痛苦(妊娠期吸烟,出生时体重过轻)所导致的警觉性紊乱。实践证明服用苯巴比妥(用于治疗痉挛的药物),虽具有精神刺激药物的积极作用,但会导致患者的注意力紊乱,是中心(海马脑回)新陈代谢紊乱的原因。总之,真正的精神运动障碍比人们想象的要少见得多(5%),但它构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应该严肃对待。

和母亲短暂的分开会引发不可挽救的心理障碍

 

母婴关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人际关系。和一位好母亲之间的牢靠关系是儿童形成健康、坚强性格的基础,也就是说孩子在面对创伤时能够重新恢复状态。在20世纪40年代,某些研究证明婴儿在母亲离开后会陷入抑郁状态,会出现睡眠障碍、心理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几个星期时,那么就意味着病情加重。甚至有些婴儿与母亲分离后发生了死亡现象。然而,这些观察结果并不总是十分准确的,是出现在抗生素尚未被发明的时期的。而在那时,儿童身体脆弱或夭折的首要原因是缺乏抗生素所导致的幼儿疾病。

从这个灰暗的时期起,新的研究和实验,特别是在基布兹(以色列的集体农场)进行的研究证实了尽管婴儿非常依恋母亲,但他们和母亲分开几天其实对婴儿本身是没有明显伤害的。他们的身体并不会因此而变得孱弱。很明显,照顾婴儿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热情去吸引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看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赛璐珞玩偶。在这种条件下,一个母亲的替代角色(保姆、看护者)可以以过渡的方式充分地扮演家长与婴儿的联系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