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障碍源于情感”

“语言障碍源于情感”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语言期出现在婴儿8个月大时。语言环境,或称语言的浸入,对儿童至关重要,缺乏语言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和谐发展。语言环境和情感心理因素是次要的,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这种障碍属于引起焦虑的心理范畴而不单纯是语言范畴。有语言迟缓或口吃障碍的儿童也有可能表现出缄默症,他们的症状取决于环境,不是持续性的。

话语是用来帮人掩盖思想的。

——司汤达,《阿尔芒斯》,1827年

语言有三种功能:

◎ 表达说话者自己或他人;

◎ 通过要求和信息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

◎ 表现功能,也就是说语言能够帮人们再现生活的场景,便于记忆。

很显然,个体的语言是以周围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为范例形成的。

语言包含两个方面,表达(我们说出的话)和接收。表达方面涉及的是声音的连贯,语音层次(音节组合成词汇)和句法结构(将词组成句子)。表达语言的器官是呼吸部分、发音器官、喉、声带、咽、口腔、软腭和舌。这些工具通过神经管和大脑皮层联系。

说到这里,让我们先看看儿童的语言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首先是非语言口头表达阶段。从第一个月的啼哭声到后来的咿呀语(jasis),表现为发声(从2到6个月,婴儿牙牙学语;6到8个月大时,他们不断地重复单音节)。儿童的咿呀语随着他们的成长和对发音器官的控制而不断丰富。这时出现了元音和辅音。咿呀语可以起到吸引他人注意的作用,这样婴儿就能慢慢地将有声信息(咿呀语对话)传递给周围的人。

前语言期出现在婴儿8个月大时。咿呀语消失后,婴儿会经历一个不稳定的沉默期,然后发出单个的音节,随后是一些不完整的词。他们偶尔会发出一些复杂的音素(如br,kr……),但并不是真正学会,还需要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熟练准确地发这些音。婴儿的词汇形成初期伴随着手势语:如说“不”,“再见”,“好”等词时会做出摆动头等动作。

从1岁到4岁,孩子进入语言发展期。奇怪的是,语言的构建并没有伴随语法的形成。这里所说的语言构建是一个综合概念,婴儿会使用“单词句”来表达一个比该单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比方,叫“妈妈”的意思往往是说“我饿了”,“我要吃饭”。从这时起,母亲的角色变得极为重要,因为她通过一些简短的句子就能够激发孩子。

18个月大时的婴儿平均会说10个词。他们能够用词汇回答用词汇提出的问题,并且开始尝试讲述。

婴儿口中说出第一句话出现在18个月到2岁之间。

2到3岁时,儿童的词汇发展达到了任何其他时期都无法比拟的阶段,能说出较长的句子,但并不总是符合语法。到了2岁半左右,他们不进行动词变位,不使用冠词和代词,但会说一些形容词,会叫自己的名字。3岁时,他们会指示图片中的物体,会使用代词、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和命令式,学会表达“我”。

4岁时,他们能够分清名词的性和数,并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说出的句子越来越完整,会加入补语,也会表达否定结构。儿童的基础语言就这样形成了。

4到6岁时,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儿童的语言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会按时间顺序讲故事,理解能力和瞬时记忆不断完善,阅读习惯的出现也在改善所有这些语言功能。

语言环境,或称语言的浸入,对儿童至关重要,缺乏语言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和谐发展。语言环境的缺乏,并不利于语言的良好发展。首先是发音障碍,即一个音素,元音或辅音,始终不能被发出(发音迟缓)或发音错误(构音困难)。如果儿童的年龄和掌握该音素的平均年龄之间相差一年,我们就认为该儿童发音迟缓。这些音素有时被完全省略或用相近的音素替代,如“k”代替“g”,“s”代替“ch”,“z”代替“j”。构音困难是另一种类型的发音障碍。儿童习得了这个音素,但发音有误,常常是由于最初发这个音的时候,儿童吞咽或吮吸手指导致的发音部位不正确。

话语迟缓也是一种语音迟缓。语音简化综合征是最突出的表现,也就是“吃音”,体现在省略词尾(把“marine”一词说成“mari”),复杂音素简易化(把“arbre”说成“ab”),用相似音替代(“couteau”变成“touteau”)。婴儿的语音迟缓常带来语言迟缓,有时是因为家长急于让孩子说话,忽略发音和语音。如此,他与外人交流时就显得困难些。不过,仅仅是语言迟缓往往有助于孩子日后的阅读获取能力。

语言迟缓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话语迟缓,还体现出句法和语言困难、词汇贫乏、词汇记忆困难等特征。这影响到孩子语言本身的构成,不过,孩子的理解能力一般并无问题。

言语困难,类似于构音困难,是这种语言障碍的最主要表现。

最后要提到的是一个交流方面的特殊障碍:口吃。

一种叫生理口吃,常发生在3岁左右的儿童群体中,是由语言开端的赘词导致的,也就是说儿童常常重复一个句子的前两三个音节,这种发音行为会被认为是口吃。其实这是儿童具备的语言水平和他们想表达的丰富思想之间的差距造成的。生理口吃给家庭带来的烦恼要大于给儿童自己带来的烦恼,但这种现象在5岁之前就会消失。家长不需要过度担心,也没有必要纠正孩子,刻意地纠正幼儿的语言会让孩子注意到原本不必留意的伪障碍。

真正的口吃出现在6岁以后,常与某种程度的语言迟缓有关。有两种口吃:重读口吃(词汇表达受阻)与阵挛性口吃(音节的痉挛性重复)。这类口吃会因焦虑而引发,因情绪而加重。口吃的儿童常常是班上同学的笑柄,他们为此非常苦恼。

这些语言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

患有语言障碍的儿童中男性占大多数(70%),双胞胎儿童表现出非常一致的症状,这些现象支持了基因来源的观点。人们列举了事故所造成的原因:轻微的大脑疾病(早熟、难产、出生时体重偏轻)与后天大脑疾病(怀孕期间)。

人们曾经将语言障碍造成的情感方面的结果和障碍的成因混为一谈,认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父母离异、轻微的情感创伤都可能引发语言障碍。然而,从统计上看,这些看法并不真实。我们知道,儿童周围的人词汇贫乏对儿童基本语言的形成没有太大影响。语言环境和情感心理因素是次要的,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语言障碍该如何治疗呢?家长应该咨询正音科医生,医生跟家长深入交流后对孩子的语言进行仔细的检查,研究其表达功能、发音部位运动功能和感知功能。在经过这个必不可少的检查之后,可以结合家人的意见,对年龄超过4岁的儿童进行正音机能训练。与此同时,进幼儿园学习,然后在正常的年龄下进入小学学前班学习,也有利于纠正儿童的语言障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情感问题可能是造成某些孩子缄默症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情感或抑制而不说话,但其语言功能是正常的。这种暂时的、有选择性的障碍常发生在容易激动、焦躁或非常腼腆的孩子身上。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学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学生,他们学习很好,但被老师提问时却保持沉默,虽然他们很清楚答案是什么。这种障碍属于引起焦虑的心理范畴而不单纯是语言范畴。有语言迟缓或口吃障碍的儿童也有可能表现出缄默症,他们的症状取决于环境,不是持续性的。

除此之外,语言障碍还与智力缺陷和器质性疾病(癫痫、脑膜炎、脑炎、病变和肿瘤)有关。

不要约束左撇子

关注儿童左撇子现象是非常必要的。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强迫他们改变左手写字的习惯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障碍。过去曾经有人因自己的不良偏侧习惯被责备和惩罚而感到困扰。

如果孩子是左撇子,家长可以让孩子自由地用左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梳头、洗澡、吃饭,甚至画画等等),但当孩子用左手拿起笔学习写第一个字的时候(一般来讲,写出来的字是左右颠倒的),家长一定要严肃地告诉他们应该用右手写字,并鼓励他们多做练习,克服右手写字时的障碍。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写反字了,并逐渐适应用右手写字,毕竟习惯用右手的人占大多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也都会优先方便使用右手的人。

法国研究人员在内克医院(Necker)进行了一项研究,分析了100多个案例,没有发现左撇子儿童有任何生理障碍。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右撇子儿童用左手写字,这是因为他们曾经是左撇子,但家长出于着急或过于想纠正他们,强迫他们更正习惯,这些孩子是被约束的右撇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