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耳道式受话器技术

耳道式受话器技术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由于体积的限制,耳道式助听器的麦克风和受话器的间距往往较小,再加上大孔径通气孔的因素,耳道式开放耳助听器的反馈发生风险就显得尤其突出。
耳道式受话器技术_助听器学

3.3.3 耳道式受话器技术

1.传统开放耳选配的不足

在传统的开放耳选配,尤其是耳道式助听器的开放耳选配中,即使其结合了现代最新型的开放式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在某种意义上解决堵耳效应的问题,但是由于大孔径通气孔的存在,开放耳助听器在处理信号的过程中仍会存在些许不足,仍无法切实地满足所有佩戴者的需求。其中,低频增益下滑和整体增益不足是两个最为主要的问题。

(1)低频增益下滑

通气孔的内径在被增加时,传统开放耳助听器1.0kHz以下频率处的输出强度会出现较大程度的下滑。将满耳甲腔式耳模的助听器输出曲线同制作有3mm内径通气孔耳模的助听器输出曲线相比较,在0.25kHz处两者的差距达到了-20dB,而对于设有大孔径空气孔的开放耳助听器而言,即使是在1.0kHz处,其与满耳甲腔式耳模的助听器的输出也存在-10dB的差值。因此,若需要选配助听器的听障人士的低频听力是应该被补偿的,则传统的开放耳助听器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2)整体增益不足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总是对美抱有渴望和追求,因此耳道式助听器也因其特殊的隐蔽性而被听障人士所推崇。然而由于体积的限制,耳道式助听器的麦克风和受话器的间距往往较小,再加上大孔径通气孔的因素,耳道式开放耳助听器的反馈发生风险就显得尤其突出。因此,往往耳道式开放耳助听器的理论增益无法被真正实现,耳道式开放耳助听器佩戴者所需的增益也无法得以满足。

2.耳道式授话器技术(RIC/RITE)的诞生

正是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开放耳助听器的功率往往略显不足,开放耳选配开始也仅能针对低频听力接近正常且高频存在轻度听力损失的听障人士。因此,听力学工作者为了更多地满足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以及各类型听障人士的听力补偿需求,满足人们对助听器外观小巧、轻便,且隐蔽、舒适、美观的心理渴望,除了在数字处理技术领域对开放耳选配进行调整外,在硬件上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调整和修改,例如隐形的开放耳导声管和开放式耳塞的出现、助听器元件的微型化以及最新的耳道式受话器。

耳道式受话器的研发,拉开了传统耳道式开放耳助听器麦克风和受话器的距离,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反馈的发生几率,增加了助听器开放耳选配时的净空增益,同时,由于受话器已被外置于耳道内而离开了助听器机身,因此,受话器将更接近鼓膜,并在无形中又增加助听器的输出增益与适配范围,更重要的是受话器的外置节省了助听器的机身空间,无需元件微型化的帮助,助听器机身的体积即被大大地缩小,变得更具美观性和隐蔽性。另外,仅需将原有的开放式耳塞或开放式耳模替换成内置受话器的耳道式外壳,就能满足原来仅能选配大功率、大体积耳背机的重度听力损失人士的需求。

3.耳道式受话器的结构

耳道式受话器前端采用插拔的方式连接开放耳耳塞,后端通过受话器固定装置、金属导线、0.8mm内径的透明绝缘管以及金属接口同助听器机身相连接,若需要改装为大功率助听器,仅需使用带有固定装置的耳道式外壳替代原有的受话器固定装置即可。

耳道式受话器目前根据耳朵大小分为三种基本的长度和弯曲度规格,其同机身的金属接口目前主要分为环状插口(旋转锁扣)和探针状插口两类,装卸均十分方便,而隐形透明绝缘管则像收缩管一样将受话器与机身连接的金属导线紧紧包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金属导线和透明绝缘管部分较易磨损,需要定时更换,而这样的更换是需要连同受话器一起被更换的,因为受话器同金属导线是被完全固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