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 植入式助听器
1.骨固定助听器
骨固定助听器是骨导助听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克服了许多骨导助听器的缺点。与骨导助听器相同,BAHA的输出原理也是运用振动原理,在乳突部用钛螺锭固定传送振动至颅骨。钛把螺锭与骨组织整合。声能经电磁转换装置直接通过植入乳突内钛螺锭传递,由骨导进入内耳。有些国家,对骨振动助听器有永久需要的患者,BAHA已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骨导助听器。比如对BAHA300型而言,可以使用头戴式助听器患者的500Hz、1000Hz、2000Hz、3000Hz的平均骨导听阈不应大于45dBHL,如果听阈在65dBHL以内,可以使用佩戴于身上的骨固定助听器。这些判断标准由Tjellstrm,Hakansson提出,他们建议对病例进行严格的选择,术前用测试杆连接BAHA传感器调试,对可疑病例建议先试戴几周骨导助听器,以此来估计植入后的效果。研究表明,相对于一个BAHA,双侧的植入可以提供更好的定位,在噪声和安静环境下有更好的言语可懂度。这些优点多由双侧麦克风产生,而不是因为双侧的输出振动。
2.中耳植入式助听器
传统的助听器是将声音放大,通过放在外耳道的耳模或机壳,将声音顺着中耳、内耳的路径传入。中耳植入式助听器是通过手术,将一些装置植入中耳,这些装置在接收到声音信号后,便会驱动中耳听小骨振动,而将声音直接传入内耳,或直接把声音传到内耳。所示是一种例子,我们以它来说明中耳植入式助听器。它的优点是不会有堵耳效应和声音反馈效应,对能量的传送比传统的更为有效,如果是完全植入式助听器,那在外观上就更美观。但是它需要手术植入,有部分手术需要破坏听小骨,使复原困难;而且如果助听器产生问题,需要再次手术才能更换和维修。
中耳植入式助听器使用压电的或者电磁的输出传感器,放大电信号进入传感器的方式有许多种。压电传感器使用陶瓷材料,当电压改变时它会改变形状。传感器的一端固定在颅骨上,自由端(另一端)与听骨链相连,把声音传送至耳蜗。有些植入系统的自由端放在砧骨和镫骨之间的连接处。有些系统,压电传感器固定在乳突腔中,通过耦合链把振动传送到砧骨。该链通过激光在砧骨上打了一个洞。电磁传感器包括永久磁体,放置在由线圈产生的磁场中。有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磁体移动。这与使用在扬声器和助听器中的受话器的原理相同。大多数的中耳植入系统,磁体被紧紧地固定在听骨链上,可以使振动直接从磁体传送至中耳系统。磁体的安装位置可以是鼓膜、砧骨、砧镫连接或圆窗。驱动磁体的线圈可以在耳外部的助听器中,或者在定制外壳中,或者在中耳腔中。
以相同原理工作的另一种电磁传感器是骨导器。线圈与砧骨相连,磁体松松地悬挂在线圈中,当波动的磁场振动磁体时,磁体的惯性使之保持运动。因此,在线圈和传感器上产生惯性力量,使它们产生运动,把振动传送到砧骨。
植入或者部分植入助听器的麦克风可以放在皮肤外,或者置于皮下(比如耳道壁的后壁),以及置于中耳腔中。它们主要需要克服的问题是由于皮肤引起的衰减,以及由此增加的助听器内部噪声,该噪声由麦克风内部噪声和自体噪声的感觉引起。
电池可以作为外部组件,也可以植入。如果植入,每3~5年需要进行小手术来更换电池。
如果麦克风和电池不植入,需要外部系统把信号传送到振动的传感器,大多数使用耳蜗植入相似的两个组件。外部线圈传送磁场或者电磁发射,可以通过植入线圈或者天线来感应。植入的感应线圈拾取的信号通过植入的导线被压电传感器或者植入的驱动线圈获得。有些系统直接传送信号,如外部线圈产生磁场直接驱动植入的磁体。
相对于骨导和气导助听器,完全植入助听器的优点是可视性小、方便、反馈少、堵耳少,可能信号质量好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