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取百越之地”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之后,向南部地区发动了猛烈进攻。贾谊《过秦论》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课本注句中之“百越”谓:“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如果按照这一注释去理解《过秦论》中的“百越”,显然会弄错始皇“南取”的地域。既然始皇攻取“百越”之后所设之郡为位于今两广地区的“桂林、象郡”,那么,《过秦论》中“百越”指称的地域,就恰恰不在“江、浙、闽、粤”这一范围之内。由此即可见,这一注释对于理解课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百越”作为战国秦汉一个流行的地理名称,其义有广、狭之分。课文注释突出了广义,其实,对《过秦论》中的“百越”,注释应当强调的,恰恰不是其广义而是狭义。
商周秦汉时期,越这个古代民族曾广泛地分布在长江下游,经闽江流域、珠江流域、红河流域,一直到伊洛瓦底河中上游的辽阔地域。这一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特征是断发文身和使用铜器。因其支系繁多,史称“百越”。在今日中国的国土和民族范围内,这个古代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主要波及江、浙、闽、粤、云、桂等省市和汉、壮、侗、傣、水等民族。依据太史公《史记》的记载,“百越”可划分为东西南北四部。
北系越人活动的核心地域在今之江浙,其政权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吴国和越国,《史记》以《吴世家》和《越世家》记其事。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兼有其地,进而横兵江淮,国势达到极盛。战国中期,越国国势转衰。公元前333年,楚“伐于越,杀无疆”,“而越以此散……服朝于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秦并天下,在吴、越故地置会稽郡。秦朝末年,迁越人至浙西皖南地区,此后,北系越人融入华夏。
东系越人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闽台,其政权有汉代的闽越、东瓯和南海。《史记》以《东越列传》专记其事。春秋末越国强盛之时,未能一统东越。秦在灭楚后,扩张至东南越族地区,统一了东瓯和闽越地区,建立了闽中郡。这一地区的政权汉代以后始形成,即闽越(地处闽中地区)、东瓯(地处汀州潮州一带)和南海(地处温州台州处州一带)。
西系越人活动的地域主要在云贵,其民族可统称为“夷越”;其政权主要有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夜郎国和滇国。《史记》以《西南夷列传》记其事,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
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天下之后,未有与上述民族或政权交战的历史记录——会稽郡、闽中郡已划入秦朝版图之中,夜郎国和滇国处穷山恶水之间,路途遥远鞭长莫及。秦始皇发动的是征服岭南越族即南系越人的战争。
南系越人活动的地域主要在今岭南两广一带,其民族可统称为“南越”、“扬越”。南越在先秦典籍中常被视为狭义的“百越”。《吕氏春秋·持君览》中“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所指只能是南越地区,这是以“百越”代称南越的最早记载。《史记》中,太史公多次称南越作“百越”。《孙子吴起列传》称吴起曾“南平百越”,《白起王翦列传》将秦对南越的一次军事失利称作“南征百越之君”。南部扬越,包括番禺、西瓯和骆越。番禺主要分布在今广东番禺一带,西瓯在番禺的西面,分布于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即今桂东南和粤西南一片,骆越又在西瓯西南,主要分布在左、右江流域、贵州省西南以及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史记》以《南越列传》专记其事。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政府命尉屠雎统率十余万(一说五十余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将楼船之士,南攻南越”(《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一路到镡城(今湖南省靖县西南),一路到九疑山(今湖南省南部九疑山),一路到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一路到南野(今江西省南康县南),一路到余干水(今江西省余干县申信江)。越人退守到深山丛林中,秦军留驻各地达三年之久,越人顽强抵抗,“夜攻察人,大破之,杀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见《淮南子·人间训》,“十”疑为衍文)。由于南越之地易守难攻,屠雎战死,军粮不继;秦始皇不得不“令尉赵佗将卒以戍越”(《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对南越暂取守势。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始皇使任嚣、赵佗“逾五岭以攻越,秦始皇可其万五千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为了转运军需,秦始皇命令史禄开凿了“通粮道”(《淮南子·人间训》)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间的交通。同时大规模谪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支援战争,终于统一了南越和西瓯地区。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秦朝版图。
秦在结束对南越进攻的同时,在南越地区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据林剑鸣《秦汉史》:“南海在今广东境内,郡治在番禺,桂林在今广西境内,郡治在桂平西南,象郡则包括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以及越南的中部。”(该书68页)次年,秦始皇将五十万罪囚谪戍到这一带开垦土地,与越人杂处。自此,这里的大部分越人开始融入华夏民族。
屠雎、任嚣、赵佗在统一南越的战争中起了核心作用,而赵佗是唯一两次参与征战南越的将领,是代表秦帝国掠地置郡的实际组织者。“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遍稽群籍,未见第二次攻打南越过程中秦、越血战之记载,桀骜强悍的南越之君之所以“俯首系颈”,委命秦吏,与秦横扫六合的大势密切相连,也与任嚣、赵佗化解秦、越仇怨,实行怀柔政策的治越方略有关。秦二世二年(前206),南海尉任嚣病重将死,嘱令赵佗行郡尉之事。当此之际,中原战乱初起,赵佗“诛秦所置长吏”,“击并桂林象郡”,“和集南越”(《史记·南越列传》),建立了南越国,称王岭南。赵佗本中原人氏,却尊重越地风尚,令南下汉人“同其风习”。称王后,任用越人吕嘉为南越之相。汉高祖在册封赵佗为南越王的诏书中称其“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汉书·高帝纪》),似非虚词。
这些史料确凿地证明,《过秦论》中“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涵盖的史实只能是指秦始皇发动的平定南越的战争。注释“百越”这一地理名词,应当取其狭义,简注为“即南越,指今岭南两广一带及越南北部地区”。
(原载《现代语文》200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