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传统助听器的缺陷及产生原因
1.传统助听器的缺陷
言语理解指数(SII)显示在日常的交流中27%的重要信息分布于3150Hz以上,即使是无意义的语音内容,高频部分的信息也可高达31%(1997)。以/s/音为例,/s/音的最低谱峰由于发音者的性别差异,通常分布在2900~8900Hz。因此,若中重度听力损失人士希望高质量地听辨/s/音,那么其所选配的助听器必须在5000~9000Hz间给予较高的听力补偿,而事实上该需求完全超过了传统助听器所能提供的频宽。
2.导致传统助听器存在缺陷的原因
导致传统助听器存在缺陷的原因包括:
(1)助听器的放大局限性
通常而言,传统助听器的信号处理是采用振幅压缩放大原理的,而采用该原理的助听器振幅放大量和频带宽度往往会受到麦克风以及受话器性能的限制,导致助听器的高频增益输出尤其是2000Hz以上的增益输出量受限。
(2)辅音信号的声学物理特性
就辅音信号的声学物理特性而言,清辅音中绝大部分的中心频率位于4000Hz以上,其中超过35%的重要言语信息分布在2000Hz以上的频谱范围之内。而日常主要声音信号的声强范围则在5dBHL至40dBHL之间,平均为30dBHL。因此,一旦听障人士4000Hz以上的听力损失超过60dB时,按1/3补偿原则,其只有获得至少20dB以上的高频增益才可能有效地感知高频辅音。而事实上,传统助听器在4000Hz以上频率产生20dB的增益一般比较困难。另外,即使助听器能够在物理能量上补偿高频听力损失部分所需的增益量,但若听觉系统并不能得益于这些放大信号或是整体信噪比依然偏低,那么助听器佩戴者言语理解能力的改善仍是一项难题。
(3)声学中向上掩蔽特性的影响
向上掩蔽是声谱信号中低频信号更易对高频信号产生掩蔽作用的声学物理现象,同时由于语言音素中元音的声谱多数分布在低频,辅音的声谱则多数分布在高频,因此,如果助听器仅在中低频段有足够的增益而高频段增益不足,就会导致输出信号中的元音对辅音产生掩蔽。国外研究同样证明,当听障人士的高频听力损失超过70dB时,传统助听器的输出是不足以满足其对言语辨别的需求的。
在很多时候,传统助听器的调试是通过不断放大高频增益,以期能够满足听障人士对高频的需求的,然而事实上经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听障人士的高频听力损失一旦超过70dB,提示其高频频段的内耳毛细胞功能差。因此,盲目地追求高频信号的放大,不仅无法改善听障人士的言语听辨能力,反而会产生严重的失真、不舒适感以及反馈啸叫等其他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