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举”考释
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学教材注“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秦楚之际,何人何时又是在何种情况下攻举函谷关?此注语意含糊,颇费思量。
流行注本注释一般比较明确。笔者查阅,计有两说。一说“刘邦攻陷函谷关”(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版,中编二册第364页)。一般注本多主此说。一说“项羽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四川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版,下编第649页)。少数注本持此观点。“函谷举”一语究竟包孕着怎样的史实,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县东南之崤山山口,为中原通往关中要道,却非唯一通道。公元前206年,刘邦挥师西进夺取关中,恰恰未经函谷关,而是先行攻克战国时秦之南关武关(今河南商南县西北),尔后由南路挺进秦都咸阳的。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是年七月,刘邦“降下南阳”,八月“入武关破之”,九月“攻下峣及蓝田”(峣关位于蓝田西),十月“入破咸阳平秦”。刘邦西进咸阳的行军路线是:南阳——武关——峣关——咸阳。《史记》中众多材料从不同角度印证了这一史实:
(沛公)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将战于蓝田南……又战其北,大破之。(《高祖本纪》)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沛公遂入咸阳。(《秦始皇本纪》)
(沛公)与(张)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军竟败,遂至咸阳。(《留侯世家》)
早在吴楚材、吴调侯所编《古文观止》中,编者即以莫须有之“汉高入函谷关”一语错释“函谷举”,上列引文清楚证明,“刘邦破关说”缘讹承谬,于史无据。
刘邦大军兵逼咸阳之际,函谷关尚在秦人手中,关外暂无战事。刘邦控制咸阳后,立即作出阻止项羽西进的军事部署:“急派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的如意算盘是,利用函谷关这一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阻项羽大军于函谷关外,达到关中称王之目的。
公元前206年11月,项羽挟钜鹿大胜之威,恃雄兵四十万之众,君临关下:
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史记·项羽本纪》)
“当阳君”即项羽麾下将军黥布。黥布等“先从间道破关下军,遂得入”(《史记·黥布列传》)。破关之后,项羽大军狂飙突进推进至戏(今陕西临潼东北),形成了同刘邦十万军队的直接军事对峙。这,就是“项羽破关说”依凭的史实。
但是,以上史实依然难以说明“函谷举”的历史内涵。一者,《阿房宫赋》所论,乃秦始皇之骄奢淫逸引起人民激烈反抗,导致帝国迅速崩溃的一段衰亡史。项羽从刘邦手中夺关这一事实本身很难说与全文主旨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二者,“函谷举”紧承“戍卒叫”,两句内容攸关语意勾联,既然“戍卒叫”指陈涉起义无可置疑,那么续说项羽夺关,内容上无从关合,语意上显有跳脱。三者,更重要的,秦楚之际,存在着陈涉农民军攻陷函谷关的确凿史实:
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史记·陈涉世家》)
引文中两个“关”字,即指函谷关。《汉书·陈胜项籍传》文字略同,可资参证。
陈涉义军攻陷函谷关,这才是“函谷举”一语确指的史实。从秦帝国灭亡的时间着眼,囿于“楚人一炬”中“楚人”这一思维定势,以“项羽破关说”注释“函谷举”,有悖文意,于史失考。
公元前209年,即刘、项关中争霸前三年,秦帝国已受到陈涉、吴广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吴广率西路军进攻荥阳,准备取道函谷直捣咸阳。吴广围困荥阳久攻不克,与秦军形成胶着状态。这时,陈涉令将军周文率偏师西进。由于吴广吸引了秦军主力,周文避实击虚势如破竹,是年十一月,数十万大军突然攻至函谷关下。农民军一举攻克这一疏于防守之天险,旋推进至距咸阳不足百里的戏地,行将予秦以致命一击。秦二世大赦骊山刑徒急调长城守军疯狂反扑,周文孤军深入后援不继败退出关。这路义军,后为章邯击溃,周文自刭。
尽管陈涉起义军西征失败,然而,攻克险关,威逼畿辅,二世“大惊”,天下震动,其意义不可低估。杜牧正是对农民起义的巨大冲击力留有深刻印象,才在《阿房宫赋》一文中援引其事用以“鉴之”。
笔者认为,“戍卒叫”等十四字,分写两事,即陈涉农民起义和项羽火烧咸阳。“函谷举”一语,与刘邦、项羽无涉,乃指周文率军攻克函谷关之典实。如此理解,似较前引两说为通。
(原载《语文之友》199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