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富也要“穷”孩子
许多父母认为,即使生活再苦也不能让小孩跟着大人吃苦,缩衣节食、省吃俭用也不能苦了孩子。尤其是一些年轻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绝不能再让孩子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苦”,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否则自己和孩子都会很没面子。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委屈了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只是父母一味迎合孩子的需求,孩子却往往并不领情,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无形中养成了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惯,意志薄弱、不思进取。
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振翅高飞,自己去奋斗和生存。如果不从小磨炼他们的“翅膀”,锻炼他们的筋骨,当他们长大后离开父母独自闯荡时,面对挫折势必惶恐无助。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这不可不引起父母高度的警觉啊!
作为一名成功的家长,一定要有“再富也要穷孩子”这一观念,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受些挫折,少花些钱,多动动手,逐步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是对孩子的真爱,是给予孩子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此,孩子就会感受到生活艰难与不易,珍惜父母劳动成果,激发吃苦进取精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他们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教育理念。理由是,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亏。“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这是澳洲居民为孩子穿衣时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在澳洲,即使在最冷的冬天,也很少见哪一位家长会给孩子穿棉衣和羽绒服,最多是在单衣外面罩上一套绒衣而已。许多澳洲居民用逆境来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性格。澳洲的污染小,太阳辐射非常强烈,稍不注意,就会被晒得“皮开肉裂”。然而,走在大街上,却不时见到母亲推着婴儿车在炎炎烈日下前行。其实,车上并没有遮阳蓬,这些母亲是以此来磨炼小孩子的。对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良苦用心。
曾有外来者在悉尼一家医院目睹这样的场景:一对夫妻来医院就诊,妻子进诊室去作检查,丈夫便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外面的大厅等候。女儿口渴要喝水,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然后进厕所接了一杯自来水(澳洲的自来水经过净化,可以直接引用)递给孩子。其实,这位父亲并不是买不起饮料,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经理,年薪15万之多,而此刻自动售货机上正出售的可口可乐和橙汁,才不过一元一杯。这种“穷”孩子的现象在澳洲并非个别。每逢给孩子打防疫针的日子这里的儿童保健站便排起长龙。排队中,家长常将不会走路的孩子“扔”到铺有地毯的地上,任其去爬、去滚,绝对看不见一哭就抱的现象。
澳洲人酷爱刺激的运动——冲浪,无论冬夏,父母都常常带孩子去海滩,太小的孩子便光着脚丫自己去玩沙、玩水,稍大一点的孩子便跟着父母下水冲浪。澳洲人“穷”孩子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为未来着想。既然孩子长大后早晚要离开父母,去独闯一片天地,与其那时面对挫折惶恐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孩子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就不可能面对未来的竞争。家长应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意识,尽力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进而变挫折为进取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