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行为判定的依据

问题行为判定的依据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始发问题行为最多的初中生为例,这个阶段为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此时正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人的一生发展中动态性、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从社会学基本观点来判定儿童行为的正常与否,主要看儿童发展的社会化程度。而“社会化”概念,往往因社会价值观不同而不同,对同一个行为,不同的社会制度往往有不同性质的判定,即使是同一个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往往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凡违背上述教育要求的行为均属于问题行为。

(五)问题行为判定的依据

心理学依据

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二是儿童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要经历很长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生理机能、心理发展水平、认识能力与行为控制能力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始发问题行为最多的初中生为例,这个阶段为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此时正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人的一生发展中动态性、可塑性最大的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中学生情绪不稳定,再由于缺乏经验或现实条件限制,行为易受挫。如果克服心理冲突,解除困扰,就可能发展为健全的人格;如果自我迷失,就会发展为品德不良、人格有缺陷的人;三是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规律,尤其是儿童的思维、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和动机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揭示以上各个方面的规律,把握儿童各个发展阶段正常身心特征与异常身心特征的界限,是判定行为性质的重要理论依据。

社会学依据

从社会学基本观点来判定儿童行为的正常与否,主要看儿童发展的社会化程度。而“社会化”概念,往往因社会价值观不同而不同,对同一个行为,不同的社会制度往往有不同性质的判定,即使是同一个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往往也会有不同的评价。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依据,具体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要求;二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要求。凡违犯上述规章制度、条例、法令以及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都应视为问题行为。

教育学依据

首先是教育方针的要求和中小学教育目标的要求,还有《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凡违背上述教育要求的行为均属于问题行为。

文化学依据

一是看民族文化背景。有的行为,一个民族认为是正常的,而在另一个民族则是不允许的。二是看区域文化背景。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一些地区的民俗文化中,有些行为是被认可的,而在另一地区则会遭到非议。三是看科技文化背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应该从提倡与鼓励科技文化的传播出发,以新的科学观、发展观看问题,分清人类行为演变中进化与堕落的界限和多元化与变态的界限,鼓励科学行为,反对愚昧落后的反科学的行为。

以上4个方面的依据应视为一个整体,在判定操作上应全面地加以分析。

1.判定问题行为的参照点。一是以儿童各个阶段年龄特征中的行为特征为参照点,看判定对象与正常行为有何区别;二是以各类问题行为的典型特征为参照点,看判定对象与问题行为是否有相似之处;三是以变态心理及其变态行为的特征为参照点,看判定对象发生的原因与行为的目标指向;四是以违法犯罪行为的特点为参照点,看非正常行为发展的程度及性质的归类。

2.判定问题行为的实践方法。就共性的方法而言,一是常规管理方面的观察与调查统计,看问题行为出现的情景、频率与类型;二是搜集社会、家长、各科教师、同学相互之间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反映,看问题行为出现的征兆、环境特点、表现形态;三是运用有关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规范去进行鉴别,看行为“出轨”的程度;四是对某些难以判定的问题行为安全进行分析讨论,特别是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生理机能、心理水平、认识能力和行为控制方面的不同特点,区分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程度差异。要把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后能及时矫正的行为排除在问题行为以外,还要注意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变态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