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一般是指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技能等的活动,而在心理学中,学习不但包括人在学校中的学习,而且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不仅如此,在传统的心理学中,它还包括动物的学习。因此,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学习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对此,我们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不管人或动物,凡是以个体经验的方式发生的个体的适应都是学习。他们经常以个体经验的变化去适应其周围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保持动态的平衡。适应有生理适应与心理适应两种,学习属于心理适应的范畴,是一种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2)学习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而得以体现,但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体的疲劳、创伤、药物、感觉适应等引起的,这些由生理机能的变化而导致的行为暂时改变,经过适当休息或调整,就会迅速消失,所以不能说是学习。
(3)学习产生于经验,而不是来自成熟。强调学习由经验而生,实质是认为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排除了由成熟或先天因素所引起的变化。因为个体的成熟也会使其行为产生持久改变的,但成熟不属于个体的经验,所以由成熟产生的行为改变,不叫做学习。
(4)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来看,不同的流派对学习的理解是不同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认知心理学家不同意把学习定义为“行为变化”,他们认为,行为变化只是用来推测学习是否发生的外部指标,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行为指标反映出来的,如果人的内在行动潜能发生了变化,也是学习。
人和动物都需要学习,但学习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性,在各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动物的等级愈高,学习的重要性程度愈高,学习能力也随之增高,而本能行为的重要性则相应减小。但动物的学习行为毕竟只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或平衡,它总是受自然的生物学规律的支配。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有其独特的社会性。
(二)狭义学习
狭义学习是指人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人类历史中所形成的社会知识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表现出其年龄阶段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直观——操作性
直观——操作性是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其形象性的言语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基本的经验与基本的态度。由于直观——操作性具有多种不同的水平,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的不同,采用恰当的直观方式与操作活动,促进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转变。
(二)指导——模仿性
指导——模仿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他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的。这一特点反映了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依赖性及活动方式的未定型性,表明教师在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小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不断发展的人,只有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往往受其受动性制约,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阶段,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又呈不成熟状态,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指导的作用较其他学龄阶段更为重要。
(三)基础——再现性
基础——再现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本的部分,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而不是以掌握当代的前沿性的知识经验或创造、发现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这与创造性的培养并不矛盾,也不排斥学生的创造性探索和发现。但是这个发现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而不能完全由小学生自己去摸索,那样只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果。
三、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的因素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个体不断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固然有个体内部的原因,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环境因素所致。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
学习是个体的活动,个体的自身因素对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影响是内因,是学习成效的决定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自身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明显地对学习活动产生着影响。
1.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知、理解方面的内容,如智力水平、知识经验、认知方式等。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认知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速度和质量有明显影响,如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强弱是不同的。但是,作为教师不能陷入“遗传决定论”的误区,认为有些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先天愚笨,智商有问题。应该认识到,由于小学学习内容相对简单,绝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可以达到学习要求的。
2.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是相对于认知因素而言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成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非认知因素具有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和维持作用,如需要、动机、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也是定向机制。情感、意志、个性特征对学习活动的维持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对学习的影响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要大于认知因素。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学校教育中经常可以发现,当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的学习动机时,学习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
(二)客观情境因素
学生的学习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所处的学习情境的好坏与否,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就是在强调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时,过分夸大了环境的影响作用。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环境因素虽不是学生学习的决定因素,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小学生的学习也会发生重要影响。因此,客观地认识影响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境因素,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有效地学习是具有帮助作用的。客观情境因素很多,但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一般较高。愿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进行投资。随着父母受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长参与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和能力与过去相比有显著提高。有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参与程度最高,并且是全方位参与,因为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小学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尽管有教育孩子的热情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存在一定失误的,如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太高,教育方式有时简单、粗暴,或者过分保护、溺爱等。另外,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小学生的学习也会发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学生家长进行经常性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小学生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专门的人来实施的活动,另一方面也与学生身心的相对不成熟有关。学校的许多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会发生影响,如教师的素质、班级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学校的同伴关系。相对而言,教师的影响作用更大一些。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对教师持绝对崇拜、信赖心理,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的高低以及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其他因素很难比拟的,如教师的品格、学识、能力,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师生关系都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直接影响,许多研究都表明,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师信道,再加上回报教师心理,学生在学习时努力程度更高一些。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在现代社会影响非常突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社会文化氛围不可避免地会对人的发展造成影响,如儒家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发生影响,特别是当代,随着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学生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造成教育环境比过去更为复杂。但是,小学生由于自律性相对较差,知识经验相对欠缺,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分辨能力比较低,有时也很难经受住各种游戏等信息的诱惑,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消极影响,如有些小学生上网成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
客观地认识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素,对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具有积极影响的,教师应该经常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进行考察,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整合各种教育影响因素,形成学生学习的良好外部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发展更好。
四、小学生的学习的意义
(一)学习与个体的生理发展
研究表明,学习与个体的生理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个体的生理发展制约着学习。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在一定阶段上,个体学习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学习等,都应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例如,小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其难以掌握抽象的高等数学,生理发展的状况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速度。另一方面,学习能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许多实验和实践证明,婴儿出生后,如果缺乏适当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刺激,将对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成熟起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
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着进行某种学习的可能性,比如,缺乏加减运算知识,就难以学习乘除运算;阅读与写作的学习又必须以字词的掌握为基础等,都表明学习受制于个体心理的已有发展水平。另外,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形式,那种跨越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或忽视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系统性而拔苗助长或填鸭的做法是徒劳的,学习应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学习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扩展、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重新塑造个性,使心理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达到新的水平。从儿童社会化的角度而言,学习对于儿童适应社会的素质的形成具有基础作用。
由于小学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因此有效的学习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