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学习的性别差异

小学生学习的性别差异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指学业成就动机。从学习成绩来看,男女生的平均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但研究认为,男女生在成就动机上是有差别的。男性的成就动机是由内在因素激发的,如对成就本身的渴慕;而女性的成就动机往往是由外在因素激发的,如为了获得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归因模式影响个人对未来的成就期望,女性“将成功归因于外因,将失败归因于内因”的模式,导致低期待,成就动机降低。

一、性别差异概述

(一)性别心理差异的概念

性别心理差异指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不同心理表现和心理特点。

由于遗传和生理上的不同,再加上社会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使男生和女生在能力、性格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角色意识逐渐增强,这种心理差异越来越大。男女两性在心理发展上性别方面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小学、初中阶段,女生在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表现都强于男生,高中以后,情况有了变化,男生渐渐地超过了女生。但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到高中后女性弱势的表现有所变化,以2007年高考为例,各省的文理科状元中,女性占了多数。

(二)性别差异心理的形成

性别差异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形成是有生理和社会文化基础的。

1.生理基础

研究指出,遗传因素对男女智力方面的性别差异有一定的影响,如空间能力可通过染色体遗传给后代,而男女染色体的不同特征,使得男性接受通过遗传所赋予这种空间能力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女性。又如,有的研究发现,男性大脑右半球处理空间信息能力的专门化要早于女性,而左半球在支配语言能力的发展上,女性又早于男性。另外,在青春发育期,男女生的生理成熟所显示的差异,会给他们的性格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女生由于生理上的明显变化,引起身体上的不舒适、行动不便,容易产生焦虑和烦恼,分散学习精力,并变得好安静不好动。

2.社会文化基础

人类社会在长期演化中,由于社会环境影响,男性、女性在生活方式上逐渐形成了性别倾向性。男女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年轻一代。比如,男孩子爬树、打架往往被视为勇敢,予以认可;而女孩子如果这样做则被认为是“撒野”或不文静。于是,在生理基础上,在接受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人的性别心理。其主要影响媒介是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和更为宏观的社会影响。

二、小学生学习的性别差异表现

(一)学习成绩分布的性别差异

有关儿童学习的研究表明,在配对联想、辨别学习、偶然学习和模仿学习等方面,男女儿童总体平均成绩差异不大,这是因为全体男性和全体女性的智力在总体上是平衡的,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在智力发展水平的分布上他们之间略有不同,从智力测验的结果来看,在智力超常和低常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但这两个极端上的人数非常的少,所以只能说男性在智愚上较为悬殊。在学习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女儿童学习的平均成绩差异不大,但成绩连续分布的两端,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成绩分布较为分散,优、劣者人数都超过了女生,而女生成绩分布较为均匀。

(二)学习成绩发展趋势的性别差异

对各年龄段男女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测试结果表明,小学阶段女生成绩比男生好,进入中学后差异逐渐缩小,男生逐渐赶上并超过女生。出现这种情况与两性生理发育的差异有关。女性发育一般比男性早12年,脑的成熟也相对较早,智力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使女孩在小学阶段学习比男生好。脑的优势发展对学习成绩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由于两性脑的优势发展存在差异,所以男女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学习成绩,也存在着差异。右脑发展的优势使男生空间知觉能力、数学能力较强,自然科学学习成绩优于女生;左脑发展的优势使女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强,语文和外语成绩优于男生。例如,我国有人用五套思考应用题为材料,对2759名小学15年级的男女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测验,结果发现,在解答比较简单的题目时,各年级男女生差异不大,女生的正确率略高于男生;在解答较为复杂的题目时,男生的正确率略高于女生。

(三)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在学科爱好或兴趣方面,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对学科的兴趣或爱好程度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我国曾有学者对万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学习兴趣的测验研究,结果认为,学生爱好的两性差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出现,对语文、外语的爱好,女生人数一直超过男生,对数学、物理的爱好男生超过女生。

()课堂行为的性别差异

有关课堂行为的观察发现,男生比女生更活跃、独立性更强、更为自信,女生比男生更有可能寻求教师的认同;男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情感成熟度相对较低,与女生相比,男生有较多的不良行为,富于破坏性,更有可能对学校和教师持否定态度。但是,男女生在与教师接触时都不轻易表露消极情感。

(五)学习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

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指学业成就动机。学业成就动机,指学生在学习上力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客观成绩。从学习成绩来看,男女生的平均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但研究认为,男女生在成就动机上是有差别的。

克兰多尔(Crandall)、弗里兹(Frize)等人对男女成就动机进行的多项研究表明:

(1)任何年龄的女性对一项活动获得成功的起始期待都低于男性。

(2)男性的成就动机是由内在因素激发的,如对成就本身的渴慕;而女性的成就动机往往是由外在因素激发的,如为了获得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3)在成就归因上也明显地存在着性别差异。当女性取得好成绩时,她们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运气好)或努力,男性则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在遭受挫折和失败时,女性多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男性则多半归因于外因或缺乏努力。归因模式影响个人对未来的成就期望,女性“将成功归因于外因,将失败归因于内因”的模式,导致低期待,成就动机降低。男性“将成功归因于内因,将失败归因于外因”的模式,导致高期待,成就动机提高。

三、小学生学习性别差异的对待

小学生的性别心理是生物学因素和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显性差异。环境和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可以扩大或缩小生物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面对小学生的性别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克服一些偏见,并采取一定措施,因“性”施教。

(一)克服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例如,在身体特征上,通常认为男性高大、强壮;女性纤弱、苗条。在心理特质上,通常认为男性刚强、自立、粗矿;女性温柔、依赖、细心。在角色行为上,通常认为男性适于社会工作,女性适于家务工作,“男主外,女主内”,等等。

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在婴儿出生时就从父母身上表现出来了。这种早期由于性别刻板印象而导致的认知差异,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孩子未来行为的期望和社会化过程。性别刻板印象不仅表现在父母身上,而且在教师身上也是存在的。有人曾对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师做过研究,结果发现,攻击行为常常被认为是典型的男孩行为,依赖行为对两性都不典型,但有依赖性的女孩比有依赖性的男孩更为老师所喜欢。

性别刻板印象往往使我们的认识不符合男女群体的实际特点,或者容易导致我们对某些学生的非本质特征作出概括,形成偏见,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因此,教师既要把握男女学生所属群体的一般特征,又应注意每个学生的特殊性,给予具体的深入分析。

(二)正确期望与评价性别角色

教师的行为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评价。研究表明,教师对男女学生不同角色的期望与评价,可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有证据表明,教师期望成绩优良的男生在成年期取得的成就大于成绩优良的女生。一般来说,人们觉得女孩子在课堂上比男孩子听话,比男孩子容易达到学习要求。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对他们的期望不受性别偏见的影响,而且应当正确、公正地评价男女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实事求是,但须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三)指导男女学生自我社会化

学生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学习进行模仿,通过认知加工发展性别的概念。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很可能在三个重要方面作出贡献:

(1)男女教师通过他们的能力塑造了各种不同角色的典范;

(2)教师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男女两性学生寄予不同的目标和期望;

(3)教师促进了男女两性学生之间不同活动的发展。

这三个方面揭示了教师在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我社会化。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和社会确立的性别角色规范,通过学生自己内在的认知组织和加工,形成有关性别特征的正确认识。在这一问题上,教师也应注意小学生的性别差异,在促进学生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避免极端化,尽可能使学生具有“双性化”的意识和品质。

(四)优势互补,因“性”施教

男女儿童有各自的优势发展领域,例如,在言语能力上,女孩超过男孩,从10岁起,男孩数学成绩逐渐赶上女孩。对于这些优势发展领域,教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各自领域进一步充分地得到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这些优势发展领域是指群体平均发展水平而言的,并非指某一具体的个体。就个体而言,差别也是明显的,例如,男生中巧言善辩者屡见不鲜,女生中长大以后在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作出贡献者也不乏其人。所以,这里所讲的优势互补、因“性”施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群体而言,即女性男性,要优势互补。二是指个体而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每一个个体在各自的起点上迈上台阶。

(五)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学习策略

从总体水平而言,小学阶段女生的学业成绩优于男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女生的社会性发展优于男生,更渴望赢得教师和家长的喜欢,在成人心目中保持“好孩子”的形象。为此,在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要超过男生。但是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女生使用学习策略取得学业成绩方面存在着缺陷,机械学习倾向比较明显。这种在小学形成的惯性的学习策略可能也是升入初中后学习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作为教师,分析学生成绩的获得方式,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策略意识,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有利于男女学生更好地完成小学学业,也为将来的学习适应打下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