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行为概述
教育行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行为的总称。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是教育效果好坏的直接影响因素,学生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接受教师影响的。一方面,教育行为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经验、人格等都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教育行为是学生感知、接受的内容。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大小,是和学生对教师行为的感知、理解、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重视的大问题。教师的教育行为种类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教育行为的内容可分为教学行为、思想品德教育行为和交往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教育行为,是完成知识传播、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等任务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的准备与设计、教学组织、课堂讲授、提问、作业布置与批改、对学生的指导与评价等方面。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行为。
思想品德教育行为是指对学生的心灵施加影响,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立场、价值观等方面的行为。这类行为的主体是所有教师,但以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角色体现得最明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存在着错误认识,从而导致角色行为出现问题,如认为学生的品德培养、纪律意识的形成等是班主任的事,自己作为任课教师把课教好就可以了,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作为教学的基本规律每位教师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交往行为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同事、学生家长等的交往行为,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基础性交往。师生交往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交往教学理论更是强调了交往的价值,这一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交往过程,一种价值的赋予、形成和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教师对交往持消极甚至错误看法,不愿与学生交往,不能主动与学生交往等。师生交往行为是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是蕴涵着教育价值的行为,不能认为它是脱离教育教学的单纯行为。
(二)根据教育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可分为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
有效行为是指教师的教育行为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学生发展作用的行为,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行为、赏识行为等。教师是承担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所有行为都应该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学生的发展是以教师有效的教育行为为基础的。从理想的角度看,教师有效的教育行为构成了教师教育行为的全部,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大小是不同的,据此可再分为高效的教育行为和低效的教育行为。高效的教育行为是指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尽可能大的积极作用的行为;低效的教育行为是指行为本身是有效的,但这种行为有效性是有限的。杨心德的研究说明,教师对优差学生在提问时的行为是具有较大差异的,当优秀生有问题时,教师通常是耐心地启发诱导学生,使这些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师起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协助者的角色;当差生有问题时,教师通常采取的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做法。可以说,教师对优秀生的做法的有效性是比较高的,而对差生所采取的做法的有效性则是较低的。
无效行为是指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甚至阻碍发展的行为。根据教师的角色要求,这类行为是不应该出现的,如果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发展无效,那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是缺乏的。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许多教师身上都存在着,甚至在有些教师身上大量存在着。正确认识并矫正无效的教育行为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效的教育行为可分为消极的教育行为和错误的教育行为。消极的教育行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不作为行为,错误的教育行为是指明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阻碍和伤害作用的行为。
不作为本是法律术语,是指承担法定的某种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去履行自己的职责的行为,如一名警察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对工作的懈怠行为,一名医生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而不采取任何救治措施的行为。教师作为法定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促进每个学生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不作为行为,这些不作为行为表现在对待学生方面,有对差生的放弃行为和对中等生的漠视行为。对差生的放弃行为是指有些教师对那些认为是不可救药、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采取的不管不问、弃之不顾的行为,这种放弃行为很容易使差生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行为上放任、放纵自己。对中等生的漠视行为是指有些教师认为中等生是比较省事的群体,常常忽视中等生的心理需求,在行为上表现得比较淡漠,如有些教师教学生一学期对中等生的名字也叫不上来。不作为在教育内容方面表现为:对于与智育有关的知识教学积极作为,而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发展有关的内容不作为。学生的发展任务是综合的,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对那些具有硬性杠杆的指标高度重视,而对相对软性的指标则常常采取放弃的态度。
错误的教育行为是指那些明显与教育目的相悖的行为,甚至法律规定禁止的行为,如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不能采取任何形式对学生进行体罚,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这些行为都是大量存在的,在报纸杂志上不时见到与此有关的报道。
二、小学教师教育行为的分析
由于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奠基教育,小学生对教师的绝对信赖及可塑性大的特点,决定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比其他学龄段的影响都大。所以,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应该成为重点考察的对象。作为小学教师,通过对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和矫正,提高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力。
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可以从合理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分析,凡是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行为统称为得当行为或积极行为,凡是合理性和有效性存在问题的行为统称为失当行为或消极行为。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又是没有升学压力的时期,为教师施展自己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但是,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有不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却存在着问题,属于病态行为。这些行为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
(1)教育设计与准备。这是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育教学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为教育行为的实施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少教师明显存在着不足,如教学目标的狭隘化,只关注知识目标,忽视德、体等目标;只关注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忽视了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和价值观,缺乏对学生的研究,使教学建立在比较盲目的基础上。
(2)教育实施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欠缺,学习过程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在教师影响下发展的,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关注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大作业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教师讲得过细,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可能,思维逐渐形成惰性;经常性的考试和对答案标准化的膜拜,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因袭性成分大,过于理性化,创新性成分少,缺少教育教学的激情;在教育教学评价时,过于重视外在的价值,对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关注较少。
(3)整个教育过程中,宜人性不足。宜人性指教师的教育行为应具有的可接受性、悦纳性特征。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是师生的交往过程。
教师对学生发生影响的本质在于教师的行为首先要被学生认可和接纳。只有学生愉悦地接受教师,教师的教育行为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只是通过强制与命令,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
三、提高小学教师教育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小学教师教育行为的有效性是小学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渐消除病态行为、低效行为。
(一)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理性支点,要提高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得当性,审视教育理论是否存在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有不少教师的病态教育行为的根源就在于教育理念有问题,如持不打不成材的观念,教师就有可能经常采用体罚的教育方式;持学生的发展是由教师决定的观点,教师会特别注重自己的课堂表演价值,采取注入式强迫式的教育教导方式。教师的教育理论犹如“脚手架”,如果出现问题,教师行为的失当几乎在所难免。因此,教师要有勇气理智地分析支撑自己教育行为的基础,改变消极、错误的教育观念。
(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师应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当做认知的客体,通过经常性的反思,发现教育行为中的不足,设法去改进。一个教师如果能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不断改进,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会得到显著提高,如有教师通过反思日记的形式对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教育教学水平与同龄教师相比有显著提高。
(三)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用积极地心态面对教育工作
小学教师行为中所蕴涵的情感成分是教师行为易于被接受的前提,教师行为应体现出人文关怀,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
思考与练习
一、思考题
1.小学教师角色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2.什么是教育观念?有哪些特点?
3.教育观念的影响有哪些?
4.什么是学生观?
5.学生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教学观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7.什么是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
8.自我效能感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9.教育行为的价值是什么?
二、讨论题
1.怎样看待小学教师的角色?
2.学生为什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实践题
1.走访或问卷调查教师对知识传授价值的看法。
2.观摩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老教师、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课,观察分析教师的学生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