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教师由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偶像式形象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更大。历史的责任要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势必影响百年大计。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外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国外研究起步早,资料比较多,国内研究起步晚,但目前已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研究资料逐渐增多。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整个教育者之中还占有相当的比率。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多少年来,教师的地位崇高无比=“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以致过去我们很少怀疑到教师的人格与身心健康问题。直到近些年来这个问题才引起人们的关注。教师也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心理失衡问题,特别是在社会巨变的时期,教师待遇低、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问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职业同其他社会职业不同。从事其他职业的工作者当然也需要心理健康,否则无法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但与教师相比,这些职业的工作者如果存在心理不健康,其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局部的、个人的,而一个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它的影响则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小学教师由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偶像式形象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更大。总之,由于教师不仅是社会活动者,而且是青少年的表率,他们的心理必须保持健康。

(一)时代的要求

历史的责任要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又为本中之本。这说明教师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上,经济的竞争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取决于教育水平,也就是说,未来世界是教育竞争,即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教师去培养。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他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冲突,特别是在目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教育界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加剧了内心冲突。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势必影响百年大计。所以不仅教师自己,而且社会各界也应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这是历史的责任。夸美纽斯说过“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

(二)教师职业活动的要求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是由教师的基本职能、教师的劳动对象和教师的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积极工作的基础。教师的身心健康,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主要是指教育周期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说明了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表现为教师将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影响和感染劳动对象,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获得全面发展。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

教师的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对象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就决定教师要有创造性。教师劳动具有情感性是因为教育劳动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只有在长期的、连续的教育过程中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才能提高教师威信,增强教育效果。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情感性特征更为重要,小学生稚嫩的心需要教师用心去呵护。

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避免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源,而且也有助于高质量完成劳动任务,体验职业生活的快乐。

(三)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也是人,同样有生存和发展问题。同时,难免或多或少地有着某种程度的适应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形成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教育事业也非常不利。一个人若有心理疾病,即使先天有较多潜能,也无法将潜能发挥出来。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表现

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外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国外研究起步早,资料比较多,国内研究起步晚,但目前已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研究资料逐渐增多。国外的研究资料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是一样多的。另一种是教师在职业适应和生活适应方面,未必比社会其他行业的人显得心理健康。一些资料表明,在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这个数字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心理不健康的数字十分接近,但由于教师人格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心理卫生是值得注意的。索罗门(Solomon)教授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整个教育者之中还占有相当的比率。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范顿(Fenton)1951年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对校长、督学和其他教育行政人员的调查,确定测定教师心理是否健康的下列各项标准:①对于教学能否愉快胜任;②与儿童、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③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④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他考查了241名教师,其中187(77.6%)被认为是心理健康者,或者至少对于教育工作有良好的适应,也就是说他们在上述四项测验标准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其余54名(22.4%)经各方面调查都有问题,有的患有神经症,有的人格上有问题。史普里(Shipley)1961年的研究发现,在当时美国普通人口中情绪适应困难的人数约占1/4,而教师人口中则高达1/3。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调查报告认为,有15%-20%的教师对于完成班级工作显得体魄不够健康。希克斯(Hicks)1934发表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文中认为,有17%的教师是过分的神经质,11%是精神失常。

根据美国有关教师不适应症的研究,600名抽检者中,17.5%的教师患过度神经质或神经病,10.5%的患有神经障碍症。5010名抽检者中,37.5%的苦于持续性苦恼。35000名纽约教师中,4%的患有精神障碍,13%的需要治疗。241名抽检者中,22.5%的需要精神卫生援助,15.4%的因不适应症而影响授课。205名富有经验的教师中,.8%的处于需要进行心理诊治的不适应状态中。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onNEA)的估计,美国现职教师约有30%的人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同时有40%的教师表明在届龄退休之际会提前离职。19769月号的教师杂志(Instractor Magazine)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征询30万的读者填答,从9000多份问卷中(大部分是小学教师)发现,84%的填答的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至少会因有关压力或紧张的疾病而失去一些工作日。杜汉姆(Dunham)1976年调查发现,今日的教师正经历着较以往更多的、更严重的压力,使其不良适应更为严重。

日本的崛内敏夫教授,曾调查东京市内50所小学的1140名教师,发现其中适应不良的教师有109名,占总数的9.6%

(二)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研究表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增加趋势,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相对较大。

1993年,王玲曾对广州和澳门两地区184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与国内SCL—90常模比较,两地教师身心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要差一些。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惧、躯体化症状等方面。

1995年,高峰、袁军对上海市973055名小学教师进行量表(SCL—90)调查发现。小学教师有相当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和恐怖是当前小学教师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小学教师群体内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十分明显,不仅有性别、年龄的差异,还有所任职务性质的差异。

1996年,许金更、许瑛国对北京市15554名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58.46%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28.57%的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有苦恼;33.64%的教师在校内很少同别人交往;40.15%的教师很少同校外人交往。调查对象中有55.98%的教师经常患病或有慢性病。造成教师身体欠佳的原因有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生活单调等。

2006年,伍新春等人对433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呈现出情绪衰竭(3.47±1.38)和个人成就感(3.94±0.93)较高,非人性化程度(不把学生当人看,出现体罚、责骂、侮辱等行为)(1.4±0.94)较低的整体趋势。其中,小学教师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明显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非人性化程度显著低于初、高中教师。在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中,情绪衰竭是最主要的问题。

2008年,乔富胜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SCl—90问卷测量结果显示,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躯体化、焦虑等方面问题比较明显。

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社会原因,教师竞争压力增大,社会期待水平高,学生因素,独生子女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单亲家庭孩子增多,增加了心理负担;也有个体因素,如自卑,自我期待过高,职业的单调性,重复性等,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师心理问题的种类

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既有与其他职业群体的共同之处,也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下面就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说明。

(一)适应不良

适应是个人与环境方面的要求取得协调一致所表现的状态与过程。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适应与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因此,只有适应良好的个体才能顺利成长与发展,反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本来是相对稳定的职业,但是由于教师地位不高,待遇较低,工作辛苦,特别是商品大潮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及生活态度的改变,这些都会对教师内心造成很大冲击,很容易造成内心冲突。加上现行许多政策不稳定,更加剧了教师不适应的程度。主要表现在: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教师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但是现实有些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②外界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很大,有些甚至违背教育规律,但是人们还是要无奈地接受。③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④学科知识不足,缺乏进修提高机会。

教师适应不良的思想根源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另一方面,来自指导自己生活行为的准则和信条。这些准则和信条可能是不现实的、过时的、似是而非的,或者是强调过分的,因此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职业行为问题

1990年,彭驾马辛把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以下五类。

1.怨职型

此类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不得已而为之,怨天尤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怨学生条件差、班级的人数多、待遇低、压力大,等等。对教学不能全力投入,常责怪上级无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怨职型经常表现为对教学、学生缺乏热情,职业冷漠和职业倦怠感比较突出。

2.自我型

此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自负清高,虚荣心强,钩心斗角,人际关系

3.异常型

此类教师由于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便导致情绪极端不稳定,心理异常。表现为独来独往,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性格反复无常,管教方式不一,令学生无所适从。

4.暴戾型

此类教师很难与人相处,稍不如意就争吵、责骂甚至拳脚相加并破坏公物,对学生施以体罚,傲慢之极、唯我独尊、盛气凌人。

5.不良型

此类教师生活和行为不检点,挑拨是非、恶意中伤、在学生面前行为放荡、粗俗、有损教师形象。

(三)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造成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教师在交往中常出现一些问题,显得人际关系淡漠,影响工作和生活。1996年,许金更、许瑛国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经常和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

教师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①对交往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很少与人交往和沟通;②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交往容易受阻;③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阻碍正常的交往,如自负、自闭、自我评价过高、怀疑、苛刻等。

(四)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其一般特征有:①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不融洽的人际关系。②把自己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把社会和外界对自己不利的条件都看做是不应该的,而对自己的缺点却无所觉察,也不改正。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负任何责任,对不道德的行为没有罪恶感,对伤害别人的行为不后悔,对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执意偏袒和辩护。④在任何环境中都表现出猜疑、仇视和偏颇的看法。

具有人格障碍的人,由于其内心体验背离生活常情,外在行为违反社会准则,故经常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给自己带来痛苦。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家庭和社会原因是主导因素。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或青少年,而持续到成年或终生。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有:悖德型或反社会型、偏执型、分裂型、循环型、强迫型、爆发型、癔症型、衰弱型等。

教师的人格障碍属于严重者,实际很少。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障碍中强迫型与偏执型较突出一些。教师人格问题一般属于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两者之间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不同,质的区别是量引起的结果。但是人格缺陷发展到经常的、严重的程度就是人格障碍。教师常见的人格缺陷的表现方式有:自卑、抑郁、孤僻、敌对、多疑、焦虑等。

(五)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体是心理和生理两大功能统一的完整的生命体。机体通过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活动,与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健康。可以看出,影响人体健康的有自然、社会、心理和生理四个方面的因素。在外界刺激(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作用下,机体的某一方面(心理或生理)的功能发生变化,能引起另一方面(生理或心理)功能的改变。所以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又是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

一般而言,健康不仅是内环境动态的平衡,而且是生理性的、心理性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整合的稳定;病因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或是以心理因素为中介而作用于人体的;病机是心身相互作用及通过应激为中介而整合的;病理是生物性的,而其发生是与社会因素有关的。

(六)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甚至可以表现得非常严重。它是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和。不过病人对自己的病有充分的知觉能力,并能主动求医,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没有缺损。

神经症的特征为:①持久性;②心理冲突;③精神痛苦;④以没有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神经症一般类型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惧症、抑郁症、癔症等。

神经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教师表现得也较多,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及恐惧症。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增进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及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是结果关注的事情。

(一)自我修养的提高

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础,教师的个人努力是心理健康的决定性条件,增强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和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自我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为个体所关注,而且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此主要涉及教师的自我认识与教师的自我职业观念。

1.自我认识

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他们或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或是对自己估计过低,过于自卑。这两方面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因此,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要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信息,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

正确地对待自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有接纳自己或自我接受问题。一个缺乏一定程度的自我接受的人,绝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与幸福。人无完人,每个人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容颜、身材、才能及财产等。自我接受就是既承认自己的优点,又接纳自己的缺点。许多人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其基本问题就出在对“自我”的观念上:一种是认为真实的我不完美,因此排斥它,憎恶它。他们想创造一个虚构的理想的自我来取而代之,结果反而使自己的心理受到伤害。另外一种是过分夸大自我形象,认为自己是最完美的,结果傲视一切、有恃无恐,这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会到处碰壁,因而造成更深的自我伤害。正确地处理好自我接受的主要方法:一是要有适当的抱负,尽可能使自己的能力与现实接近;二是社会比较的标准要广泛,避免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否则自己就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中去。

2.自我职业观念

教师的自我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所体现出的态度。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现出来的。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在教师生活过程中,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护与增进。具体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教师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从事职业活动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就是通过承担教师职责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完成生命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的幸福与之密切相关,从职业中体现到的幸福和快乐越多,人生就越幸福。对职业的价值及自己从事这一职业的价值保持清醒的认识是理性工作的基础,过分圣化职业价值和弱化职业价值都是不正确认识。

(2)树立教师事业的信念。你是否喜欢教师职业,是否会一生乐此不倦、安贫乐道,且深信教育对社会是有贡献的。如果个人能肯定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由担任这一职务而发生的许多生活上的困难问题,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适应。教师虽然工作繁重、生活清苦,但是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有了这种心情与心境,那么教师就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3)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社会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改革,教育也如此。其实人天生就有一种探究心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就是新经验的接受过程,但是这种变化也会带来难题和威胁。人们常常保持现状,因为人们情愿遭熟悉之难,而不愿受改变后的陌生之苦。应激研究泰斗塞利(Selye)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不进步,就是因为不愿改变现状。”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仅自己研究课程,改进教学,不断进步,而且接受他人的新方法,不断接受新事物。这样才能永葆激情,才会因成功而快乐。

(4)培植人的信与诚。对人要信任,处处以诚待人,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良好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是一种帮助人的职业,要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其中主要有学生、同事、领导及家长。教师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教书育人。其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所以称为教师,就因为他有教育的对象一学生。师生关系既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同时信任学生,接纳学生,鼓励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校长与教育行政的协助

学校是教师的工作环境,也是他们锻炼提高的学习环境。校长是学校全面工作的负责人,既要对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负责,也要对教师成长和提高负责。因此,校长应是教师的教师,就教师的心理健康来说,校长就是健康员、监督员及调节员。

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政策、制度的制定部门,是教育方针的直接传送者。因此,教育行政机构一定要在遵循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同时,遵循心理健康规律,为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为了增进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心理健康建立支持系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贡献。

1.营造良好的学校风气

学校风气及由此产生的教师的士气,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学校领导要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风气对人的影响不是直接强制的,而是通过微妙的情绪感染和多方面的暗示来体现的。良好的风气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经常性的教育影响,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士气是在良好的心境中体现的一种能动作用。它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反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

2.改善工作作风与方法

校长及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影响着学校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教师在民主、友善的领导气氛中,容易发挥积极性。反之则容易产生心情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

3.了解教师需要,合理满足其生活要求

校长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设法协助教师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许多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冲突与情绪困扰,常与他们因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而不安心工作有关。

4.减轻教师负担

减轻课业负担不仅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的愿望。减少课业负担,表现为减少不必要、纯形式的会议,减少班级人数,减少无意义的评比、考核等。

5.做好教师的闲暇管理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时间与场所。管理者一定要明白,正当的娱乐活动是调剂教师身心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6.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便

增加教师进修机会。教师进修,一方面增加和充实教师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进行身心调节提供时机;更主要的是要帮助教师更新观念、丰富经验,为个人更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专家的处理

专家的处理是指个体在无能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时,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孰能无惑呢?这种“情与惑”在一定限度内个人是能够把握的。然而一旦有些问题超过了个人能力限度,尤其是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求助于专家进行有效的处理解决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容易走入误区。由于教师的角色特征及职业特点,往往自视清高,或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对自己心理问题讳疾忌医,都是不正确的。

专家的处理一般分为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几方面内容,其特点各不相同。

1.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偏移或障碍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评估的过程。诊断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收集资料、观察现象、查询原因、实施测量和综合评估在内的完整的过程。教师的心理诊断主要涉及教师适应状况、人格特征、行为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心理诊断的目的是帮助教师个人了解自己的一些心理特征和状况,及时发现长处与不足,促进教师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目前,关于教师的保健,如果说对躯体健康还算重视的话,例如定期体检等,那么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活动与措施,实在很少。健康是身心的统一体,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因此,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及开展有关保健活动应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2.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咨询对象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种磋商行为,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是一种彼此合作的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它有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询者帮助来访者逐渐学会抛弃与周围环境不适应的心态和行为,代之以与之相适应的心态和行为,也就促使来访者不断自我革新,达到自强、自立、自我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存在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障碍的人能得到帮助,就是那些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健康人,也同样能在心理咨询中受益。因此,心理咨询也同样涉及这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为了求得更高的发展,拓展生活视野,挖掘自身更大潜能,向专家寻求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因工作、生活及家庭等多方面情况可能引起心理冲突而向专家寻求帮助。但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没有养成寻求专家帮助的观念与习惯,认为找心理专家一定是心理不正常,才去寻求专家指导,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寻求专家帮助,人们认为和有病找医生一样自然。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心理医生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使患者的情绪、人格或行为发生变化,消除或减轻导致患者痛苦的心理因素和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促进患者的精神康复。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身心疾病特别是有明显的心理或行为障碍的人。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教师并不多,但教师一旦形成心理疾病,就会对个人及工作影响极大。特别是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肩负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自己理应身心健康,如果患有各种心理疾病就应积极治疗,尽快恢复。

(四)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被人们引入精神病学的。当时一些学科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较少发病的个体与受压力影响较大的个体相比,有着更多的社会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或物理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

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支持作用有:①摆脱困境;②调整防卫机制;③培养应付能力;④缓冲生活事件的情绪冲击;⑤影响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的形式表现为许多方面,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概括为客观的、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可见的帮助和社会关系所赋予的直接援助。另一类可以概括为主观体验的支持,主要是精神上的支持。除实际的、客观的支持和支持的主观体验外,肖水源于1987年还提出,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所以社会支持应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方面。

有人把社会支持分为六种形式:①相互依存关系,如夫妻、亲子间的相互依赖和关心;②可靠的结盟,如亲属、挚友的无私援助;③社会整合,指社会交往中的支持;④信任与安全,指个人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有稳定性,能获得人们的信任,具有安全感;⑤抚育机会,指生子育子的机会,能够服务于人;⑥获得指引,指在生活中产生需要时,能及时获得帮助和指导。

社会支持的理论基础就是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原则。人际关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因素。卡耐基曾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的作用。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人是社会的动物,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它都与其他人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种联系越是广泛,越是深入,说明这个社会越文明、越发达;相反,如果这种联系很差,单就个体来说,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患抑郁症或自闭症的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缺乏社会交往,以致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极端者还会自杀。俗话说“一个篱笆三根粧,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尊重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

教师的社会支持较其他的群体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视为园丁,桃李满天下。所有这些都表明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然而,教师必定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在他们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对教师的社会支持表现为多方面的,既有与教师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支持,又有与地位、荣誉相关的精神支持。这就要求全社会、社区、教育行政部门、部门领导真正关心和了解教师的实际问题,对教师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种支持,促进身心健康,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在未来社会中,社会支持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网络。它使人们尽可能地获得各种帮助,缓冲心理压力,维护身心平衡。

思考与练习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3.学校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谈谈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并就如何维护与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讨论题

1.心理健康对学生、教师为什么是重要的?

2.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

三、实践题

对小学生或小学教师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研究师生心理健康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