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起高落 演绎精彩——《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课例评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必须面对现实,而不能刻意回避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在课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高”“深”如“公平”、“正义”等为主题内容的课。人教版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下册《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的教学对许多老师来说都有难度。2012年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疑难问题解决”培训中,来自宁波的郑乐安老师展示了这一课,她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化事例,放低起点,逐步引导,层层剖析,将“公平”话题,演绎得清晰精彩。下面就结合郑老师的课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感受一:生活如同一粒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
【片段】“老师的小学生活”
师:我出生在宁波的一个小山村,这就是我读小学时的学校,(出示小学的图片)。再给你们看看另一张照片,熟悉吗?哦,是你们小学。看了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学校的条件好。
师:你们的条件好在哪里?(生答)
师:是啊,我们那个时候的学习条件跟同学们相比,可真是天壤之别啊,这对老师那个时代的人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啊?
生:没有可比性,因为时代不同了。
师:你分析得真好。确实时代不同了,无法比较了。那同时代的人比较呢?
师:这是与杭州结对的一所小学。(出示西部农村小学的照片)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们的学习条件很差,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
师:同样是学生,学习条件有很大差距,你觉得对这些学生来讲,公平吗?确实有点不公平。公平与不公平是一种感觉,它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生活是琐碎的,犹如一粒粒细石铺成的一条路,面对“公平”这一“高”且“深”的话题,如何让孩子们参与进来有话可说呢?郑老师选择了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中“小故事”入手,将“大道理”融汇于“小故事”之中,这看似普通的“一石”投下去马上就激起了千层浪——对公平与否有了自己的判断依据。
将学生能够接受的、能接触到的事例引入课堂,既不牵强附会,又不生搬硬造,故事可信,能引起思考,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以小胜大”,让人回味无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起点。生活化地选择教学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一个特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感受二:生活如同一杆秤,一秤可以称出是与非
【片段】“老师初中生活中的一段经历”
师:讲到公平这个话题,我想起了我初中时的一件事。那是在初二的时候,学校举行手抄报比赛,我们有3个同学合作,从查资料、写文章、排版、写字、画画……整整忙乎了一个星期,取得了全校第2名的好成绩。但星期一校长发奖状时只发给了其中一位同学,原来他在交手抄报时只署了自己的姓名。如果你是我,你当时会有什么感受?
生:很郁闷,很气愤。
师:为什么气愤?
生:老师和另一个同学也付出了努力,但没有得到荣誉。
师:是啊,公平是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当自己付出了没有得到,或别人没有付出却得到了,我们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在人与人合作时,我们承担了责任,也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师:那么这件事件怎样处理才是公平的呢?
生:找老师,说明情况,给你们再颁发奖状。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平也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付出辛劳,总想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样,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付出你的努力与汗水。
生活犹如一杆秤,通过这杆秤使每个学生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这就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学习“公平”这一课的最终归宿是要让学生树立公平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公平,这也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那么郑老师又是如何一点点无声无息地破解的呢?
郑老师通过自己的初中生活经历不但成功地解释了“公平”这个十分抽象的概念,而且体现了一种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公平也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不倚”、“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付出你的努力与汗水”,郑老师就是这样从生活的“小处”着眼,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正面引导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观。郑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不知不觉间提升了高度,彰显了课程的德育价值。
感受三:生活如同一首诗,一诗可以品出几重意
【片段】“老师的高中、大学生活”
师:高中的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经过寒窗苦读,参加了1993年的高考,老师考上了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在大学四年里,我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拿到了5%的留城名额,通过教育局的公开招聘,被宁波市二十中学录取。在老师的这段经历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公平?
生:高考、留城名额确定、公开招聘。
师:公平包括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正是由于这些制度给了老师一次次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留城名额的确定和公开招聘的过程与结果也无不体现了公平。
本来郑老师是想用自己努力后留城的经历来说明公平的,这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学生大胆地站起来提出了质疑。
生: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公平的,对农村的学生来说是大大的不公平,为什么优秀的老师只能留在城里,农村学生为什么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呢?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一场轰动,甚至有听课的老师鼓起掌来。只见郑老师不慌不忙地说:“这件事件对我来说是公平的,但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可见公平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为此我们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生活如同一首诗,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读就能品出一层不同的意境。对于大学毕业留城名额的获得,有学生品出了不同的意境,这就是可贵的课堂生成,这就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是老师的声音,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提倡学生展开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看法。
一个意外成就了一堂精彩的思品课,这里我们既看到了学生思维的跳动,又看到了教师智慧的闪耀。那么为什么面对意外的问题有的老师会束手无策,有的老师不但能成功化解,而且还能使之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呢?因为这考验的是教师的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智慧。
感受四:生活如同一条河,一河可以延绵数千里
【片段】“融入生活,主动探究”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聊聊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历过、听到过、看到过的公平和不公平的事,就其中的1-2方面进行讨论,并谈谈造成的影响。(强调对个人、社会)
师: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在找到这一领域不公平现象的同时并没否认这个领域的公平现象。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的现象,我国政府在不断地改进,以维护社会更好的稳定与发展。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实现公平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大家共同尽力维护这架天平的稳定,共享和谐之美。
生活如同一条河,这条漫漫长河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养料,我们既要从这条生活的长河中吸取成长所需的养料,也要让自己的生命之河不断地延伸远方。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恰当地补充新的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郑老师在课堂的最后一个阶段,就充分运用了当今中国关于公平的热点材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教学的高度。
郑老师把这几个孤立的探究性材料进行整合,以“我的小学生活——我的初中生活——我的高中、大学生活——融入社会生活”为线索开展情境故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以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为契合点,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在跌宕的人生起伏中,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理解公平,体会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在无痕中落实了教学目标,生态的、高效的课堂跃然眼前,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畅快!由此,我感到:放低理论高度,回归学生生活,这就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
(镇海区立人中学 吴小波)
附:课例10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
【课标要求】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公平是一个“高”、“深”的话题,初中学生容易将公平误解为绝对的公平,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无法正确、客观地对待和处理。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水平切入话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感悟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难点: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公平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的小学生活”
老师自我介绍自己的名字,出生在宁波的一个小山村,同时出示两张照片——“自己小学时的学校照片”和“同学们的小学照片”,在强烈的视觉对比冲突中,引入课题。
【设问1】看了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这对老师那个时代的人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啊?
【学生表现】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条件比以前要好,说明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同时在老师的进一步追问中明白:不同的时代,没有可比性。
教师出示与杭州市结对的西部农村一所小学的照片,让学生进一步与自己的小学进行对比。
【设问2】看了这张照片,你又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对这些学生来讲,公平吗?(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存在不公平。)
【教师引导】公平与不公平是一种感觉,它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点评:
公平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教师通过创设“我的小学生活”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然后与西部农村学校比较,让学生初步理解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道理。
(二)激活体验,设疑启思
“老师初中生活中的一段经历”
【教师讲述】我在初中时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三个同学合作,从查资料、写文章、排版、写字、画画……整整忙乎了一个星期,取得了全校第2名的好成绩,但星期一校长发奖状时只发给了其中一位同学,原来他在交手抄报时只署了自己的姓名。
【设问】如果你是我,你当时会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学生表现】学生感同身受,感到非常气愤,替老师感到愤愤不平。
【教师引导】公平是付出了应有所得,是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当自己付出了没有得到,或别人没有付出却得到了,我们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在人与人合作时,我们承担了责任,也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追问】那么在当时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去做?
【教师引导】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我们应寻求正确的途径,谋求公平。
【追问】学校怎样做才是公平的?
【教师引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平也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
【学生表现】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提出要找那同学告知他这是不对的,或找老师说明情况。认为学校应该补发奖状。
点评:
老师继续用“我的初中生活”中一件不公平的事情,让学生体验感悟,进而认识到:公平是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公平是承担了责任,获得相应的利益;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不倚。
“老师的高中、大学生活”
【教师讲述】高中的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经过寒窗苦读,参加了1993年的高考,老师考上了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在大学四年里,我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拿到了5%的留城名额;通过教育局的公开招聘,被宁波市二十中学录取。
【设问】在老师的这段经历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公平?
【学生表现】
生1:高考制度体现了公平,因为老师经过了三年的寒窗苦读,参加了统一的高考。
生2:5%留城名额的确定是公平的,因为是老师四年大学刻苦努力的结果,而且名额的确定是根据老师4年的表现来定的,不是您的老师内定的,所以是公平的。
生3:参加了教育局的公平招聘,也是公平的。
【教师引导】公平包括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正是由于这些制度给了老师一次次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留城名额确定和公开招聘的过程与结果也无不体现了公平。
【学生质疑】
生4:5%留城名额的确定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失去了好的老师。
生2:(反驳)5%留城名额的确定对老师是公平的,因为老师付出了理应得到回报。
【教师引导】5%留城名额的确定,对老师来说是公平的,是对我四年努力学习的回报,但对农村学生来说确实有不公平因素。可见,一项制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我们刚才提到过的高考制度是公平的,但一张再好的试卷也考不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用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个性、特长各异的人才又是不公平的。因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总是相对的。
点评:
老师继续以自己的学习生活为主线,设置“我的高中、大学的生活”,正面地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体验老师的学习生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留城名额”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不同的看法。当有学生质疑而形成鲜活的生成性资源时,课堂气氛热烈,有听课教师为学生的质疑而鼓掌。而老师则抓住契机,引出了“公平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的结论,可谓水到渠成。
【拓展延伸】对5%留城名额有同学认为是公平的,也有同学认为是不公平的,可见,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当然不同时代的人由于题目所处的社会不同,对“公平”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们不妨看一下古今中外思想家对“公平”的理解。
【教师总结】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从没停止过对公平的追寻,公平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虽然他们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体现着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实现社会的公平更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
点评:
这一环节开阔了学生视野: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公平也有不同理解,公平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这是对主题的提升,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三)融入生活,主动探究
【设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聊聊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历过、听到过、看到过的公平和不公平的事,就其中的1-2方面进行讨论,并谈谈造成的影响。
【学生表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公平、不公平现象及其给个人、社会带来的影响。各组讨论后交流的话题非常广泛,涉及公平的有:免费义务教育、残疾人运动会、杭州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各项措施、国家打击足球黑哨等;涉及不公平的有:皮革胶囊事件、足球黑哨、考试做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
【教师引导】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在陈述不公平现象的同时并没否认公平现象的存在,如第2组同学关注到了目前的足球黑哨现象,但也看到国家对它的严厉打击,这是全面地看问题,不以偏概全。
【总结提升】社会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公平的现象,但我国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社会公平,以维护社会更好的稳定的发展。(播放“政府采取的维护公平的措施”视频)我们每个公民个人也应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至于如何维护社会的公平我们下节课学习。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实现公平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大家共同尽力维护这架天平的稳定,共享和谐之美。
点评:
通过设置学生讨论交流活动,课堂教学的视线和思路又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认识公平的重要性,不公平的现象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危害。一正一反的视角落实了课程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视频的冲击力度很大,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落实。
(四)理性面对,延伸关注
【材料呈现】目前在网上有个热议的话题:云南2012年将取消统一中考。(呈现教育行政官员、家长、学生、老师各方不同的看法。)
【设问】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了使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公平合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点评:
本节课的结尾意味深长,引入了与学生有关的热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出教室,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参与,进一步明晰: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涉及公平的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
【板书设计】
(江东区教育局教研室 郑乐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