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拉近的不仅仅是身高几十厘米的差距,而是父母和孩子心与心的距离,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那条可深可浅的“代沟”。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有一天,文馨回家晚了,妈妈帮文馨拿下肩上的书包,陪文馨吃饭,然后告诉文馨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妈妈还告诉文馨,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文馨回来。文馨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拉近的不仅仅是身高几十厘米的差距,而是父母和孩子心与心的距离,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那条可深可浅的“代沟”。

有个小男孩,不愿进火车站候车厅,孩子的爸爸生气了,很严厉地训斥他,他在一旁低头不语。爸爸看孩子这样更加来气了,很大声地对孩子说:“你抬起头来,听我说话!”可孩子还是不理。

没过一会儿,孩子的妈妈过来了。看这样的情景,妈妈蹲在孩子面前,看着他的眼睛,低声地孩子说:“妈妈一直知道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你告诉妈妈,你想回老家和哥哥玩不?”“想!”小男孩很高兴地回答。“回老家和哥哥玩,我们就要坐火车回去,那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小孩想了一会,说:“我们现在要去坐火车了。”“我们坐火车要先进站,要等火车开过来,那我们现在先去候车厅等,好吗?”小孩很愉快地接受了,和爸爸妈妈手牵手进火车站了。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二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妈妈采取蹲下来的姿态,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觉得妈妈是理解他的,自然就收起了自己的敌对情绪,认真思考妈妈所说的话;而爸爸则采取居高临下的训斥方法,孩子看到爸爸气势汹汹的样子,会感到压抑和恐惧,有话也不敢说出来了。

如今,在很多的家庭中,教育孩子时,父母们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父母们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们蹲下来,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情况又会怎样呢? 至少,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蹲下来,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父母说的原因。父母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有一天,文馨回家晚了,妈妈帮文馨拿下肩上的书包,陪文馨吃饭,然后告诉文馨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妈妈还告诉文馨,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文馨回来。

文馨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妈妈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牵挂你,担心遇到交通方面的问题或别的什么事情。以后,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

文馨高兴地亲了一下妈妈:“妈咪,你真好!”

妈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能感受到妈妈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她与妈妈在地位上的平等。在父母们周围,有许多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稍有失误,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批评,这是不科学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