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中课改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课改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地理的专题教学。最令广大教师忧心的是,到目前为止,高考模式、招生录取方式、试题结构、考试要求仍不明朗。高中地理教学,虽然讲授的多为理论知识,但理论是解决现象,分析问题的依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地理与现实的结合点应成为学生趣学、爱学地理的一个引子,也是目前地理教育的一大突破口。

浅谈高中课改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时爱华

从2007年秋季,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作为一线高中地理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但在课改实验的几年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一、课改中面临的问题及困惑

1.课时明显不足

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一些可以通过教材知识展开的内容也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

2.教师知识匮乏

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进入课改后,普遍感到很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这里的专业化水平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另一个是教师学科专业化。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不够,有很多教师教学理念没有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还是老一套,“穿新鞋走老路”,用老办法教新教材,结果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疲于赶进度,感到太累太烦了,这显然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认真学习课改理论,转变观念。那么教师学科专业化水平不够是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已经落后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诚然,作为一线教师,教学工作十分繁重,很难有大块时间的空闲,去阅读大块的专著,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小段的时间去了解一下专业科研前沿的信息呢?我想是可以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课程教材教法》、《地理教学》、还可以登陆《中国地理教育网》、《北京地理教育资源网》等网站查找相关资料。因此,加强学习,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完全能够掌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的基础。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地理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学生知识的缺失。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地理的专题教学。大多数的初中学生对地理课并不重视,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高中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3.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活动表面化、思维虚假活泼

由于学生对学习任务、程序和意义不明确,教师提问随意性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不能深入讨论,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深入的个性思考。

如:教师上课之初就提出为什么山顶的气温比山麓低,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为什么秋冬季北方农民常在农田熏烟等问题,把要学习的大气受热过程问题化、生活化,明确了学习任务。而有些老师一来就依据示意图按部就班地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之后才用其解释一些现象。没有了对学习任务的明确和思维的冲突,学生大半节课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个内容,无法实现教学内容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

(2)教师满堂灌,师生思维不同步

由于教师或抢时间赶进度,或担心学生不懂,包揽教学。教学设计很少考虑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和机会,教师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学生的学法指导,回避课堂生成性问题。学生或忙于作笔记而没有积极思维,或紧跟教师讲授而无法作好笔记。削弱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气氛死沉。

(3)教师讲解不透彻,缺乏条理。

教师备课不充分,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挖掘不到位,讲解缺乏辩证性、概念模糊,学生似懂非懂。

(4)教学过程脱离课标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4.高考前景不明

最令广大教师忧心的是,到目前为止,高考模式、招生录取方式、试题结构、考试要求仍不明朗。尽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跃跃欲试,然而高考指挥棒高悬又令教师改革步伐不敢迈得太大。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高考模式未出台前,众多教师都只能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深入、细致分析教材,使课时不足的矛盾更突出。应试教育不改变,教改难以顺利进行。

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教改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广大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踏上教改之路。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新课改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称《地理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同时存在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地理教学体系。

1.掌握课堂的节奏。无论课改如何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仍然是必要的。讲授过程中则要保持一定的教学节奏,使学生能借助教师的某种暗示来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2.寻找地理与现实的结合点。高中地理教学,虽然讲授的多为理论知识,但理论是解决现象,分析问题的依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地理与现实的结合点应成为学生趣学、爱学地理的一个引子,也是目前地理教育的一大突破口。

3.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

通过整合,使知识更集中、主题更突出,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三、新课改中应该做到的几点

在课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

1.紧扣课标,把握核心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

2.有效互动,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变陈述性教学方法为程序性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讲授;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设计贴近学生认知水平案例,以问题为中心,设置问题情境和问题链,引导案例探究和小组合作。

3.围绕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设置问题,引发思考。坚持四个基本点(情趣性、层次性、探究性、认知型)。提倡个别或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减少集体作答。

4.教师逐步向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转换。鼓励学生,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和机会。调动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动性,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渐转为学生质疑和设计问题,变学生由被动听讲为自主思考、动手作图和笔记、动口交流。把学习任务还给学生,教师则加强个别或小组辅导。

5.把学生思维活动过程作为教学资源,以学生成就或问题去启发学生感悟,实现课堂有效互动。

6.综合不同版本教材,合理取材。

目前北京地区使用两套教材,都是根据《地理课标》编写的,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所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可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善加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

总之,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课改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挫败不足为奇。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此文获北京市第二届“智慧教师”征文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