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历史情境教学。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精练、典型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恰当置疑,激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与联想,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占有合适的历史资料,恰当置疑,历史情境基本形成。而陆九渊反对埋首书册,认为理在心中,排除物欲就能达到理。

历史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

兰 萍

教学方法、手段多种多样,但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到,情境教学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加深印象。比如学生时代的一些应用题、物理化学试验、历史故事等,现在只要提到,真可谓一触即发,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所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历史情境教学。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精练、典型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恰当置疑,激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与联想,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很少能与当时的人进行直接交流,人们大多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阅读、对比、理解来探究,从而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学生历史思维的生成直接依赖于教师历史资料的选择,于是合理、有效历史情境的建立,首要的就是历史资料的选择。历史资料取舍首先考虑的是真实或接近于历史真实,否则就失去历史课的意义。其次是根据新课标、教材、学生的要求来提取。当然历史资料的来源应立足于教材,因为教材上上的历史资料是经过专家的精心挑选、甄别,一般可以放心的使用,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再就是选取史学专著、权威的历史论文、高考试题中的历史资料,相对可靠,有说服力。

占有合适的历史资料,恰当置疑,历史情境基本形成。历史情境多种多样,好的历史情境往往像“文似看山不喜平”,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1.构建情境,最好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冲突、矛盾,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引人深思。比如:在探究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时可提供以下材料:

“从俄国到苏联的24年工业发展示意图”。

在出示资料的同时,一定得适当置疑,引发学生思考: 1920年苏联工业产值为什么下降? 1925年为什么有较大的回升,此后10年工业发展为什么那么快?学生在进行一定的思考回答后,对斯大林模式历史作用一定非常赞赏,但这就容易导致学生认识片面,就得继续补充下面这个历史资料:“苏联1928 -1937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率示意图”

再继续置疑,苏联当时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农业发展相对很慢,这样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会有什么影响?这样学生才可能对斯大林模式得出较全面的认识。

又如教材在学习“隋朝大运河”时,对其评价中我们不妨引入以下四则材料:

历史资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历史资料2:“帝王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历史资料3:“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历史资料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上述四则材料虽各有片面性,甚至彼此有冲突。抛砖引玉,一石激千重浪,学生会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彼此争论,思维碰撞,气氛活跃。最后老师总结: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满足了隋炀帝个人的享乐,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发展,使学生对运河的影响形成合理的认识。

解体前的苏联 

赫鲁晓夫

2.情境构建,力求形象生动,过目不忘。比如学习苏联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时,可以出示漫画:“解体前的苏联”。为什么用瘸子这个形象来描述解体前的苏联,健康的腿代表什么?残废的腿代表什么呢?在评价赫鲁晓夫时可让学生观察后人为纪念他而做的雕塑。赫鲁晓夫的雕塑为什么被设计成黑白相间摸样呢?这样一来,生动的图片冲击着学生的视野,自然的置疑启发学生思

考,就会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3.构建情境,力求新颖,出乎意料,当然不能荒诞不羁。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涉及到联邦法院大法官任职终身时,可出示如下材料:

道格拉斯大法官,历经7位总统,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大法官。1974年底,脑溢血而瘫痪。后来,他开始弄错助理的名字,有时他把长官室错当成自己的办公室,在法庭上常常不停地打瞌睡。尽管如此,也没有人让他离职。

——王琳《美国最高法院的故事》

展示材料,然后问学生看完后你有什么疑惑。学生肯定迫不及待地质疑:“糊涂”成这样的大法官还能秉公执法吗?为什么没让他离职?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探究美国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构建情境,联系现实,易于理解、接受。

如在学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时出示2010年5月刚发生在希腊的国内冲突的材料:

希腊福利高,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可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目前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出现经济危机,政府决定…减少福利,本月5日,希腊民众抗议,无政府主义者点燃了市中心的银行,造成3名银行职员死亡,51人受伤,…有12个建筑物受到损毁。

——《环球时报》

置疑:希腊政府为什么冒险减少民众的福利呢?什么样的福利政策才合理、科学呢?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获得的电视新闻信息结合起来,拉近历史的距离,有利于改变部分课程内容“繁、难”的现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构建情境,对照鲜明,结论跃然纸上。在学习知识经济,探索其特点时,我选用了如下材料:

在过去近100年,全球首富大都是石油、汽车大王,他们的财富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比尔·盖茨,他事业中没有厂房,其主要产品是软盘,微软制作“Office 2000”的材料的成本占软件成本的0.1%,他公司的产值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美国1996年全年新增产值的2/3是靠微软公司这样的企业所创造的。

——《后资本主义社会》

置疑: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有什么特点?通过对三种经济生产所需成本、财富积累速度的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知识经济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在历史情境的构建中,注意把相类似的历史事件整合到一块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弄清相同点,又有利于抓住不同点,这样条例清楚,印象深刻。

6.构建情境,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给学生以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启迪,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究。例如在《宋明理学》一课中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同是个难点,如何突破呢?可引用如下历史资料构建情境: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撰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72卷,总之是著作等身;而没有想到,陆九渊却是另外一个结果——没有专著留下,零。当然,有个《象山文集》,但那是后人给他编撰的。”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7期

看完这段历史资料,学生可能会质疑:怎么两人水平相差那么多呢?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到教材探究。看完教材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两个人著作数量的不同,并不是他们学问水平不同的表现,而是他们对书的态度不同,治学的态度不同。朱熹讲求的是日积月累的学习,要读书求理,“格物致知”,当然离不开书的作用。而陆九渊反对埋首书册,认为理在心中,排除物欲就能达到理。如此,学生深化了对两人思想不同的理解。但是,到这儿学生的认识还没有水到渠成,这时可以再引用著名作家曹俊仁对两人思想的一个比喻:

“如果敌机来了,朱熹就会叫他的弟子爬到书架上,去翻查飞机的种类性能和各种防空的知识。陆九渊会怎么做呢,会让他的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移。”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7期

看完这段材料,学生自然得出两人的观点都存在缺陷。

赫鲁晓夫笑对玉米

7.构建情境,由表入里,由此及彼,不断深入。如在学习赫鲁晓夫改革时,出示如下图片:

赫鲁晓夫笑对玉米,说明了什么?说明赫鲁晓夫以玉米为切入口,重视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对斯大林模式忽视农业、轻工业的一个改变。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后来的勃烈日涅夫改革,他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于是这样前三位领导经济发展策略清清楚楚,这有利于学生捋清知识线索,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8.情境构建,可模拟表演,力求生动传神。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教材中的某个历史人物,谈感受、看法”;扮演角色,则是担当教材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教材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总之,特定的历史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情境构建好后,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置疑或请学生质疑,使情境更加丰富,重点突出,这样效果才更好。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我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精心设计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使学生置身历史情景中,加深对历史认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很多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擅于提出问题,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师垄断了提出问题的权利,没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教师起到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这样教师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