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琴棋书画,为女孩的未来投资

琴棋书画,为女孩的未来投资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倾向会表露无余。另外,绘画还可以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让孩子学习绘画,可以有效地开发其主管视觉、形象等的右脑的思维,能平衡地发展其左、右脑思维,将孩子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所以,科学的美术启蒙方法是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观察资料,启发和引导孩子自己画,而不是让孩子临摹。绘画的兴趣对孩子来说,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孩子是否会在这方面发展,鼓励和培养这种兴趣对孩子都是有益的。

第8章 琴棋书画,为女孩的未来投资

对待女孩的兴趣不能太功利

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正处在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说,兴趣显然是更加重要的老师。

假设一个孩子很聪明、很机智,可是她对所见事物没有丝毫兴趣,那么这个孩子又能如何呢?专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20多个孩子集合起来,教他们打乒乓球。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专家们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发现在这么多孩子当中只有近一半的孩子学会了打乒乓球,这些孩子学会的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对乒乓球有着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高效地持续下去。

有位教育专家说:“家长是天生的教育人才。”研究杰出人物的成长史,你会发现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爱好都会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且他们的父母还会在适当的场合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能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在活动中促进孩子兴趣的生成。

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有了好奇心,就有了追寻兴趣的基础。作为家长要十分注重孩子对什么事情表现出好奇心,然后让她参加一些他自己感兴趣且有益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倾向会表露无余。同时,孩子的可塑性也是很强的,只要家长通过适当的活动注重正确引导和培养,就能促进孩子兴趣的生成。

第二,引导孩子的兴趣向纵深发展。

作为家长在对待孩子兴趣方面,不能只给孩子一个方向、一本书,而应该掌握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让她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必要时还要以身作则,带着孩子一起做,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帮助孩子保持兴趣的持久性。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看到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及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注意在适当的场合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能力;同时,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不断受到启发,逐渐建立持久的兴趣。

女孩的灵性从绘画天赋开始

绘画可以让孩子抒发感情,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可以培养其认真做事的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可以促使其自信心的建立。同时,通过欣赏自己和别人的画,孩子可以学会欣赏自己,学会欣赏和尊敬别人,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另外,绘画还可以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专家研究提出,人的左脑喜欢进行清晰、连续的逻辑性思维;右脑则专门处理视觉、形象、空间等感性思维。在学校的学科中大部分都以开发左脑思维为主,在各种考试压力下,艺术课如绘画、音乐一直处于边缘化,到高中甚至取消了艺术课,导致孩子右脑功能逐渐退化。让孩子学习绘画,可以有效地开发其主管视觉、形象等的右脑的思维,能平衡地发展其左、右脑思维,将孩子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为孩子挑选绘画班应遵循的三条标准。

第一,看教学风格。

教师的背景宣传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是考察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教育理念必须体现重启蒙开发、轻技能传授。课程内容考查则需要看老师在课中是以开启孩子的想象为目的,还是每次课只教孩子画具体内容。而这两方面均可从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观察中得出结论。因此,我们在为孩子挑选绘画班时可以先和教绘画的教师交流一下,或和其他正在学习的学生家长交流一下,了解该绘画班的教学风格。

第二,看教学方法是否科学。

这主要包括:是否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和创作的过程,能否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给予相应的启发;是否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课程设计,或者同样主题的课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课程的设计是否具有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的跳跃性和交叉性,最好是既有平面的绘画又有其他丰富的立体动手内容,可以满足孩子多方位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模仿和示范为主,没有教会孩子观察,所以,老师教了的孩子会画,没有教的就不会画。如果让孩子学成人创造的符号,如临摹老师的范画、卡通画、简笔画等,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观察,也不会思考,这无疑限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所以,科学的美术启蒙方法是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观察资料,启发和引导孩子自己画,而不是让孩子临摹。

第三,看是否重视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

孩子的审美修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优秀儿童画对孩子表现主题也是一种借鉴。如果你选择的绘画班不能提供良好的审美环境,甚至老师连儿童画都看不懂,建议你不要送孩子去学。

从色彩认知训练女孩绘画基本功

一般来说,孩子绘画时最早对色彩感兴趣。这时轮廓只是为色彩帮忙的,要是允许孩子把一些图案涂上色彩,孩子会感到很高兴。不只是孩子喜欢色彩,许多成人也是如此。先色彩后形式被心理学实验所证实。如果一开始就用一些繁复的形式让孩子去画,他很快就会觉得力不从心而放弃。孩子没有形状最终是不行的,那么先选择一些简单的形式,然后再由简到繁。

应该鼓励儿童去努力表现一些有趣的事实,这样就可以使所模仿的东西逐渐有点像现实中的东西。开始画得不准确是符合演化规律的。不论那些形状多么古怪,色彩多么刺眼,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创作出了一幅画,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动用了手指、眼睛和思维。我们不只是愉快地培养了他们辨别颜色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用笔的手多少学会了控制和保持平稳。

在这个阶段,那些各种各样照样“描图”的方法,和一开始就用那些直线、曲线、复合概念教育的方法一样都是有害的。前一种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失去自己选择描摹对象的机会;后一种方法则让孩子望而生畏,很快厌倦。

只要依据上面的这些原则,等到孩子拿笔的手平稳了,也开始有一些比例感觉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透视”课了。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每个孩子都喜欢也愿意去做。

把一块透明的玻璃垂直放在桌面,摆在孩子面前,对面放上一本书或者杯子,让孩子透过玻璃看对面的物体,眼睛不动,然后用墨水在玻璃上按照物体的形状作点,再把这些点依照物体的轮廓连成线,使这些线盖住物体的轮廓,使它们重合。最后把一张衬纸放在玻璃后面,再让孩子比较玻璃上的画和物体之间的区别。孩子会惊喜地发现它们形状相似。

这是培养孩子仔细观察对象,并把对象描摹下来的方法。慢慢地,孩子不再需要玻璃片,自觉去描摹那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

绘画的兴趣对孩子来说,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孩子是否会在这方面发展,鼓励和培养这种兴趣对孩子都是有益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可以把这种才能用在自然笔记上。他们可以为自己插图、装饰。也可以用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如送给朋友或父母的生日贺卡(自制的),慰问病中的亲人。孩子还可以用绘画来讲故事,在家庭通讯上记事。每一次运用都会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真实的成就感。

欣赏和赞美女孩的绘画作品

在引导孩子学习美术的时候,父母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孩子完成的每一件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

孩子画完一幅画,或者做完一件手工制作之后,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欣赏作品并提问,引导孩子对作品进行讲解,让孩子讲解作品,可以补充画面不完善、不连贯的内容,使作品充分反映她的主题思想;可以引申画面内容,锻炼和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使父母了解孩子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水平,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愿望,为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做好准备。

父母对孩子的作品,应以赞美和欣赏为主。不要因为孩子画面比例失调,颜色搭配不当,或者线条不流畅就责备孩子,避免说孩子天生不是画画的料,应该以学业为重来刺伤孩子的自尊,降低孩子的积极性,为人父母要懂得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孩子绘画时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孩子挖掘潜能,更好地成长、成才。

给女孩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绘画是儿童本身的一种情感宣泄,体现了她们天真的童心、童趣,其中也折射着智力的萌芽、性格的动向。她们更多的是为满足自己情感的宣泄,所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如果把他们这种本性限制,让她们按照既定的意图画这画那,她们会感到不知所措,感到画画很难,有压力,慢慢地就会失去兴趣。

让孩子学画画,不是想让孩子当画家,而是要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开发孩子的想象力,锻炼手的灵活性。另外,不管教孩子画画,还是做手工,都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使活动的形式生动活泼,富有娱乐性,这样才能不断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使孩子乐此不疲。有时家长带孩子去田野,去爬山,去动物园,让孩子随身带着画笔,在观察浪花、树木、建筑物、旷野、天空以及天上翱翔的飞鸟、动物园里的走兽,产生创作的欲望时,马上画上几幅。这样做,比让孩子待在家里画画效果好得多。

现在各种少儿美术培训班乃至幼儿园、小学的图画课,大部分从临摹入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限制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那种单纯把绘画技术、技巧作为美术启蒙教育重点的做法是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也是违背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例如,美国的孩子画太阳可以画红的、白的、黄的,而中国的孩子画太阳只能是红的,这充分说明了限制儿童想象力造成的弊端。

曾经有一个女孩,在小学一年级的一次绘画课上,老师让画一只大公鸡,而且老师还画了“样板”,要求同学们按照样板画画。但是,女孩子没有画大公鸡,而是画了一座高楼,在大楼的最高层画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昂头引吭高歌,楼顶上还装着扩音喇叭,楼内有电视机、录音机,楼下还有绿绿的树木和一群正在散步的鸡娃娃。虽然画得不甚美观,但应该说这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彩色画。这幅画出自一位不满7岁的孩子之手已非易事,但因为没按要求去画,老师只给了个“丙”的成绩。这个小女孩委屈得哭了起来,但老师却教育小女孩以后要按照要求去画画。放学之后,小女孩又哭着把画拿给爸爸看,爸爸没有责怪他,并用红笔给他打上了鲜红的“甲”,然后把这幅画裁下来,贴在小女孩的床头,并对她的想象力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时,女孩破涕为笑,她认为爸爸的评判是最公平的。爸爸后来告诉她,老师判了“丙”,可能是一时疏忽,也可能是你画得不美观,以后再上图画课时还要尽量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有些家长不能理解孩子们这种心理特点,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绘画,用“像不像”为标准,来评价孩子绘画的水平,这是很不明智的。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作为父母应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不失为促进孩子成才的一个秘诀。

培养舞蹈才艺,给女孩一个展示美的舞台

舞蹈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舞蹈活动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舞蹈对人们(表演者、欣赏者)的心态、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如何为孩子挑选舞蹈特长班?

第一,掌握孩子的真实舞蹈水平。

对此,给家长介绍两个简单的方法:第一,自己目测一下孩子腰腿的软开度。测试腰时,因为孩子从未学习过舞蹈,一定要用卧式来测试;测试腿时,可采用坐式来测试。第二,给孩子一段音乐让她自由起舞,观察她的节奏感、表情和动作协调性。掌握了自己孩子的这些基本信息后,家长要再听听孩子的意见,有必要时去请教舞蹈专业人士,然后再决定给孩子选择哪种类型的舞蹈特长班。

第二,对几个舞蹈特长班进行比较。

多做比较,自然就会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学习任何一项学科,启蒙都是最重要的。家长有必要多考察几个特长班,并同老师及学生家长进行交谈,为孩子选择具有启蒙性质的舞蹈特长班。

第三,不妨先试课。

有的特长班提倡透明教学,家长可以先带着孩子体验一下,看看这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这主要从两方面来观察:

(1)要看该教师上课是否正规。舞蹈课不是教师想怎么上就怎么上,而是每堂课都应有固定的套路。此外,一般舞蹈课的顺序是基础训练—技巧训练—表现力训练—新课教学,当然各个年龄段的班的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前两项一般家长是看不出好坏的,家长关键要看的是教师在教舞蹈表演时是否认真、讲的语言孩子是否听得懂、教师是否跳得好。有好多孩子学了一两年,竟然跳不出来一个完整的舞蹈,这是因为有的教师,一堂课的大多数时间都是让学生练基本功和技巧,只有快下课时才领学生简单地学习一些舞蹈的小组合。这样的舞蹈班当然是不能选的。

(2)要看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品。有的老师自己跳得很好,可是根本就不会教或不用心教,所以家长领孩子试课时要看教这个班的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课堂的能力。当然,教师的表演能力也很重要,老师跳得好,学生模仿起来效果也会更好。

给女孩接触音乐的环境

音乐是一门灵动的艺术,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类任何复杂的情感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似的感受。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智力。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证实,接受音乐训练的儿童的智商明显高于其他同龄儿童;日本幼儿开发协会证明,给孩子听《莫扎特小夜曲》能使他们更加活泼聪明;美国国会议员及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级主管中,近90%在幼年受过音乐教育。

另外,音乐还有助于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并对其一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倾听音乐可以发展孩子的感觉和知觉,提高对于节奏、音色、音高、力度等的辨别力,提高对于旋律、情感和音乐结构的感知,而感知的发展是孩子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同时,音乐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在不断倾听、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如何让孩子接近音乐?

第一,让家庭沐浴在音乐中。

当我们去一家好的餐馆时,我们注意到由于音乐的围绕让室内有了不一样气氛。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添加音乐,使我们的家庭变得更加温馨。同时,在家中播放一些音乐作为背景,相当于让孩子在无意中上了一堂音乐课。正如孩子小时不懂得她们周围交谈的内容,她们或许同样不懂得周围的音乐,而这种方式恰恰可以让她们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音乐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融入到她们的理解中。

第二,和孩子一起聆听音乐。

就像阅读时我们需要精读一些文章,也需要泛读一些文章,听音乐也是一样。“让您的家庭沐浴在音乐中”便是“泛读”的过程,而“和孩子一起聆听音乐”是指集中注意力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可谓是“精读”的过程。

挑选一些您真正喜欢的音乐,尽量挑选一些短小的,和孩子一起听,并共同探讨。讨论各自喜欢音乐的什么地方,它使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它是什么颜色……把你们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不必担心是对还是错、音乐术语是否准确,或别的什么东西。家长要努力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热爱音乐,并想和你一起分享。

第三,和孩子一起感受现场音乐。

对于喜欢音乐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可以和经历、感受现场音乐相提并论。演奏者及他们的乐器、观众、灯光等,都是这一盛事的一部分。这些足够使孩子们激动不已。

所以,如果孩子已足够大,就应尽力时常带她去参加音乐会。

发现和挖掘女孩的音乐天赋

音乐作为人类美好情操和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能使人插上想象的翅膀腾空翱翔,飞到一个美好、纯洁、幸福的境界中去。音乐会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执著追求。生活不可没有音乐,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音乐。不少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发现,婴儿在出生后最初几个月里首先表现出的是对音乐的特殊“兴趣”与“厚爱”。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未必能识几个字,却会哼曲唱歌,其原因就在于听觉是儿童感知客观世界最早、最多的感觉。充分利用音乐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是开发孩子心智、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对孩子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原因,还在于音乐能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唤起他们善良、温柔、活泼向上的情感。

你的孩子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吗?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音乐感受力的早期发现。如在音乐声中会手舞足蹈,面露微笑或者会入神倾听,哭闹和伤心时一听到音乐就会安静下来。

听觉的敏锐于对音乐要素的特殊辨别力。对不同的音高、音色、节奏有不同的反应,并能准确地加以模仿。

音乐记忆力特别好。对于喜爱的歌曲或者乐曲主旋律能够在听几遍之后马上记住并模仿学唱。

对各种形式的音乐表演有积极的要求。表现出比较强的音乐表演的欲望,即使在陌生人面前表演也不感到拘束。

表演中反映出自发的乐趣。包括对歌曲表演的处理,努力追求优美的音响以及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力等。

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坚持能力。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和强迫,自觉表现出渴望音乐学习的心理,并能够较长时间放弃玩耍而坚持学习。

音乐的创造才华。除了模仿学唱之外,还喜欢哼自己随口编的曲调,或在琴上弹奏自编的曲子,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具有上述音乐才华,要尽力培养。

音乐兴趣需要父母的培养

如果一个家庭有音乐,并不意味着这个家庭的孩子一定会成为音乐家,但如果一个家庭没有音乐,那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孩子不会成为音乐家。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安排她的音乐活动,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心理,有意放一些配乐故事,在听配乐故事的同时,有意识地把她的注意力导向音乐,然后再有目的地找些与配乐故事里相似的音乐让孩子听。这些似曾相识的音乐能够引发孩子对故事的联想,易于让孩子接受。给孩子放一些童话音乐,如《龟兔赛跑》《动物狂欢节》等作品,在听的过程中,同孩子一起编故事。

还有,有选择地购买了一些儿童歌曲光盘,放给孩子听,有时和孩子一起唱。这些歌曲很有教育意义,如《小蚂蚁》《拔萝卜》,教育团结起来力量大;《小金鱼》告诉孩子要合群;《小青蛙》《小蝌蚪》《我和星星打电话》等知识性强,有助于孩子增长知识。经常引导孩子唱这类歌曲,可以使她从中得到品德情操的陶冶,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在教孩子唱歌时,家长要选内容好、有教育作用的,而且好听易唱的。孩子最好经常和家长一起唱歌,如在幼儿园经常唱一些小手、小脚、小猫、小兔、小山羊等内容的歌曲;到了小学一年级,要经常唱一些游戏性较强、有情节或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的歌曲,如《小鸭和小鸡》《大公鸡》《我的好妈妈》,还唱一些教育孩子要诚实、爱护树木、文明礼貌等品德的歌曲,如《让座》《好孩子要诚实》《小树苗》、《对不起,没关系》等。这些歌曲不仅内容有积极教育意义,而且曲调好听、主动,音域不宽,节奏不难,适合一年级学生学唱。在唱的同时教孩子一些优美的表演动作,不仅有利于帮助孩子理解歌曲内容,而且能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音乐对孩子的魅力是无穷的。不仅陶冶了孩子的情操,也活跃了孩子的课余文化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