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察秋毫,面对女孩的问题怎么办

明察秋毫,面对女孩的问题怎么办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父母要认真分析其说谎的原因,摸准其说谎的规律,要多花点工夫,不要轻信孩子的话,稍有怀疑,必须马上核实孩子的话,如是谎言,及时揭穿。如前面所说,父母的专制、严厉往往是孩子谎言的温床。这样,就可消除孩子说谎的外在因素。这是教育文明化的标志之一。从学校教育角度看来,这也是学校所期待的信息反馈。这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努力。

第10章 明察秋毫,面对女孩的问题怎么办

妙招应对女孩爱说谎

孩子们撒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又是一个应该引起家长警惕的问题。孩子出于某种原因,如怕责备、挨打,为博得家长的欢心等撒谎是常见的。撒谎有两种现象:一是偶尔一次,如伟大导师列宁小时候,有一次到姑妈家去玩,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当姑妈询问时,小列宁撒了谎,没有承认是自己打碎的。事后,当他回到家意识到这样做不对时,马上写了封信向姑妈承认花瓶是自己打碎的,并表示自己撒谎是不对的。二是经常性撒谎。这种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说谎行为与诚实是背道而驰的,家长要帮助孩子矫治撒谎的恶习,必须对症下药,即,首先要找出其说谎的原因:

原因一:家长的管教比较严厉。

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这是好的,但有的则太过分,太严厉,动辄打骂,孩子见到父母像老鼠见了猫,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撒谎。孩子往往想通过一句谎言来避免一顿“皮肉之苦”。

原因二:逃避责备。

孩子因为做了错事,怕被人责备而撒谎,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往往最容易隐瞒、说谎。如一名学生,期中考试开了“红灯”,父母问她学校什么时候开家长会时,她说“不开”,她也不把成绩册给家长看。后来,家长去学校与老师联系。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自知“谎言”要被戳穿,就买了几包老鼠药吞了下去。

原因三:孩子的虚荣心作怪。

有一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往往容易胡编乱造,瞎吹瞎说。

在弄清了孩子的说谎的原因后,我们就可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矫治了。矫治的方法有以下几条。

第一,抓好第一次。

如果孩子仅是第一次说谎,父母必须当件大事把它抓好。不妨来点小题大做,把文章做足。在弄清说谎的缘由和动因后,应立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说谎的危害,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并明确表态:“下次不能再说谎。”总之,要让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谎是不诚实的表现,是不对的,下次不能再说。只要抓好了第一次,就能刹住车。

第二,重视屡犯的孩子。

对那些屡犯的孩子,父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关系到孩子道德品质的大事。因此父母要认真分析其说谎的原因,摸准其说谎的规律,要多花点工夫,不要轻信孩子的话,稍有怀疑,必须马上核实孩子的话,如是谎言,及时揭穿。要让孩子知道谎话骗不了父母,就只好说实话。否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好骗的”“可欺的”,继而胆子越来越大,谎话越说越多。

第三,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如前面所说,父母的专制、严厉往往是孩子谎言的温床。因此,家长一定要民主、和谐地对待孩子,让孩子敢于说实话。有时即使孩子做了错事,只要孩子认错了,就不应再痛骂、毒打。因为孩子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就可消除孩子说谎的外在因素。

第四,家长自己不说谎。

有的孩子说谎,原因往往是家长自己说谎“教”出来的。所以家长决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谎,或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我国古代“曾参杀猪”的美谈可成为广大家长学习的楷模,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说话要算数,不能骗别人。

妙招应对女孩不爱做作业

“功课做完了吗?”这几乎是每位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以后的第一句话。

适当做些作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有些孩子讨厌做功课。家长督促过严,就会和孩子关系紧张;父母之间看法做法不一,更为家庭增添烦恼。这个头痛的问题折磨着不少家长,他们对自己孩子说:“我跟你一起受罪!”

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具备科学的方法。

有的话天天说,却未必有效果。如果一位厂长每天下班时守在厂门口问工人:“你定额完成了吗?”这和一回家就问孩子功课引起的心理反感,恐怕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我们不问问:“今天你什么课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球赛胜负如何?”“你借到了什么新书?”……假如我们对孩子的精神生活表示淡漠,缺少起码的关注,只是想到营养与成绩,长此以往,孩子的热情与求知欲就会减退,学习日益被动。关于这一点,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早已告诫过老师与家长。同时,对孩子的精神生活缺少关注,还会造成两代人感情上的隔阂,而感情一旦淡漠,心灵就很难沟通了。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开始学习后的第一天遗忘得最快,可能损失60%,以后则逐渐变慢。因此在学习当天及时复习加以巩固,对提高记忆效率非常有用。家长可把这个道理结合作业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听,让她们亲身体验,使他们切实感到及时完成作业的好处,从而自愿接受作业。如果只是笼统地讲学习目的与作业态度,甚至施加压力,恐怕都无济于事。

在少年儿童的学习动机中,兴趣应占很大比重。这是教育文明化的标志之一。兴趣有巨大的内趋力,可以引发奔放的热情。人类文明史上卓有建树的伟大人物,对此都有深切感受。在强调兴趣的重要时,他们往往不怕讲过头。

家长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在做作业时,不时会闪现兴趣的火花,家长要善于捕捉并及时“助热”。例如,孩子在组词造句时,可以帮助孩子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等。只要留心,机会很多。

除此以外,家长也应尽可能把孩子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和完成情况告诉老师。从学校教育角度看来,这也是学校所期待的信息反馈。学校可以据此作出作业量的调节。

家长在不懈地引导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应当劝阻孩子不要经常“挑灯夜战”。在肯定其热情的同时,要讲清危害。鼓励孩子分清主次,学会“弹钢琴”。如果仍未及时完成,家长还应协助他们消除负疚感,使其心情“多云转晴”,在他感到愉快些时,再不失时机地鼓励他“攻一下”。

什么时候,才能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学校所规定的作业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什么时候,更多的爸爸妈妈能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做功课,而露出欣慰的笑容……这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努力。

妙招应对女孩学习太马虎

“老师,有的时候,我觉得卷子很简单,考个90分根本没问题,但结果却连80分都考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脑子太笨?”

还有一位同学说:

在我身边有一些同学,老是想一下子就把学习任务完成,认为比别人快就是效率高,结果在学习上就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不是丢‘东’就是落‘西’。数学中忘了一个符号、一步运算,语文中张冠李戴、加‘点’少‘画’,缺乏一种严谨认真的学风。要知道,这种马虎的学习态度,不仅会使你返工、丢分,甚至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以致欲速则不达。

事实确实如此,当我们急着要做成某件事的时候,就会丢三落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一个学生就曾拿着一张试卷找到老师,十分委屈地说:“老师,你看看,这张试卷我本来是能拿90多分的,可是现在却只拿了60多分……”

老师接过学生的试卷,仔细研究了一下,觉得这张试卷对她来说,确实是“很小儿科”,但为什么她没有拿到满意的分数呢?原因就是她的马虎。

这位学生人聪明,脑瓜灵活,很多问题,别的同学需要思考很久,她一会儿就能给出答案。但她的缺点也和优点一样明显,就是做事毛毛躁躁,这个缺点放到学习上,那就是不能拿到高分的一大关键。

我们可以这样说,粗心、马虎正是学习的大敌,我们当中很多人,就是因为粗心马虎,在关键的考试中败下阵来,也是因为粗心马虎,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

面对粗心,或许学生会无限懊恼:“粗心、马虎害人不浅,我们也体会到了,但我们就是改不了,这能怎么办呢?”其实,不是改不了,只是坏习惯养成了,一时半会儿还不知道如何纠正而已。

坏习惯的养成总有一个过程,粗心马虎也不例外。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记忆多是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但也不排除无意记忆的作用。有时候,当我们记忆某些东西时,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就会游离在自己的学习任务之外,使得记忆不牢固。所以,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才会出现记忆力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记不长久、记不准确也就导致了我们在回忆知识时对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困难,因此也就容易盯错。

举个例子,在我们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如果记错了运算公式、定律,即使每一步骤的计算都很准确,可最后的答案往往却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

从这个层次上说,记忆出错,就是导致我们马虎的一个重要原因。

手脑不一致出错。它可能是思维敏捷而动作跟不上,也可能是由于思维粗略而书写详尽的差异造成的。如果是这类粗心造成的错误,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在保证思考速度的前提下,细化脑子中的思维步骤,加快书写的速度。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也是如此,很多学生之所以会犯粗心马虎的毛病,就跟她们对待学习缺乏严谨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学习过程中自以为是、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要不得的,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懂了,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第一步:形成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习惯。

通常情况下,同学们马虎导致的作业错误,常常是由爸爸妈妈或老师给检查出来,一一指正。这种方法对克服马虎的毛病不但没有好处,还可能导致同学们产生依赖心理而更加马虎。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检查、验证学习效果。比如,她做数学题目时,得出答案后并不算完,还要把答案代进题目中去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力争培养一次做对的习惯。

第二步:给自己制订惩罚马虎的措施。

由于马虎,作业或考试出了问题,取消某项外出游玩的计划,取消一次看电视或电影的娱乐活动;也可以罚背诵两段有关讲认真、不马虎的格言、名言、谚语。这样做,不仅能切身体会马虎带来的“恶果”,更能因为“惩罚”得当,掌握更多的知识,“因祸得福”。

第三步:进行“细活儿”训练。

马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做事不细心。通过“细活儿”,例如,写正楷字,画工笔画,缝衣服扣子,淘米,择洗蔬菜,计算水电费,动脑筋游戏等,有目的地去选这类事情经常训练,耐心坚持下去,渐渐地,孩子就会发现自己也能细心了。有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就慢慢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了。

妙招应对女孩的叛逆行为

每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大都认为是天生的,没办法管。殊不知,父母教育不当才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大部分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时,很少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经常不和孩子商量,就替孩子做出决定,逼得孩子只有采取极端的方法来抗争。许多家长教育观念中有个误区,认为自己的孩子,让他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如果这样的观念不改,势必会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立。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时,要认真想想,这个做法是否适合孩子,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才能渐渐梳理孩子对立的情绪。

此外,由于目前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很多父母都将孩子交给保姆或是长辈来照顾。亲子相处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下班后再没有好好陪孩子,长此以往亲子互动就容易产生问题,出现顶嘴的次数自然也就多了。

不管家长有多么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哪怕只有10分钟也好。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认真、专心地看着孩子的眼睛,仔细倾听孩子想说什么,有什么问题,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充分的重视。

第一,要把握好批评的时机。

其实孩子犯错误以后,多半都会进行自我反省,只是更多的时候碍于自尊都不会马上自己承认错误。因此,父母在对批评的时机把握得好,效果会好很多,尽量采取能疏导不批评的方式。

第二,批评要适度。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就事论事,不搞“算总账”式地批评,而且要善于控制情绪,选择恰当的措辞,做到以理服人。

第三,态度要真诚。

父母要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进行批评,要知道,缺少了真诚的批评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第四,千万不要群起攻之。

批评的人越多,错误的事例越多,孩子越不容易接受批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在孩子犯一个错误时,所有的人都一起来批评,而应该在孩子犯不同错误时,父母各自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

第五,引导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批评。

我们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一个目的是帮助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习惯。

妙招应对女孩的“小姐脾气”

有这样一些孩子,她们脾气比较暴躁,并多以自己为中心,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很少为别人着想并且缺少谦让精神。其实,孩子的脾气秉性一方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发脾气是愤怒的表示。对孩子来说发脾气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长时间把发脾气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家长就应提高警惕。孩子爱发脾气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她对环境适应能力,使孩子难以应付挫折并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这对孩子的人生是十分不利的。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孩子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叫,有的还摔东西。更有甚者往地上一躺,任你哄骗或威吓,就是一副不达目的不起来的架势。遇到这种情形,做家长的往往心烦意乱,不知所措。于是,为了尽快平息孩子的怒气,不惜牺牲原则来满足孩子的要求。殊不知,这样就会使孩子把发脾气作为逼迫家长就犯的有力武器。如此下去,孩子的脾气只能越来越坏。

长辈们对孩子的发脾气,要区别对待,千万不可以草率行事,尤其不能以发脾气来压制孩子的脾气,家长一贯的态度,一经形成定式,将会影响孩子终生。

那么如何教育爱发脾气的孩子呢?有以下几种方法父母们不妨试试。

第一,转移注意力。

音乐有镇定的功效,放点音乐,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哭闹停止;可以忽然提出一个新的事情,要孩子和你一块儿去干,她也许会忘记发脾气的事;在孩子耳边轻声说些有趣的事,或者开始说故事,孩子很可能会为了听故事而停止哭泣;如果你感觉到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紧张,可以引导孩子玩个有意思的游戏、读本书或者把孩子带到户外参加活动。

第二,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的和谐情感沟通,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适度表达情绪,积累情绪经验,促进情绪健康成长,这个过程也就是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过程。

第三,置之不理。

置之不理是帮助孩子摆脱发脾气习惯的最见效的方法。如果发现孩子乱发脾气,只要没有什么危险,你就不要去理他,尽管干自己的事,继续你的谈话或大声自言自语、唱歌、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坐下来读书,或走出去。同时,你要注意孩子的动静,但千万不要看她,因为即使只是瞥了她一眼,她也会受到“鼓舞”,继续闹下去。

当孩子意识到发脾气没有用处,哭闹声降低后,你可给她个台阶,以帮她摆脱窘境。

妙招应对女孩和父母的较劲

有一位烦恼的母亲找到我向我诉苦,她有一个上中学的女儿,最近和她讲话时,态度很不好,比如说:

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母亲问她:“你到哪去了?怎么晚了一个多钟头?”女儿说:“我和同学一起到露露家玩。”母亲很生气地说:“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以后放学后就回家做功课;不要到处去野!”女儿听了之后脸色很难看,然后不理母亲就回房间去了。

这个时候,母亲感到很尴尬,生气又无奈,或许母亲说话的语气太重了,伤了孩子的自尊,但是母亲后来发现女儿越来越不听话,知道女儿心里藏着、憋着许多话,很担心将来会发生什么问题。可惜的是,她越是担心难过,就越加倍责问女儿,母女俩之间的沟壑也越来越大。

这位母亲与孩子沟通困难,也就是她与孩子之间无法进行积极正向的交谈,主要的原因是她们之间没有建立积极正向的情感反应。父母与孩子说话应该有正向的目的:提供知识信息、说故事、解决问题、分享想法与情感等。父母如能表达友善时,往往得到孩子相对的友善。

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表达亲昵的行为,然而人不管长多大都需要温暖的身体接触,也别忘了接纳与鼓励孩子对你表达爱意的机会;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热心与真诚,愿意创造快乐的时光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语气柔和:一种欢愉的声音比高昂尖锐的声音更能赢得孩子的敬爱;注意非语言的表情动作:生气的脸色表达负向的态度;冷静下来,微笑。

在做上面这些事情之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基本上是好的,而且不管她说什么或做什么,你都爱她。你也许不喜欢她的行为,但你喜欢她的“人”。有时只要几个字或一句话:“很好!”或“我也有同样感觉。”有时,微笑、眨眨眼、皱皱鼻、不说一句话地抱抱她,都会告诉孩子你接纳她;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欣赏她,不只是当她表现好时。

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培养其自信和自尊,调动孩子上进的积极性。所以在与孩子交流中,多使用正面语言:

——“放学了,累不累?”(问候)

——“请把衣服收好!”(感谢)

——“我真喜欢你!”(表达爱意)

——“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办?”(征询)

——“好极了!”“你做得很好!”(表扬称赞)

为什么有的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在父母面前以沉默来对待父母所谓的“教育”?原来,不少父母使用的语言,伤透了孩子的心:

——“你真没出息!我看你没有希望了!”(伤害)

——“不可以!”“不准!”“马上关掉!”(命令)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威胁)

——“人家隔壁的明明成绩多好,看你,真丢人现眼!”(贬低)

——“不要来烦我!”(拒绝正当要求)

——“我说你不行就是不行!”(强迫)

——“傻瓜,没有用的东西!”(恶言)

——“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抱怨)

——“求求你小祖宗,别这样做好吗?”(哀求)

检讨下和孩子沟通时的语言,用宽容的语言代替苛刻的语言,会还给我们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

妙招应对女孩吸烟、喝酒的癖好

“小不点一个,还瞒着家长吸烟。”一位教师指着一名女学生摇头叹息道。从孩子泛黄的食指可以看出,她吸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牙齿看上去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有的洁净,老师说她喜欢将三根烟接到一起吸,还常常表演给其他同学看,那些女孩竟然一个个兴奋地鼓掌起哄。这个班里有一大半男生抽烟,有部分女生也喜欢凑热闹。

青少年抽烟出现低龄化走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目前我国青少年吸烟总人数高达五千万人。

除了抽烟,青少年喝酒人数近些年也是呈直线上升,每家医院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一些因为喝酒感觉肠胃非常不舒服的青少年。问及这些青少年如何沾上烟酒时,不同的孩子给出了不同的理由:

好奇心促使。十几岁的孩子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这里不光有男孩,女孩数量也日益增多。看到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体验一番。看着电视剧里明星们帅气十足吞云吐雾,再看看周边人拿烟的酷劲,不由自主地就想尝试一番。

缓解压力。很多孩子误以为烟酒能帮其解愁,学习不好,心情不好,与父母产生矛盾等心里有压力时,总会寻求一种释放和解压的方法,而烟酒带来的神经麻痹,似乎就是她们精神的良药,帮其消愁解忧,逃避现实。

逆反心理。每个孩子都会有一段叛逆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总喜欢唯我独尊,越是大人反对的东西,她们越喜欢尝试,并将与大人唱反调当成乐趣。

成人心态。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孩子,总希望自己是个大人,能像大人那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抽烟喝酒似乎就是一个成人该具有的活动。

身边朋友的影响。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们会接触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一旦身边的朋友或同学有着抽烟喝酒的习惯,经常与对方在一起,难免会受到影响。

所以,父母和孩子都要重视这一危害,尽量少接触。如果孩子有着尝试的冲动,父母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呢?

让孩子了解抽烟喝酒的危害。专家认为11~15岁是极易沾上烟酒的高危阶段,父母要在孩子还未接触前就告诉她们抽烟喝酒的种种危害,以实际的案例、纪录片、模拟图像等加深危害印象。

让孩子知道你对抽烟的看法。父母既是孩子的导师还是朋友,应该放下自己是大人的架子,以平等的方式,相互交流各自对烟酒的看法,并强调父母的想法。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的行为。有专家强调,一个家庭父母有抽烟酗酒的问题,女孩十有八九也会有。不想让你的孩子早早沾上烟酒,父母尽量少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如果你既要反对孩子抽烟喝酒,又总是在他面前肆意酗酒抽烟,那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相信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在谈及烟酒的危害性时,孩子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有抵触心理。但到他们真要尝试时,还是会想起父母的忠告,并会思考自己这么做的后果,从而收敛行为。

动之以情。告诉孩子,如果他继续抽烟喝酒,父母会非常失望和痛苦,甚至都无法安心工作,这比同他谈论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也许更为有效。

告诉孩子没有人会为她的健康埋单。也许受到同龄人的诱惑,孩子禁不住加入到吸烟喝酒一族。即便知道这么做危害大,但怀着“抽烟喝酒出了问题,他们还陪着我”的侥幸心理,便欲罢不能。父母不一定批评孩子的酒友,但可以告诉孩子,今天给你烟酒的人,实质上就是在跟你交换健康,等某一天你的健康全部用完后,你所要承受的痛苦,并不是一两根烟,一两杯酒就能化解的。让孩子认识到,没有人能为自己的健康负责,除了自己。

不要认为抽烟不如其他冒险行为危险。

许多研究发现,抽烟往往很快导致健康和社会问题。如果孩子十来岁时就开始抽烟,比起晚抽烟喝酒的人,得病概率高出好几倍。无论是花费在烟酒还是医药上的费用都要比别人高。

将香烟清除出孩子的生活区。如果社区商店向孩子出售香烟,父母们应提出抗议。

坚决禁止女孩因顾及朋友面子做违纪的事

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当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

这种心理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往往会服从同伴的要求改变自己。如留长发、穿某种牌子的运动鞋、戴一种样子的手表等。

其实,这些要求都不过分,家长还能接受。但是如果孩子跟着同伴一起“学坏”,麻烦可就来了。

薛静今年刚上初中,她与班上的几位同学经常约着出去玩。一天,他们骑着自行车来到一条较僻静的街道,其中的一位同伴说:“咱们比比看,看谁砸这些路灯砸得最准。”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其他几位同伴的响应。他们纷纷去捡石头,投向路灯。

薛静觉得这种做法不太好,就犹豫起来。同伴在一旁煽风点火:“嘿,你胆子也太小了。你看,我们都投了,挺好玩的。”

薛静担心拒绝了同伴,会被同伴瞧不起,犹豫了一番,还是捡起了地上的小石头……

回家后,薛静觉得过意不去,就和爸爸讲刚才发生的事。薛静爸爸听后说:“虽然你这件事情做得不对,但是你能主动和我说,这非常好。”

薛静感到委屈地说:“爸,其实我也不想的。可他们都扔了,我不做,他们会说我要当叛徒。”

薛静爸爸很理解地说:“我知道你当时心里很矛盾。但不管怎样,你跟他们一起干了这件事是不应该的。今后不许再干这样的事了。”

“那我不能说不跟他们玩了。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我怎么办呢?”

“首先,他们要你干什么事,你就要想想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不好,你就要拒绝。当然你可以采取一些较策略的方法,如说‘不好,有人看见我们了’‘这一点都不好玩,我不喜欢’等理由来婉言拒绝……”

想一想,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迫于同伴压力而做些错事的经历?怎样才能让孩子摆脱这种压力,保持独立的思考力呢?

如:“跟朋友在一起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都要带着脑子思考。”当朋友强迫你干某些事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再想想做了这些事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家长温和地讲道理,尽量说服孩子,再加上十几岁的孩子自己也具备一些自制力,相信她们会慢慢摆脱从众心理,变回以前那个乖孩子。

如果父母教育的方式出了问题,很可能会物极必反,下面这些话千万别对孩子说。

“我不喜欢你的那些朋友,瞧她们一个个的怪样,不伦不类的。”

仅从外貌上来判断人,孩子就不会尊重你。应该让孩子带她的朋友来玩,你同她们认识,通过她们的言行,你就会更客观地判断她们。

“为什么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呢?”

这实际上在重复每一代父母所说的话:“别人跳水,你也跟着跳水?”你的意思是让孩子明白,应该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让她疏远朋友。应该用理解的语气说:“她们做什么,你也做什么,看来这些朋友对你很重要……”你这样说,为更深入的交流打开了门户。

“难道你自己没有脑子?”

这种说法尖酸刻薄。你实际上想说的是:“如果你按我说的去做,你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照着你的朋友们的说法去做,你就是没有脑子。”家长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是方法不合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