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有密切的联系,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我们对某种事物缺乏认识,就不会有对这种事物的爱与恨。一个对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了解甚微的人,不可能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常言说:“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常常制约着他的道德情感水平,高级的伦理性道德情感总是在个体掌握一定的道德理论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因此,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进道德情感不断升华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海市金山县张堰中心小学的领导与教师,正是从让学生认识家乡开始,激起他们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的。他们组织学生学习乡土教材《可爱的家乡——张堰》、《谈校情、话乡情、看国情》,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接着,他们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参观张堰的乡镇企业,市政工程建设成就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自己家乡的了解。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家庭小调查活动,从新旧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中具体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实施美育,陶冶学生情操
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美育的教育功能历来受到中外哲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手段,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学校的美育是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大自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来进行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假、恶、丑的痛恨和唾弃。梁启超曾举例谈到小说对人发生熏陶、教育作用的情况。他说:“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扬,而神经为之营注;今之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自然环境对人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熏陶作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人们的思想情感受大自然感染、熏陶所致。自然的美是经过人民长期劳动改造的结果,因而它们常常与爱祖国、爱家乡的道德情感融为一体。现实生活中的美使人更加热爱生活,奋发向上。在实际教育中,可以向学生实施系列的审美教育讲座,讲授《中学生应该懂得美》、《中学生应该追求美》、《谈谈感受美》、《谈美的发现》、《中学生自身美的创造》等内容,同时辅之以艺术节、科技节活动以及参观、游览、春游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美的事物,参与审美实践活动。
三、创设情境,培养道德情感
根据中小学生易受情境影响的特点,我们可以创设以下一些情境以培养其道德情感:将《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条例内容,由学生编成戏剧小品,使学生在表演中受到情境感染;建立少先队尊师礼,文明监督岗,干部轮换制,三好学生、文明学生的民主选举,集体过生日等制度,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体验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布置寒暑假德育作业,运用实际情境,为学生提供在一定情境中获得锻炼的机会,如协助父母开一次家庭民主生活会,学做一些家务替父母减轻负担,帮助邻居小孩解决学业困难或思想问题,积极参加假期读书活动,等等。
四、实施移情训练,培养道德情感
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映能力。移情,作为诸如助人、转让、抚慰、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的,能激发、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移情训练,在于设法消除学生的情感阻力,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积极的社会情感,把“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情理相融,相得益彰,为培养道德情感能力提供良好的“催化剂”。
很多实验证据表明,移情在引起亲社会行为动机上起着重要作用。众多的研究也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高相度关,即移情水平高的被试比移情能力低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
心理学家斯陶布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是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的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一是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因此,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
1971年,斯陶布以游戏扮演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训练实验。实验分五种情境:一个孩子在隔壁房间里从椅子上摔下来;一个孩子想搬太重的椅子;一个孩子因为积木被另一个孩子拿走而不高兴;一个孩子站在路中间,一辆自行车正飞驰而来;一个孩子因跌倒而受伤。研究者将每两个儿童组成一组,一个扮演需要帮助的不幸者,另一个扮演给予帮助者。实验先向帮助者依次描述各种需要帮助的情境,然后让其用各种自己能够想到的办法帮助“不幸者”。必要时研究者会给予提示。各种助人行动包括实际地进行帮助、口头上进行安慰,以及喊别人来给予帮助等。最后,两个儿童交换扮演的角色,再重复以上程序。斯陶布用三种亲社会行为来检测训练的效果:一是帮助一个隔壁房间里因摔倒而哭喊的女孩;一是帮助一个曲别针散落一地的成人;另一种行为是给被试儿童糖果,然后要求他与别的没有糖果的儿童分享。研究的结果表明,角色扮演的游戏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并且效果至少可以保持一个星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