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德育模式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总之,麦克菲尔的体谅德育模式倡导从青少年实际答题中评判其成熟度,把促进学生社会成熟度作为教学依据,使情感教育与发展道德认知能力结合起来,收到了引人注目的成效,这对学校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麦克菲尔忠实于人本主义德育观,系统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并淋漓尽致地在具体德育活动中表现出来。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他们根据《英国学校德育教育课程的方案》,经过若干年研究后编写的德育课程《生命线》系列教科书中,该丛书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主张多关心、少评价的基本德育思想。

《生命线》是为普通学校(中学)编制的德育教材,涉及范围广泛,但体谅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教育宗旨始终贯穿其间。麦克菲尔认为,道德教育应当是人类整体和社会运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社会凝聚力,不应把道德教育降低到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上,而应激发每个人作为人类一员所应具有的人性感,培养利他主义精神。

《生命线》丛书由五部分组成,其中第四、五部分各是一本书——《我们的学校——中学生民主实践手册》和《中学的道德教育》,而丛书的一、二、三部分则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材。因此,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生命线》丛书前三部分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部分由三组卡片和一本《教师指导书》组成。三组卡片的主题分别为“敏感性”“后果”“角度”。三组卡片共几十张,每张卡片类似16开纸张大小,上面分别绘有彩色图案,都是儿童常见的生活中的场面。图的下面都有一句发人深省的提问。教师可逐一向学生显示卡片,然后按卡片上的问题问学生,主要是了解学生面对某特定情境时的态度。教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体谅他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感。如,敏感性单元教学有这样的问题:“当你知道最好的朋友正在做给他(她)带来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断定成熟度,以决定新的教育策略。

第二部分:验证规则。这部分有五本小册子,分为五个单元,探讨了一个叫保罗的少年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遭遇,借此向14~16岁少年提出一些他们面对的社会问题,提供机会接触一些成年人的问题和为寻求解决而作好准备。五个单元的题目分别为《规则与个人》、《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谁的利益着想?》、《为什么我应该?》。

每个小册子都有图文并茂的故事内容。一般在故事之后还有供学生讨论的思考题或练习题。例如,在《规则与个人》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保罗一直在帮助学校开车,但有一天为了去看电影来不及回家取钱了,就在学校“借”钱(挪用公款),被当场抓获。学校把此事通报家长后,对他作出了停学一星期的处罚。故事之后的思考题有:你认为学校对保罗的处罚公平吗?如果不公平,你认为怎样才公平?如果你是保罗,你会怎样?最后,让学生分配角色扮演校长和保罗,并进行对话。

第三部分:付诸行动。本部分旨在提出“如果是你,会怎样做”的问题。这里共有六本小册子,都把历史上震撼人心的事件作为道德思考的出发点,让学生以当时事件中的人物为角色,以便在道德问题上进行探索。《生日》记载了1904年一名非洲儿童在美洲教会诊所出生的故事;《单独监禁》写1917年英国一个拒服兵役者的遭遇;《逮捕》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儿童遭纳粹追捕的事;《街景》描绘了1965年洛杉矶暴乱中一位酒后驾车者被击毙的事件;《1966年越南悲剧》记述了一位14岁男孩被严重烧伤的惨剧;《医院的微风》披露了1969年伦敦一少女遭受药物副作用住院的痛苦经历。这些故事把历史与现实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总之,麦克菲尔的体谅德育模式倡导从青少年实际答题中评判其成熟度,把促进学生社会成熟度作为教学依据,使情感教育与发展道德认知能力结合起来,收到了引人注目的成效,这对学校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