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世界

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世界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的淬炼也是身、心、灵成长的源泉。匹兹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立维医生对患有末期乳癌的妇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平常比较乐观的妇女在接受治疗后,不再复发的几率较高,这就是保持乐观信念所产生的情况。20年之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的人中,悲观者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乐观者。很多研究结果证实,悲观者对现状的无力感会削弱人体自身的天然防线,也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世界

有一个透明的杯子,里面装着半杯水。有人说,杯中水半满。也有人说,杯中水半空。如果是你,你会看到什么?人生就像一只杯子,起心动念,意义截然不同。面对同一件事,乐观者看到的是机会,是杯中的“有”。悲观者看到的是缺损,是杯中“无”。这种态度决定了乐观者永远乐观,也决定了悲观者永远悲观。

一个残疾的画家说:我不是从“拥有”的角度,而是从“成为”的角度来探索人生。我深信“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因为一切都是体验。所有的淬炼也是身、心、灵成长的源泉。人的一生,不只是求温饱,而是追求生命的丰富与开阔。从决心出发,虽然我没有了双手,缺了一只脚和一个眼睛,但肢体的残缺,并不能阻挠我成为一个自在的人。看看空荡的衣袖,我眨眨眼笑了笑,砥砺自己——我还是可以“掌握”快乐的人生!

一个自强不息的作家说:人在孤独中,正是自我重新内省的最好时机。我更可以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未来又能做什么?人在低潮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储备能量的最佳时候。将这些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待他日得以发挥时,那所爆发出来的潜力,绝对有无限的可能。

一个失去双腿的人在医院里寻死觅活,痛苦得活不下去。然而,当一个失去一只眼睛、一双手和一只脚的“快乐者”走到他身边的时候,他大吃一惊:他失去的要比自己多得多啊,然而,他为什么这么“快乐”呢?

“快乐者”告诉他:比起长眠地下的人,他至少还拥有阳光、空气,至少还能闻着鸟语花香,至少还能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人生有无限的可能,生命有无限的潜能。人生的诸多可能,总在一念之间;生命的诸多潜能,也系于一念。就是这一念心,可以决定人生的光明与黑暗,也可以决定生命的伟大与渺小。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高的,高得像山顶一样突出;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每一只鸟都埋头飞翔;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嘴里说出,所有的副词已经省略;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淹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绿草从岩缝中横长出来;在那里,心灵受到神的指引,朝着那不断挺进的思想与行为,一路放歌;在那里,成功的预言长出了翅膀,红嘴鸟把欢乐的颂词投进了理想的大火……

如果你不想变得悲观,你就应当审视自己的拥有,并对自己的拥有表示感激。有个顽皮鬼遇见了一位潜心修行的老和尚,顽皮鬼看老和尚一动也不动地参佛,因此起了吓唬老和尚的念头,于是他变成一个无头鬼,飘到老和尚的面前。老和尚看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真好,没有头就不会头痛了。”顽皮鬼不服气,马上又变成一个没肚子的鬼,心想这次一定可以吓死老和尚。没想到老和尚仍是看了看,笑着说:“没有肚子就不会肚子饿了,不必想该吃些什么,真是幸福啊!”顽皮鬼非常生气,决定使出浑身解数。这一次,他变成一个满面青光、没有五官的鬼,他偏不信这样还吓不了老和尚。老和尚依旧不急不慢地说:“没有耳朵,就听不见扰人的声音;没有眼睛,就看不见人间的丑陋;没有鼻子,就不会流鼻水;没有嘴巴,就不用辛苦地说话,你真是非常幸运呢!”这次,顽皮鬼再也没辙了,只好悻悻然地离去。

在我们身旁经常出现如顽皮鬼般的考验,如果我们也能像老和尚一样,凡事从乐观的角度来思考,生活就能简单快乐多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克莱里・萨弗指出:“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思想,从悲观走向乐观,你便可以使你的人生改观。”

你是否觉得半杯茶是装着一半,而不是空着一半?你是否把你的视线落在油炸面包圈的圈上,而不是落在中心的圆洞里?这些老掉牙的话题,现在已经成为科学性的问题了,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积极的人生观对人所能产生的力量。

哈佛大学医学院曾进行过104项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对象达15,000人。研究结果证明,乐观能帮助你变得更幸福,更健康,并且更容易获得成功;而悲观呢?正好相反,能导致你绝望、罹患疾病和步入失败。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教授说:“如果我们能引导人们更乐观地去思考,这就好比为他们注射了防止精神疾病的预防针。”研究人员解释说:“你的才能当然重要,但相信自己必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克雷格・安德森教授曾经让一群哈佛学生打电话给普通民众,请他们去红十字会捐血。当他们打了一两次电话后都碰了一鼻子灰时,悲观的学生就说:“我做不好这件事。”乐观的学生则对自己说:“我要换个方法再试。”

乐观者会认为他们所处的状态比实际情况好得多,事情并非真的太糟,当然,这种想法会使他们更勇敢地坚持下去。匹兹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立维医生对患有末期乳癌的妇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平常比较乐观的妇女在接受治疗后,不再复发的几率较高,这就是保持乐观信念所产生的情况。在一项以患初期乳癌的妇女为对象的实验性调查中,立维医生也发现,悲观的妇女病情恶化得比较快。

乐观不能治疗不治之症,但却可以防止一般性疾病。在一项长期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一群哈佛大学校友的健康史。被调查对象当时在班上的成绩都是中等以上,健康状况也十分良好。然而其中有些人生性乐观,有些人却悲观消极。20年之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的人中,悲观者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乐观者。

很多研究结果证实,悲观者对现状的无力感会削弱人体自身的天然防线,也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克里斯多夫・彼得森医生发现,悲观的人普遍都不会好好照顾自己。他们对生活的打击只能默默承受,认为自己无论再怎么做,都免不了生病,那些不幸的事总会降临在他身上。于是乎,悲观的人大都吃饭狼吞虎咽,不讲究营养均衡,不做健身运动,不去看医生,却从忘不了要喝酒。就是那种横竖都会死的念头,让他们尽情放纵,丝毫不在乎身体的保健之道。这种状况比较绝对,多数人都是兼有乐观和悲观想法的,而且也并非天生倾向于乐观之后就绝对只从乐观面思考。塞格立曼说,这是一种“回顾过往”学到的思想模式。它是从千百次的警告和鼓励、千百次的责备和赞赏之中慢慢形成的。另外,若是累积了多次的“不准”和危险警告,会让儿童自觉无能、恐惧,最终走向悲观。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过小小的成功喜悦的经历,比方学会了系鞋带。父母可以帮助他们把这些成就转换成自信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出他们的乐观态度。

悲观的确是一种不易更改的习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在一连串让人关注的研究中,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凯罗尔・德维克医生曾和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相处了一段时间,她帮助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成绩的解读方式,从“我是个笨蛋”改为“我没有用功读书”。结果,这些学生在往后的考试成绩上都有持续的进步。

乐观并不是驼鸟心态,凡事只看好的一面,而是一种先让自己增加勇气,再去解决难题的方法。如果在遇到阻碍时,就先将自己置身于悲观的黑暗世界,那么怎么会有光源引导你一步步地去寻找明亮之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