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学生带着手机来上学,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老师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笔者在一所学校的老师中进行了一次调查,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种观点:
反对派:从年龄上来说,持反对观点的教师年龄偏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位即将退休的政治教师。当笔者问及他怎样看待学生带着手机来上学这种现象。他告诉笔者说,很看不惯这种现象,也极力反对学生带着手机来上学。类似事情在他任教的班上也曾经发生过。他毫不客气的将手机没收,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家长请来,让家长监督学生不再将手机带入学校。经过这次动真格的,以后再也没有学生在课堂上打手机接听手机的现象。但他也承认这只是表面现象,是否真的就没有学生带着手机来上课就不得知了。因为毕竟手机就那么小,随便放在书包或者揣在口袋中都没法知道。他认为现在之所以有学生带着手机来上课,完全是赶时髦的心理在作怪。根本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便于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纯粹是为了追求时尚而找的借口。学生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学校不是娱乐聚会场所,要拿着个手机随时联系什么。再说,做学生就得有做学生的样子,整天手中拿着个手机,那还像个什么样。虽然现在手机的价格一直在下降,可也不是花几十或者百来块钱就能买到的。学生都还是消费者,又不能自食其力,哪来这么多的钱?还不是从父母或者亲戚那儿要的。从小就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也许是现在的家长收入提高了,也就放松了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类的思想教育。他说现在不但许多学生甚至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反感提倡什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这类的说法,只要一提起就说这是什么年代了,还提这些。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科学如何进步,一些必要的思想道德素养还是必备的。
赞成派:这在年龄上一般说来属于年轻人,他们自己几乎都配备手机。一位参加工作刚刚三年时间的英语教师可以作为其中的代表。他认为,处于信息时代的青少年,他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他说现在的学生不再像他当年做学生时那样,兴趣爱好的范围很窄,这一方面是学生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家庭小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条件好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自然就广泛起来。比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对于上网、玩游戏十分精通,只要不影响学习,也就没有必要说一定不允许学生接触电脑,不允许上网、玩游戏。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会越来越普及,接触这些新事物不能一口咬定就是追求时髦、赶时尚。做老师的不是要设法阻止学生不去接触、了解这些新事物,而应引导学生如何在接触的过程中正确把握自己。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不是去堵,而是疏导。手机也一样,它的确给人带来许多方便,所以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许多人都喜欢它。当然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课堂上需要保持安静,在课堂上接听或者打手机,扰乱课堂秩序,这是不能允许的,如果不加限制这样课堂岂不要乱成一团。但是学生只是将手机带入学校,而没有扰乱课堂秩序,就没必要说一定不准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
调和派: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不管的话,的确有的学生太不像样,不仅是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而且根本是对老师不尊重的一种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但是如果采取严厉的措施,发现学生带着手机就予以没收,然后让家长来领取,这似乎也有点不近人情。因为有的学生虽然携带手机来上学,他没有违反学校纪律,没有理由将他的手机没收。总之,现在学校的管理工作随着新问题的出现需要一定的调整。但究竟怎样做在既不让学生觉得学校不近人情,又最有效地解决问题,还需要仔细斟酌。
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德国人们尤其关注。因为德国是手机使用率较高的一个国家,大约平均每两个人就拥有一部手机。目前,也正在就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问题展开公开讨论。连柏林市代理市长迪普根也加入了这场论战。他感叹地说“连11岁的孩子都带着手机上学,请你们最终结束这种不可思议的局面吧!”德国教师联合会则认为,各个学校在各自的校规中应禁止使用手机,把手机列为滋扰性物品,教师在必要时可以没收学生的手机。但按以往的经验看,这种学校内部的禁令往往缺乏监督,容易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手机在学校究竟该不该禁,又如何禁,看来一时还难下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