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可怕的电子“海洛因”
这是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消息:
合肥市一个年仅13岁的初中学生因沉迷游戏机,既不归家门也不进校门,甚至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整整在游戏机房泡了8天8夜。
南昌市一名15岁的初中生因迷恋电脑游戏而离家出走,竟然连续24天不到学校上课,也不回家,整天泡在游戏机室。这些电脑游戏室24小时经营,提供“吃住玩一条龙”服务。一家人日夜提心吊胆,20多天时间就像苦苦熬过了20多年。
山东德州一位16岁的少年,将当地所有的电子游戏室玩了个遍仍然觉得不过瘾,竟从家中偷了4000元,先后赴津入沪“上档次”,周游了两个多月,害得全家出动,四处寻找,最后从浦东一游戏机室里把他揪回家。
武汉一名16岁的少年因沉迷游戏机而荒废学业,其母亲在相继跪求游戏机室老板和自己的儿子无效后,向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吁:“这可恶的游戏室,毁了我儿子,毁了我们的一切。为什么禁不下来,真要害了一代人!它毁了我们唯一的希望啊!再也不能让游戏机这软刀子杀人了!”
湖北一省重点中学的江姓学生,今年春节迷上了游戏机,每天消费几元钱;时间一长,玩瘾越来越大。起先克扣自己的“饭钱”,后开始编造各种理由找父母索要,还将父亲收藏多年的一本邮册偷卖了300元,几天便玩光了。于是他弄来匕首出门“唬”钱,从一位老奶奶和一名17岁的女孩那里分别“缴获”到200元和50元。3月31日中午,小江上学途中,举起匕首逼迫一少妇拿出80元钱,被民警截住。
在新闻媒体频频曝光这些事件后,人们发现,“游戏机病”已像瘟疫一样在全国中小学生中蔓延。一些上瘾成癖的青少年终日沉湎于游戏机室难以自拔,中毒之深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电脑、电子游戏机等都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然而,不可忽视的现象——玩电子游戏成瘾也是一种危害青少年心身健康的疾病。它的危害毫不亚于酗酒和赌博,所以有“电子海洛因”之称。
游戏是人的一种心理的满足,而电子游戏比其他游戏方式更强烈、更直接地给儿童这种满足感。有位家长来咨询时反映,他13岁的孩子暑假期间从早上9点玩游戏机,一直玩到夜里10点。另有位家长说,他的孩子上小学,整天沉迷在电子游戏中,现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最近连学校都不愿意去了。平日里寡言少语,吃饭、睡觉等生活中的事都要靠家长来催促照料。家长打骂说教都不起作用,只得求助于心理医生。
儿童期的孩子心身发育都不成熟,如果他们每天与游戏机长时间单独相处,对孩子的思维、情感、行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人的思维是一种内在的交流,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儿童如果长时间地与游戏机打交道,就可能使其基本思维与游戏机简单的符号式的思路相同,而缺少了逻辑思维能力。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会使儿童在情感上对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产生眷恋和依赖,就和过分依赖家长一样。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本来人际交往就少,独立生活能力就差,更容易产生这些弱点。只知道与电子游戏机打交道的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利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兴趣、道德观念等的培育。
我国近些年来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障碍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心理疾病的低龄化,像强迫症等神经症患者中就出现了9岁的儿童,青少年犯罪的年龄也越来越低。许多儿童沉迷电子游戏,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在儿童期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都不高,做事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所以家长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不要把玩游戏机作为奖励孩子学习的手段。在假期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与室外活动,如游泳、打球、郊游等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许多家长认为只有全面取缔,才能从源头上切断游戏机诱惑。因为孩子自制力很弱,不能自我克制对游戏机的诱惑,家长、老师也不能一天到晚守在孩子身边,而说服教育对上瘾的孩子根本没用,要断孩子的“瘾”就得关闭游戏机室。也有一些家长和老师提出,对孩子必须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因为在减负后,孩子们完成功课后剩余的时间比以前大大增加,该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时间,这是摆在家长面前的当务之急。即使将全部的电子游戏厅都取缔,谁又能保证不会有别的什么出现。所以关键还在于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
孩子们也发出呼吁,彻底清除、关闭学校周围的游戏厅,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少先队员代表们递交的近300份“红领巾提案”中,取消非法电子游戏机厅几乎是小代表们的一致要求。孩子们大声疾呼:目前的文化课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信息获取和实践的需求,建议设置选修课程;在文化类课程中,增加未来学、社会知识和时事等;在活动类课程中,增加辩论性课程、游戏性课程、实验性课程以及演讲、节目主持等实践性选修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