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立创造为本的教育思想

确立创造为本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创造的伟大价值和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对创造及创造教育价值的这种积极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性动机,促使其进行创造性教学和创造性学习。托兰斯说,如果把掌握知识为主的影响作用,称为权威性教学的话,那么权威性教学与创造性教学必须并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这种独立性有时常常表现为对家长和教师的不顺从,不尊重,行为不合群,甚至破坏纪律。

1.2 确立创造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创造教育的实施,而创造教育的实施,则有赖于有关的创造教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1)要形成积极的创造教育价值观。要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创造的伟大价值和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个人成才的基础。按照卡尔文·泰勒的观点,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力,哪个国家就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探讨创造问题能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使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发人的创造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20世纪托兰斯(E.P.Torrance)等人的一些研究中,创造力被证实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前提。对创造及创造教育价值的这种积极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性动机,促使其进行创造性教学和创造性学习。

(2)要形成动态性的知识观。要正确认识知识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系,启发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性教学往往招致误解,其实它绝非轻视知识的掌握。托兰斯说,如果把掌握知识为主的影响作用,称为权威性教学的话,那么权威性教学与创造性教学必须并存。因为结构合理的知识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所以要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但知识的积累及其结构的完善并不必然地产生创造,甚至知识的积累、规则定义等过于纯熟还会导致思维僵化和墨守成规。

关于这一点,早在19世纪,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1899年)一书中在批评“过度教育”时就指出,“我们必须把愚蠢和无知区分开来。无知是知识的缺乏,而愚蠢是判断的缺乏,这种判断的缺乏可以发生在一个博学的人身上,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它就是由于知识的过多造成的。……很多人学了很多不适合他们的能力和爱好的知识。结果就是,不仅这些知识的获得对老师和学生们是一种折磨,而且还是对于学生们的自然智力的一种损害。由于这些知识没有得到消化,判断变得混乱和负担过重。”[2]包尔生把那种占有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没有把它们消化转变为一种活动的力量的教育称之为“半教育。”[3]英国分析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也对“愚蠢”和“无知”进行了区分。他指出,“愚蠢”是“know-how”方面的欠缺,“无知”则是“know-what” 方面的欠缺。他认为,“know-how”在逻辑上先于“know-what”而存在。“一个科学家首先是一个knower-how,其次才是一个knower-what。除非他知道如何发现,他不会发现任何特定的真理。”为此,他认为,当一个人在发现了一种know-what的知识以后,如果不知道如何来使用它,就不能说他真正拥有这种know-what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赖尔还区分了对知识的“博物馆式的拥有”和“工作坊式的拥有”,后者把知识的使用作为一个内在的环节包含在自身之内,是一个真正有效的对知识的拥有。[4]

因此,创造教育过程中,不能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教师要动态地呈现知识,要认识到“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的强调作为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况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5]这样的知识观和知识教学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翅膀,而不是羁绊。因此,“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正因为如此,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6]为了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创造,一方面我们要教知识的用途,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各门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理解知识用途的条件,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此外,还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各种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和方法,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熟悉的知识,从而产生创造性的设想,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由于有创造性的学生,其言语和行为往往较为独特而偏离常规,通常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往往以顺从为条件,这就使一些顽皮的学生受到压抑甚至打击。久而久之,他们的创造性就在非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枯萎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潜力,了解创造型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关于创造型学生的特点,国内外许多学者作过专门研究。如周昌忠认为,创造型学生有六个特点:勇敢、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7]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综合国内外迄今为止的大量研究和论述,概括出创造型儿童的八个特点:a.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他们从小就好奇好问,爱寻根究底,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和学习知识的兴趣,时常到了着迷的程度。b.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创造型儿童对创造充满热情,对学习和创造活动有高度的责任感,但有时感情容易冲动。创造型儿童还富有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同联想灵活的“思维游戏”的大胆几乎形影相随。c.勇敢、甘愿冒险。创造型儿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框内。d.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创造型儿童能够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问题上,面对困难时,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地思考、探索。e.独立性强。创造型儿童善于独立行事,不盲从,对独立和自治有强烈的需要。但这种独立性有时常常表现为对家长和教师的不顺从,不尊重,行为不合群,甚至破坏纪律。f.自信、勤奋、进取心强。创造型儿童一般都很自信,他们坚信创造活动的价值,在遭受阻扼和贬斥时,也不改变其信念,而是努力克服一切障碍,去达到自己的理想和预期目的。他们勤奋刻苦,不仅勤于动脑,而且勤于动手。他们还爱在各方面与他人比,处处不甘落后。g.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创造型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高的现象,但不会大起大落。在智力活动方面有较强的自控能力。h.一丝不苟。富有创造力的儿童,他们不满足于不完全确切的知识,遇到疑点和含糊不清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8]

(4)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了解创造型学生所具有的特点,而且还应该了解一个创造型教师的特点,认识到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关于创造型教师的特征,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立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托兰斯也列举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对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和学生真诚相处;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但不是为了管制学生;不把集体或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某个学生;创造使学生感到亲切和理解的环境等等。我国学者俞国良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观、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作为创造型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大胆质疑与创新,重视实践活动,要有一个多元的、合理的知识的结构等等。总之,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