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学者之谜
“白痴”是智能极度低下者,而“学者”往往是博学多闻的专家。这两者截然相反,怎能合而为一呢?原来白痴学者是精神医学中的一个专门求语。白痴学者的智商在70以下,属中、轻度低能者。按精神病学家霍维茨下的定义:“智力低于正常而在其他心理功能方面有高度发展者可称为白痴学者”。因此,白痴学者实际上既非白痴又非学者,只是在某一方面同两者有点相似罢了。但这一术语使用得体,它把白痴学者临床的典型形象描述得栩翎如生,有助于人们加深印象。苏联有个权威人士说过,白痴学者是所有精神病教科书上用得最妙的一个病名。
最近我国首次发现了一例女性白痴学者。患者降生数月,即全身抽搐。其后半年,又两次住院、病愈后动作迟缓,身体赢弱。这一切,使她4岁尚在牙牙学语,医生就诊断为低能,有人甚至建议送往民政机构,但是幸运的是,12岁时患者闭门不出,却对家里的几本字典爱不释手,整夫翻看,于是查检字的能力日益增强,查字速度非凡,亲友以为她有“特异功能”、“中了邪”。后来经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神经生理室鉴定,患者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为64(常人为100,120以上为聪明,70以下为愚蠢),测量人类反应速度的反应时间为680毫秒(常人为200—230毫秒)。考核查字才能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从实验登记册名单上挑选56个较常用的字。让她从《学生字典》中查找,只见她不翻字典,拿起铅笔。不到3分钟就——注明这些字在字典上的页码,准确率达93%。第二次难度增加,从一本脑诱发电位专业书上摘录一段话,共68个字让她查,尽管这段话里她好多字不识,但她用同样方法和速度查完了,准确率达75%,平均查每个字的时间只有3秒。以后又进行了4年随访,屡试不误。
女性白痴学者在我国虽是首次发现,但并非绝无仅有。世界上,“有学问的白痴”、“缺陷的天才”、“聪明的呆子”还是屡有所闻的。据美国希尔调查,这样出类拔萃的“白痴”,至少占精神发育不全的0.06%。这个相对数字很小,但就绝对数来看,人数也就相当可观了。40多年来,国外文献曾多次报道有关形形色色白痴学者的消息。
在智能不足的基础上,为何白痴学者具有某些孤立突出才能,甚至发展到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水平呢?应该说,白痴学者的存在是对记忆心理学和智能心理学的一种挑战。40多年来,白痴学者这一个谜,不时吸引着国内外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的注意。人类已在白痴学者临床、生理心理、遗传生化及社会环境各个方面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开始寻找到了一些线索,因而提出了种种假说。如有人做了脑诱发电位实验,从神经解剖生理角度分析,认为白痴学者是由于大脑各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也有的从智力开发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后天无兴趣爱好上的偏爱,会使人整天沉湎在某项思虑之中。对于智能发育原已有缺陷的人来说,这种沉湎能排他性地影响别的智能发育,以致在某些方面显示出特殊的才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认为,白痴学者的家属中也有超人的突出才能现象。有人认为,这种非同寻常的突出能力,与其说是智力开发结果,还不如说与遗传因素有关。然而,话又得说回来,尽管已经有了这样那样的解释,但仍然是很不够的,要真正把白痴学者的实质问题搞清楚,看来还有一段路要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