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有一副坚强的体魄

要有一副坚强的体魄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想要踏入社会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要有一副硬骨头。硬骨头有两重意思,一是要有坚强的体魄,二是要有胆量,敢作敢当。太子当上皇帝之后,琅邪王生活待遇依然要同皇帝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是其父晚年续弦生下的儿子。此等世界,骨脆胆薄,一日立脚不得。

要有一副坚强的体魄

此等世界,骨脆胆薄,一日立脚不得。

这是清朝著名学者孙奇逢(1584—1675)写的家训。孙奇逢是明朝的进士,崇尚理学,和李颙、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虽然是一介书生,却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上做事,首先要有一副坚强的体魄和胆识。

一个人想要踏入社会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要有一副硬骨头。硬骨头有两重意思,一是要有坚强的体魄,二是要有胆量,敢作敢当。

坚强的体魄不靠养,而靠磨炼,这一点,对于今天的子女教育特别有意义。

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都是独苗,生怕他(她)长得不强壮,于是买来各种营养补品,从小精心喂养,三餐美味佳肴,餐后零食不断。小孩子挑食,喜欢吃西式蛋糕、冰淇淋,多吃炸烤肉食,多糖、高蛋白、高脂肪,营养严重过剩。更糟糕的是父母心疼孩子,唯恐他们受苦受累。常常听见父母对人说自家孩子体质不好,百般呵护,使得他们多吃少动,筋骨得不到锻炼,结果看起来白白胖胖,其实筋骨松脆,既没有体力,更没有耐力,跑两步,气喘如牛。以前老年人得的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迅速向年轻人甚至儿童蔓延。东亚国家自古是农业社会,长期以五谷杂粮为主,又经过20世纪大半时期的贫苦,在今天经济发展、生活好起来的转型时期,大量增加的西式高糖高脂肪食品,使得东方人在体质上难以适应。所以,年轻人得老年病的现象,在较早发达起来的日本已经相当突出了,在我国也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最要命的是对孩子一味溺爱,不但物质上要什么给什么,从没让他们体会到每一件东西来之不易;在精神上更是表扬有加,近于吹嘘。幼时背唐诗,便夸作神童;学前能算数,就以为是爱因斯坦再世。夸得孩子心比天高,从小就看不起别人,养成一身孤傲戾气。

这种完全在顺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骨脆”且不说,尤其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今中国的大学出现世界上难得一见的奇怪景观,周围住满了从各地远道而来的父母,为读大学的子女做饭洗衣,陪读伺候。看似身形高大的孩子,上体育课晒晒太阳便昏厥过去;考试拿不到高分,自愧不如他人,便轻生自杀,越是著名的大学,学生自杀的例子越多,道理就在于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胆薄”。这样的孩子,当然在社会上“立脚不得”。

北齐武成帝偏爱小儿子琅邪王,平日吃喝穿戴,都和太子一样,父亲成天当面夸奖他聪明,将来必定成大材,吹得他趾高气扬,凡事都要和太子计较,有什么新奇的东西,都得先进献给他,然后才能给太子,全然没有规矩。太子当上皇帝之后,琅邪王生活待遇依然要同皇帝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母亲也为他撑腰,要皇帝哥哥让着弟弟。琅邪王越来越骄奢,竟然设计诱捕朝中大臣,起兵作乱,最终被处死。

溺爱娇宠子女,长大后目中无人,唯我独尊,招来大祸的事例,在历史上实在太多了。那么,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

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是其父晚年续弦生下的儿子。胡适生下来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年轻的母亲终生守寡,含辛茹苦抚育胡适,把胡家再兴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可是,胡适从小体格孱弱,甚至不能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么一颗弱不经风的幼苗,看起来能拉扯成人都不容易。

但是,胡适的母亲并不因为儿子身体弱就溺爱他,而是注重从身体、精神上激励他,严格教育毫不放松。长大后的胡适回忆他的童年说道: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胡适的母亲是个乡下人,没见过太大世面,她所见到的好男人就是逝去的丈夫,所以,她总是用他来激励儿子: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们知道,胡适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担任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职务,我们可以看一看他在北大时期的生活日程表,白天上课、开会,晚饭后接待客人,访问朋友,每天畅谈至夜里十二点,万籁俱寂,这才开始写作,到三四点上床,睡三四个小时,起来工作,中午小睡约一小时。不难看出,胡适的日程很满,工作繁重,但他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热情。由此可见,儿童的身体处在发育时期,与其溺爱进补,不如在保证温饱的情形下加强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和磨炼,随着身体发育,孱弱可以变得强壮,但是,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肯定不会成为一个承担重任的强者。小时候严格的教育,待到孩子长大后,便会深切体会到对其人生有何等重要,胡适饱含深情回忆道:

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二、三个月)便离开了她,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接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慈爱的母亲。

原文

此等世界,骨脆胆薄,一日立脚不得。尔等从未涉世,做好男子,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今译

当今的世界,体弱胆怯的人,一天都立足不得。你们从未涉世,要做个好男儿,必须经过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千古不变的至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