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是慢性毒药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王僧辩是南朝名将,统军驰骋疆场数十年,屡立战功,更让人称道的,是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性格十分平和,日常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说话和气,关心他人,一点儿也不像是勇猛的武将。他善于治家,一族和睦,当长辈的慈爱,做子孙的恭敬。人说“家和万事兴”,王僧辩里里外外都欣欣向荣,虽然他为人低调,一再自抑,还是步步高升,当上了朝中位高权重的大司马官,满朝文武乃至民间邻人无不羡慕。
王僧辩的性格品德,是其母亲自幼教育的结果。其母教子甚严,对儿女严格要求,从小就要求他们读书学习,守礼谦让,生活俭朴,工作勤恳。她调教出来的孩子,助人为乐,讨人喜爱,这就使得他们得到周边人的拥戴,升迁很快。然而,官做大了,其母更严格要求儿子谦虚谨慎,不可以权位富贵自居,傲慢待人。说实话,一个人高升了,周围不乏心胸狭小的人,心里嫉恨着呢。若不谦虚,更加招忌,不知什么时候就容易遭人陷害。故王僧辩当上大将,年纪也过了四十岁,仕途正当红的时候,其母亲丝毫也没有放松对他的要求,做错了事,其母甚至还会揍他。因为有严母在内督促,故王僧辩当了最高的官,保得家族平安。
古人教子,有大爱和小爱之分。大爱如同王母,从大处着眼,教育子女成才,学会团结大家,奋发向上,切莫恃才傲物,违法乱纪。小爱则是对子女百依百顺,生活上呵护得无微不至,唯恐孩子与人相处吃亏,故从小教他们如何用心计,斤斤计较,甚至损人利己。结果孩子吃不了苦,做不了事,与人相处得一塌糊涂。与王僧辩同时代的另一学士,就是鲜明的对照。
此学士的父亲十分宠爱孩子,从小惯着,什么都顺着小孩子的意思,一味表扬夸奖,怎么看自家的孩子都聪明过人,偶尔说出一句有道理的话,做父亲的就会高兴得欢呼鼓掌,跑出去告诉街坊邻人,仿佛是上仙下凡。小孩子做错了事,也会拼命替他掩饰,甚至不惜与人吵架。这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亲吆喝驱使,长大后对什么人都像使唤其父一般,自命不凡,脾气越来越大。后来,家里通过关系让他到官府里当份差事,他眼高手低,成日抱怨,看谁都无能,甚至公开指斥长官,话讲得十分刻薄,其长官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人,一怒之下,把他宰了,剖腹抽肠,死得凄凄惨惨。
宠爱孩子,不加管教,从小就不懂得规矩和礼让,都要别人顺从自己,小时任性,大了就要犯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惯坏的孩子,首先就是对父母尊长不好。最近发生一件案子,有一个女孩子,小时候父母离婚,她被判给父亲。由于父亲处境贫困,所以将她交给祖母抚养。祖母觉得孙女失去母爱,格外疼她,虽然不富裕,却尽力满足她的要求。由于没有父母管教,而祖母只会宠她,所以她养成坏脾气。他父亲辛苦工作,挣得一点钱,租了一套公房,祖孙三代住在一起。不料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太操劳了,患病去世。祖母用自己攒下的钱,买下这套房子,想想自己年事已高,房子迟早归孙女,便把所有权登记在孙女名下。孙女长大后,谈恋爱结婚,竟然翻脸要把祖母赶出家门。祖母已经八十多岁了,无处可去,不肯搬走。孙女径到法院起诉,以祖母侵占其房子为由,要法院判令祖母搬出。当然,法院以违背道德而不予受理。然而,这个案子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溺爱子女是一副毒药,到长大后发作。自家孩子自己不教育,非要等到别人来教育,或者长大后反目成仇,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做父母的与其眼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受苦受难,真不如从小好好教育,那才是从根本上疼爱孩子。
原文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贤,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北宋〕司马光《家范》)
今译
作为母亲,不愁不慈爱,反倒是要担心她只懂得疼爱子女而不知道管教。古人说:“慈母败子。”只是疼爱而不晓得管教,会使孩子变得不贤,甚至犯不赦之重罪,遭受刑罚,身败名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